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研究

2023-08-10 10:38米银霞
学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米银霞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面、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语料和人文知识,也是其增进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本文探讨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实践原则,立足整本书阅读目标和实际学情探索其教学路径,以期加快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04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14

以往教师开展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整体设计不够科学和精细,导致学生阅读书籍只停留在浅表的层面,削弱了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效用。基于此,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水平,坚持科学的原则和理念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整本书的艺术价值,让他们掌握受益终身的阅读方法和思想哲理,从而培育学生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优良习惯。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实践原则

(一)兴趣导向原则

现阶段学生阅读整本书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畏惧整本书较长的篇幅,认为读完整本书是一件困难的事。以往学生的阅读经验以短篇文本为主,他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导致学生缺乏读完整本书的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指引学生开启阅读殿堂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在实践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兴趣导向的原则,即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促使学生感受书籍的可读性,唤醒其主动阅读的热情。如教师可以利用书中的精彩片段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欲,也可以根据书籍的主题和内容创设生活化、多媒体情境,营造真实可感、有趣有味的读书氛围,从而引领学生自主沉浸于整本书深度阅读。

(二)支架研讨原则

整本书的内容在篇幅、情节、思想容量等方面都远高于短篇文本,这给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都带来严峻的考验。以往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经常会被复杂的人物设定和故事线索干扰,缺乏阅读思考的焦点,因此陷入肤浅的阅读理解。为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支架研讨的原则,即在学生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根据书籍的理解要点预设阅读思考和研讨的支架,支架形式以问题为主。如教师可以围绕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预设问题支架,包括人物是怎样的性格、人物有哪些优缺点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意识地关注人物描写,思路清晰地开展研讨,从而加深认知人物形象,避免出现浅表阅读的情况[1]。

(三)成果可视原则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中,教师普遍不够重视学生的阅读成果,通常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整理读书笔记,鲜少进一步开发、利用阅读成果,制约了学生反复品味、感悟书籍。著名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提出:教学和学习成果应该是可见的。这一观点给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启发,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的教学需求,立足成果可视的原则,即通过多种方式把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收获转变为具象化、可视化的成果。如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梳理书籍的脉络和情节,绘制思维导图,也可以开展演讲、写作等阅读拓展活动,教师借机考查和评估学生的阅读效度。学生也能通过可视化的成果深层次理解和感知整本书的内容,从而全面破除浅表阅读的积弊[2]。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信息媒材,创设深度阅读整本书的情境

开展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教师必须着眼于渗透趣味元素,打开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的窗口。信息媒材具有直观、具象的优势,与整本书有关的影视剧资料、背景资料在互联网平台上应有尽有,用这些资料铺路搭桥能够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利用信息媒材创设整本书深度阅读情境,消除学生直接阅读整本书的枯燥感和畏难情绪,从而落实兴趣导向原则,为高效率阅读整本书奠定基础。

1.播放电影片段。许多整本书小说都被翻拍成电影作品,电影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媒体材料。教师在创设阅读情境时应该开发与整本书有关的电影资源,使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以此建立学生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知。如教师在收集与整本书同名的电影作品之后,可以应用剪辑软件截取5~8分钟电影的精彩片段,制成课件为学生播放。学生观看完电影片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电影中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启发学生预测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而唤醒学生阅读原著整本书的渴望[3]。

2.链接人文背景。每部整本书都有其相关的人文背景,教师在利用信息媒材创设情境时应该整合人文背景资料,丰富学生对整本书的感性认识。如教师在收集资料时可以重点收集关于整本书的作者、历史、社会背景信息,可以图、文、短视频于一体的形式把背景资料编制成导读微课件,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整本書的人文背景,总体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书籍的历史文明底蕴,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感,为他们深度阅读整本书打造良好的开端。

(二)设计导读问题,搭建深度阅读整本书的支架

整本书深度阅读并非粗略地扫过一排排文字,而是饱含思考、研究的心智活动。实施整本书深度阅读应该遵循支架研讨的原则,为了避免学生模糊阅读思考的重点,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导读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搭建深度阅读整本书的支架,促使学生在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展开目标明确的阅读和研讨,从而培养学生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基于支架研讨原则设计导读问题时,教师应该紧扣整本书的主题和内容,设计基础型和引申型两类问题,其中基础问题要围绕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来设计,引申问题则要侧重于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思维,可以从思想启迪、阅读感想等方面出发。如在阅读《简·爱》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四个基础问题支架:①简·爱是一个怎样的人,她身上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②简·爱身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和简·爱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简·爱的人生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经历了什么?④罗切斯特先生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他在简·爱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设计三个引申问题支架:①简·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②简·爱从经历苦难到获得幸福的原因是什么?③书中的故事使你获得了哪些思想启迪?预设导读问题支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循着问题的线索展开整本书阅读思考和研讨,提醒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如在分析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先把自己的理解记录在阅读笔记上,然后再与同伴交流、研讨、相互补充,深入琢磨和钻研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这样通过搭建导读问题支架,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深度阅读整本书,同时实现共享集体智慧[4]。

