“因材施教”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23-08-24 16:35刘鸿鑫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初中体育

刘鸿鑫

摘要:不同學生的身体基础、运动能力存在差异,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师就要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文章以“因材施教”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方向,从“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原则入手,分析初中体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初中体育“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帮助。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133-04

“因材施教”主要指分层次走班教学,就是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以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知识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1]。这意味着,教师在“因材施教”理念下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以学生的真实情况为中心,有效将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因材施教”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级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加到体育学习中,从而使体育课程的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实现互补性、协同性发展。

一、“因材施教”原则概述

“因材施教”是一种以“差别”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想实现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效、合理运用,就要从“因材施教”的内涵、特征等出发对其展开研究。

1.“因材施教”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材”的解释为:“木材,广义上的物质。”“材”在教育上是指个体的各种不同素质,同“才”。人能不能用、能不能成人才主要指的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孔子倡导的“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强调以“材”“教”为本。孟子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表明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合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2]。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如年龄、能力、兴趣、性格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以使每个学生的优势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2.“因材施教”的特征

“因材施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个性”作为一种概念,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思想、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指标。学生的个性指标充分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差异。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具体的体育训练内容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巧掌握情况等进行针对性、差异化教学设计,以保证体育训练内容契合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2)强调个性中的“自我”。人本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提高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形成的,其强调通过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意识觉醒,让学生个体对所学习知识展开独立思考并提出疑问,进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在进行具体的体育训练时,教师要创造出与训练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积累、自我调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4]。

(3)注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个性”发展是基于“整体”发展的选择性发展,其最终目标为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之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人。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使训练内容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发展学生的批评和质疑精神,进而推动学生创新发展。

(4)主张通过集体教育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展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无法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其需要“人”在社会生活中,以及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人”作为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如果无视团体意识和准则进行个性发展,势必会产生负面人格,导致个人主义出现。由此可见,只有在群体教育情况下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此,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立足学生整体情况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教育。这样,教育的成效才会最大化。

3.“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

(1)重视思维培养原则。“因材施教”理念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师要始终围绕分层教学基本目标,为每个学生创建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2)“以人为本”原则。“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环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以使教学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3)尊重学生主观意志原则。在整个“因材施教”分层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及主观意愿,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得到最优化发展[5]。

二、初中体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训练中“因材施教”,这是教育部2017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的关于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

(2)當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导致学生体育知识及能力的差异逐渐扩大,严重影响体育课程的训练效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各学校都有必要根据自身情况“因材施教”。

2.可行性

(1)“国培计划”的启动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使“因材施教”的落实成为可能。

(2)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已经出现年轻化趋势,这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活力,为“因材施教”创造了必要条件。

(3)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科结构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持下,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因材施教”的认识逐步加深,制定个性化、针对化教学模式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初中体育“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分层策略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运动能力强弱、身体素质高低等合理划分为多个层级,并为每个层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授课,以保证实际教学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1)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层化。初中体育教师可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制订与自身相适应的学习计划,以保证学习效果更好[6]。具体来说,教师可先按照“因材施教”理念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将其打印为纸质材料分发给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尽可能简单明了、步骤清晰、方向明确,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为普通层级学生制定基础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较高层级学生制定拓展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收到文件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并进行针对性课程资料收集。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必须始终围绕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体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和思考,并明确标注,以便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加全面充分的了解。

(2)课堂教学内容分层化。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通层级与较高层级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接受能力不同。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拓展提升部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教学内容所有学生都可以掌握,接受程度也都较好,教师可以将其设定为必修内容。而拓展提升部分内容可以提高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其设定为选择性内容,所有学生都有权利参加,但不强制,以免给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及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课堂教学方式分层化。中学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由于学习内容的差异,一般层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基本都在刚过及格线的位置,很难达到优秀。这就会导致他们缺乏运动参与兴趣,进而在课堂学习中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好。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能力,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讲解教学内容,以提升所有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具体来说,首先,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视频,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兴趣。其次,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身体素质、柔韧度、灵敏度等综合指标,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被有效吸引,进而充分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最后,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竞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开展合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2.体育训练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体育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设计体育训练内容时,体育教师应在“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将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真正运用于实际训练中。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因材施教”要求,让训练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程度以及兴趣爱好,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分层的方式布置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体育训练内容的分层划分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按照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体育教师可以先将训练内容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简单训练内容,这一等级的训练内容是复习旧动作,即对以前学过的体育知识和技巧进行复习。第二等级为中等训练内容,这一等级的训练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巩固体育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技能。在训练这一等级内容时,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已经掌握相应技能的学生帮助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或者掌握不好的学生,以此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并让学生在这股力量的驱动下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第三等级为强度训练内容,这一等级的训练内容是对课本内容的扩充与延伸,与前两类训练内容相比这部分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适合有较强运动能力、对运动充满激情的学生,其以当日所学体育新技能为基础,有效将新旧体育技能融合到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然后,学生可以自身最近发展区及可接受知识能力为依据自主选择训练内容,以达到将所有知识充分吸收,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体育能力的目标。

第二,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划分。相同的体育训练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完成难度较大,而部分学生又会认为完成起来较为容易,因此体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划分,以保证体育训练内容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当堂课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分级教学。例如,在训练“蹲踞跳”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助跑和踏跳衔接好,踏跳好,腾起高度足够,落地稳定。B组:助跑和踏跳衔接良好,踏跳中规中矩,跃起高度不够,落地平稳。C组:助跑和踏跳动作不协调,不能腾空而起。然后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特点设定相应的训练内容。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当堂课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可以使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体育技能,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课堂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质、运动水平等方面的差别,把学生平均分成三个级别进行辅导。A级同学可以在4分钟时间内完成1000米跑,教师可以为其安排快速、缓慢训练等训练内容,并着重对其耐力进行训练,以确保其能在中长跑中取得好成绩。B级同学可以在4分钟时间内完成800米~1000米跑,教师可以为其安排正确呼吸方法及坚韧意志品质训练内容,以确保其在奔跑时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保持奔跑速度平稳,从而有效提升其奔跑的持久力。其余学生为C级,教师可以为其安排1000米跑和快走交替练习,以提升这部分学生运动精神及身体的承受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训练信心。

3.“因材施教”理念下体育教学评价的分层策略

(1)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分层策略。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有效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训练信心,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训练。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应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体育训练内容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势必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客观。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考量范畴,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前后表现、综合素质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给学生带来前进的动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量使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要多称赞和肯定学生的表现,以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2)學生评价的信息化。学生评价信息化是指学校借助专用在线教育软件为学生制作个人档案记录本,该记录本采用电子表格形式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完成体育训练的表现以及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教师评定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个人专用电子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评价,既能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又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变化情况。通过记录本记录的内容,体育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体育技能增长情况,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有效避免体育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澳.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J].运动,2017(02):81-82+90.

[2]周丽丽.从初中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角度探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田径,2022(11):24-25.

[3]顾亚女.关于中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思考[J].运动,2015(15): 112+78.

[4]任红娜.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途径探析[J].田径,2022(10):36-38.

[5]任艳.因材施教,共同提升———初中体育教学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途径探索[J].田径,2023(06):12-14.

[6]金秀平.因材施教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体育, 2015(01):92-93.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Liu Hongxin

( Minqi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and athletic abilities of different stu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and personal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layered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of the principle, 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t points ou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for the refor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layered teaching;teachingreform;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初中体育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