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困境及其优化路径

2023-08-18 12:08杨明伟邓纬明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认同感职业倦怠

杨明伟,邓纬明,赵 彤

(沈阳化工大学,沈阳 110142)

0 引言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已成为加快社会进步和社区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社会工作服务有较大的职业上升空间,但也存在职业受赞赏度和认可度低下、行业市场优越性及产出效益低下、工资及福利待遇欠佳等问题,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会选择另就他职,导致人才流失。一线社会工作者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服务工作,容易出现情绪耗竭、消极怠工、个人生活受到影响等问题,职业倦怠随之而来。

国外学者Freudenberger结合Maslach工作倦怠的研究成果及基础理论,概括出关于“倦怠”的概念,即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体,其情绪和自我认知通常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对从事的职业存有高期望,但回报甚微。Maslach将“倦怠”定义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外在因素和社会工作者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体现在社会工作者低迷的工作情绪,服务热情消耗殆尽,主观情感衰竭等。外在因素则包括社会职业薪资水平与福利待遇低下等。

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库,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SPSS 20.0分析方法,侧重从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度来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进行实证研究,积极寻找解决路径。

1 描述性统计

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感与个人情绪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通过随机抽取方式获得H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相关样本数据信息,确定样本容量为226人。将表1中“社会工作有关一线工作的表述”和“个人情绪状态调研”数据进行类比分析,得出前者相关数据的标准及偏差低于平均标准阈值,而后者相关数据的标准及偏差普遍高于平均标准阈值,二者差异明显,离散程度较高。数据显示,55.86%的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抱有较良好的憧憬,期待限阈值较高;69.18%的社会工作者表示对现有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职业薪资满意度比职业认同度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众多一线社会工作者不足以维持生计。一线社会工作者对社工职业产生不满情绪,导致服务对象情绪状态的影响因素效度降低。经计算,目前社会工作者期望的平均工资为5732.27元。

表1 CSWLS 2019数据库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感与个人情绪的描述性统计

2 相关性分析

控制职业认同感这一变量,得到“工作令我感到筋疲力尽”与“工作有时使我情绪低落”的相关系数为0.866,显著性水平为0.000,远远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说明二者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期的持续,其职业认同感由高涨转为低迷,“工作令我感到筋疲力尽”和“工作有时使我情绪低落”等诸多要素开始呈现紧密关系,并变得愈发强烈。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各影响因素随时间变量相关程度逐步增强,如表2所示。

表2 CSWLS 2019数据库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感与个人情绪的相关性

3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发展现状

3.1 个体层面:身心问题突显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工作者工作任务繁重,服务对象复杂多样,要求社会工作者积极把握服务对象各阶段的发展需求,做好跟进服务。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机构在长期工作过程中76.82%的社会工作者出现了生理上的失眠与睡眠质量降低、体能素养下降、心理压力得不到排解、精神内耗严重、职业成就感降低、工作中专业角色扮演不到位、专业界限模糊不清、容易陷入伦理困境、工作上的服务活动推诿、专业关系紧张、不与机构团队分工协作、态度消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工作者工作效率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项目服务推进困难,对社工职业、社区治理工作及政府购买服务均产生影响。

3.2 组织层面:机构管理乱象导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感下降

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工作者的“机构认同”样本对行业离职率的影响程度略低于“专业认同”样本。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初级阶段,考虑到机构的经营、生存及发展,一些机构盲目参与了一系列项目和工作的招标与竞标,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多不是机构本身擅长的专业服务领域,降低了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加大了社会工作市场生存的艰难性。

关于制度管理,部分管理机构制度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趋于行政化,设置了诸多职业审批与考核标准,且部分规章制度过于严苛。环境塑造上,部分机构缺少舒适美好的“工作休憩区”,工作设备陈旧,加重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工作内容上,社会工作者的项目任务量不断攀升,而且一些机构没有预先对一线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培训指导,对服务过程的监督不及时,导致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产生质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若社会工作者工作环境、职业效能感、社会认可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自我认同感就会不断降低。

