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08-07 05:35周春燕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理论课思政

周春燕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传统美德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实践的结晶,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1]把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仅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有很大的帮助,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一、价值意蕴: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被称为传统美德。[2]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把传统美德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既落实了全国的思政教育工作,也贯彻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因此,通过把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有效途径,能够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吸纳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完善其自身的内涵,呈现出新气象。但同时也要重视目前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大数据时代,传统美德受到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而传统美德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积极传承与发扬。把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仅是促进美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发展的新的教育途径,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时代,在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革、发展与开放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复杂。迫切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传统美德的丰厚沃土之中。因此,把传统美德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道德观念,有着道德教化、行为规范、价值引领的作用,是人们处事方法、价值取向的道德规范。[3]通过把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强化传统美德的有效教学,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讲道德。把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履行。

3.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涵

传统美德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者,应该从政治和文化视角把先进的教育资源加以融合,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功能,倡导道德教育与行为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美德,是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美德蕴含着最深沉、最朴素的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的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使用好以文育人这一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好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通过建设全国思政教育教学高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可以充实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4]遇到挫折时,传统美德能够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理智,并指导他们不断调整自己,随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传统美德融入教育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教与学的有机整合,进而将传统美德独特的精神品质,尤其是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和操守、家国思想等优良道德品质,真正根植于大学生头脑之中。[5]总体来说,把传统美德的内涵结合当今时代的精神特点,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深度的提升。

二、现实困境: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瓶颈

1.对传统美德重视不够,缺乏认同感

部分高校未能足够重视把传统美德入思政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部分理工科院校,过度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了其他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教学[6],忽视了传统美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忽略了优秀美德的价值与意义,直接影响了培养人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未能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使大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了民族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认同感。还有一部分高校过于重视职业技能和个人发展的关系,没有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那些将要工作的毕业生。另外,因为受中华传统美德影响相对较少,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以自己为中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无法恰当地处理家庭、学校等遇到的各种矛盾。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大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缺乏文化根基的教育非常危险,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未激活传统美德资源

将传统美德贯穿到大学生的课堂中去,以美德润化大学生心灵,为师生增加智慧和才干,从而回归育人的初心。但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沿袭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在课堂教学上仍然单纯地灌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讲授、轻启发,把中华传统美德生硬地照搬到课堂教学,而没有充分地把传统美德的作用发挥出来,甚至产生了“两张皮”现象,影响教学效果,无法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浸润。或者是在选择传统美德资源上不合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相隔太远,这些都不会让大学生体会到“共鸣”,使得传统美德缺乏自身的魅力,使得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互动、研讨式甚至其他教学方式所占比重较少,无法切实调动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重课堂、轻课后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的知行分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也不能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作用。此外,教育载体也是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所以,将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发挥教育载体这一桥梁。而这个“桥梁”可以说是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教师讲授传统美德的重要桥梁。然而,除了这一桥梁外,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重要桥梁。但是,部分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践课,甚至没有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中。

3.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传统美德内容少见

要把传统美德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这一重要桥梁。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美德系列课程的课程思政作用。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大多是公共课。课堂成员可能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授课内容的程度与效果,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这就很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针对性,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容易出现教师将传统美德植根于教学课堂中的力度不够、课堂缺少渲染力等问题。除此之外,普通高校开设与传统美德有关的课程相对较少。很多高校均将其设定为选修课,尽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合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元素,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散,没有趣味性、系统性和理论性,道德教育的作用明显发挥不好。对这些选修课的考核方法通常以考核为主,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只是为了拿学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丧失了课程的本身价值。

三、践行方式: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传统美德更注重于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发挥传统美德教育的“以文化人”功效。[7]

1.注重传统美德资源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心

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自信心,高校应注重有效结合传统美德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扩大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前,引导大学生收集有关爱国人物的事迹;在课堂中,教授有关爱国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与学习相关的英雄事迹,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8]教师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兴趣。[9]高校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美德的校园气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10];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资水平,采用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的方式,调动大学生自觉感悟传统美德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

2.优化传统美德课程内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生知识面比教师还要广。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兴趣。[11]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意义,可以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牢记设计传统美德的课程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轨道,在已有的课程基础上,把传统美德的课程内容细化出来,既要讲清传统美德内涵,又要突出传统美德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特殊意义。因而,高校可以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框架下,设定专门的传统美德课程,并同时设定合理的学时和考核方法。高校教师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设定专门的传统美德的课程。个人方面,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注重修身,重视家庭美德。[12]社会方面要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未来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引导大学生要恪守社会公德,不违反公序良俗和伦理纲常。国家层面上,要重视民族精神,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大一统的观念,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3]

3.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构建显隐结合的校园文化

高校教师可以运用校园文化帮助传统美德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举办多种大型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高校可以在教室张贴海报,弘扬传统美德,定期开展一些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为传统美德做专题讲座,组织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来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等。把传统美德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中,以营造较好的学校校园文化。把传统美德较好地整合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来推广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培养具有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爱国情怀的优秀大学生,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传统美德的价值。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理论课思政
身边的传统美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