(三)挖掘艺术价值,汲取深度阅读整本书的精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选录的整本书阅读书目都蕴藏着丰厚的艺术价值,开展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内容的层面,而要重视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感受书籍创作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应该聚焦挖掘整本书的艺术价值,从语言艺术、人物塑造艺术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艺术鉴赏和解读,从而促进学生充分汲取深度阅读整本书的精华。

1.挖掘语言艺术价值。语言是深度阅读整本书的品析重点,不同题材的整本书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师在带领学生挖掘语言艺术价值时,应该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同时加强鼓励学生积累语言、批注语言解析,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整本书语言的能力。如在阅读古典小说类整本书时,书籍通常包含很多戏词、唱段形式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像鑒赏诗歌一样,结合书籍的注释品味、分析此类语言,先了解戏词、唱段的含义,再探讨诗化语言的表达作用,包括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感染力等,最后指导学生摘记精美语言和赏析结论。再如,在阅读白话文整本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表现三个角度赏析语言,其中用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教师让学生圈出自认为书中精当的用词,相互交流各类用词的表达作用;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反问、夸张等,教师让学生画出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结合前后文和描写情景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用,如表达作者感受、烘托气氛等;表现手法包括象征、衬托、借景抒情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品味表现手法的语言构建功能,如借景抒情的语言起着情景交融、升华情感等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就能深层次地认识整本书的语言艺术价值。

2.挖掘人物塑造艺术价值。人物是整本书的灵魂,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常会运用大量具有艺术性的刻画技法。教师应该从多元交织的正面描写、鲜明精准的对比手法、传神细腻的景物描写三个板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刻画、烘托人物形象的技法和过程。比如,在分析整本书的主人公形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品读书中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包括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然后对比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形象描写,探讨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性,最后结合书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书中人物思想、情感、心境、命运的变化,总结人物饱满、多面的性格特征。这样通过挖掘整本书人物塑造的艺术价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也能初步掌握刻画人物的写作技法[5]。

(四)线上线下结合,拓宽深度阅读整本书的空间

在深度阅读整本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落实激发兴趣、搭建支架、指导方法等工作,书籍的剩余篇章都需要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教师无法随时、随地督导学生读完全书,而部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效偏低。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适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的需求,教师应该开发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后阅读计划或任务,跟进指导阅读全过程,从而拓宽深度阅读整本书的教学空间。

在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路径实践深度阅读整本书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课堂阅读情况给学生布置课后持续阅读的任务,依托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新东方在线等线上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课后围绕问题支架开展线上阅读和讨论。在学生遭遇理解难点时,教师可以在线为学生提供阅读点拨和指导,促使学生的阅读空间从课堂上迁移到课后。如在阅读长篇名著整本书时,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完成2~3章的阅读量,教师可以周为单位给学生布置每周10~15章的课后阅读任务,组织学生在腾讯课堂的学习群中开展每日读书打卡和交流活动,包括反馈自主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书籍语言、人物、思想旨意的理解和感想等。教师在实施线上阅读指导时应该鼓励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之间无法自主解决时教师再进行启发式点拨。如结合整本书的具体内容,教师用问题指点学生解读的思路,这样通过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学生就能高质量地读完整本书。

(五)开展特色活动,转化深度阅读整本书的成果

基于成果可视原则,教师在实践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时,还应该重视开发利用学生的阅读成果。一方面,要给学生创造分享阅读经验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便于检验学生的阅读深度。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特色活动的方式,把抽象的阅读成果变得可观、可感、可视,促进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从而促进转化和升华深度阅读整本书的成果。

在开展深度阅读整本书的特色活动时,教师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和交流阅读成果。比如,在读完《鲁滨孙漂流记》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阅读笔记和主人公冒险经历的故事线索,合作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教师给学生提供树状、桥型、圆圈等形式的思维导图模板,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模板,把书籍的章节概要、细枝末节一一填写到模板中,促使学生总体回顾故事脉络,实现阅读成果可视化[6]。再如,在读完《海底两万里》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画出鹦鹉螺号潜艇的结构图和航海路线图,在航海路线图上标出地点名称和关键事件,画完图之后让各小组互相检查,评选出最符合书籍内容的图示;同时组织学生任选书中的情节和片段合作编排戏剧表演节目,具象化地呈现书中人物的精彩互动。这样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学生就能透彻地把握和理解书籍的要点内容,从而达成精细、深入阅读整本书的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践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兴趣导向、支架研讨、成果可视三个基本原则。加强利用信息媒材创设整本书阅读情境,唤醒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渴望;设计导读问题搭建阅读研讨支架,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挖掘整本书的艺术价值;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课后持续读完整本书,落实有效的课后指导;开展阅读特色活动,形成可视化的阅读成果,从而拓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张婉婷,唐瑛.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19):62.

[2] 齐好芝.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2022(6):56.

[3] 孙振坤.深耕文本沁书香——浅谈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与指导[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2):65.

[4] 黄飞.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整本书阅读开展模式探究[J].课外语文,2022(3):135.

[5] 郑明利.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育引导实践策略[J].学周刊,2021(30):95.

[6] 孔振华,郝晓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0):29.

[责任编辑 吕 媛]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