3.3 社会层面: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职业影响力下降

政府部门提供给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资金和政策较为单一,社会工作机构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依赖性较大,以完成被安排的工作为主要任务,缺少谋求进步和改善机构经营状况的能力。大众对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和工作宗旨较为模糊,普遍将其理解为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类的公益性社会职业,使得社会工作这一职业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和承认。

4 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4.1 个体层面:身心失调与角色冲突

社会工作者作为弱势群体的救助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心理情绪要经得起考验和磨炼,能够随时应对服务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社会工作者职业准入制度门槛较低,缺乏明确的培训制度、能力考核制度及鼓励维权制度,机构岗位定位不明确,符合基本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和社区工作人员都能参与机构岗位应聘,成为一线社会工作者,致使社会工作者团队的身心素养及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扮演诸多专业角色,但多数社会工作者职能角色混乱,社会工作伦理界限不明晰,且长期从事服务工作会消减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热情。社会工作者常常会将工作中的情绪和问题带到家庭中,希望与家人进行互动交流,获得情感支持,缓解心理压力,但社会工作的薪资待遇往往不能满足家庭经济收入需求,可能会使社会工作者对家庭产生愧疚感。

4.2 组织层面:治理乱象与伦理困境

部分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妥善解决机构和工作者存在的问题,缺乏针对社会工作者自我效能管理、专业知识、伦理等方面的综合性考核,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得不到保证,在提供专业服务时会遇到阻碍。社工行业的职业再教育与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督导团队,长期工作社会工作者会产生固化服务思维,服务指标不够细化,不能满足服务对象不断发展的身心需求。机构链接不到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间缺少合作共建机制,未能借鉴其科学的组织管理运营经验。少数机构缺乏公开化、透明化的社会工作者业绩考核制度及激励奖惩制度,使得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逐步降低。

4.3 社会层面:制度不完善

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热点性事件及舆情较少,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政府部门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有限。初级阶段,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有限且可替代性强,导致不能满足主体需求,形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冲突。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能力及服务能力,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与社会价值伦理体系相符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还需完善。

5 规避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路径

5.1 加强自省:增强情绪管控能力,提升职业效能

机构通过链接医疗相关资源定期对社会工作者进行心理安抚,并开展医疗卫生体检服务,及时发现社会工作者的疾病隐患。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坚实基础,社会工作者要加强体质锻炼,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寻找适合自身发展且合理的情绪疏解方式,及时消化负面情绪,减轻职业压力。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培训活动,能够不断夯实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基础,提升职业素养,使其树立正确踏实的职业价值观,建立职业自信。社会工作者要发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服务对象架构夯实且界限明确的专业关系,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技巧处理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状况。

5.2 机构调节:明确机构价值理念,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准入与考核制度,从本质上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支精通专业技能且心理素质过硬的社会工作者服务团队,增进其服务效益,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科学性及专业性。宣扬具有凝聚力的机构价值理念,并将其作为社会工作者实践的指导指南,提升其职业认同感。注重完善社工职业薪酬福利补贴的提高,拓展职业上升空间,从收入上确保留住人才,并设置公开透明的奖励制度,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5.3 多元参与: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建设支持体系

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支持与帮扶是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政府部门是购买服务的主体,也是政策制定者,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在政府相关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指导下稳步进行,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进步,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薪资福利。要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激励制度,提升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宣传其社会功能和价值,提高职业认同度。需凝聚社会多方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工作友好型支持体系,吸引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推进“五社联动”,提升社会工作的热度,弘扬助人自助的社会意义,增进公众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

6 结束语

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库,从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度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影响因素。社会工作者要提升自身身心素养,提高情绪管控能力及心理抗压能力,明确机构价值理念。社会相关组织机构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渠道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架构社会工作者支持体系,使社会工作者的情感投入能够得到积极回馈,规避职业倦怠,从而提升其职业效能及生活幸福感。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认同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