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01 20:58张茜马云飞许齐杨磊赵婷婷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烟区发展对策

张茜 马云飞 许齐 杨磊 赵婷婷

摘 要 烟区产业综合体是稳定烟农烟区的有效抓手,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促进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烟区产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科学规划烟区产业综合体、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创新组织运行模式、集成以虫为主的防控体系、推进以烟为主的产业融合、确保基础设施长效久安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对策;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64

我國烟叶产区70%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烟叶产业是烟区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柱产业[1]。烟区产业综合体是“以烟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体,是烟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稳定烟区与烟农,融合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等多产业,以集聚资源、配置要素为基础,实现耕地、产业、资源的“三统一”[2]。袁剑锋等对贵州省毕节市5个烟叶产业综合体进行调研,在运行模式、土地流转、产业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对策,推动综合体高质量发展[3]。吴雪慧等积极探索贵州省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并提炼出“六位一体”的贵州模式[4]。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烟区产业综合体受到了各烟叶产区的高度重视。围绕保粮稳粮国家大计,大力推动“烟叶+大农业”融合发展,创新探索烟叶转型升级途径,推动烟叶产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故笔者在开展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拟根据现有产业布局、资源现状,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综合体建设发展对策。

1 绥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绥阳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主要由盆地、丘陵、台地、山地、山原及高原等组成,地势西北高、中南较低且平,总面积2 566 km2。平均海拔866 m,海拔高于1 000 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4.04%;以黄壤土为主,占比为45.4%,pH值4.0~5.5,土壤养分含量丰富。

1.1 烤烟产业发展现状

烤烟作为绥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年均种植规模在2 666.67 hm2,为当地农民增收、政府增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绥阳县烤烟产业被列入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也是安徽中烟“黄山”品牌的重要原料基地。

1.1.1 基础设施建设

烟草行业投入资金改善2 666.67 hm2基本烟田的生产条件,建设育苗大棚、有机肥工场、编烟大棚、烤房等项目3万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绥阳县现代烟草农业设施的设备水平,改善了烟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种植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提高了其综合生产能力。

1.1.2 生产与服务主体

近3年来,烤烟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 000 hm2以上,种植主体1 000户,户均种烟2.0 hm2。绥阳县建有烟叶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3个,入社农户900户,开展专业化育苗、机耕、烘烤和分级服务,扩展有机肥堆制服务,专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实现了绥阳县烟叶生产和烟农服务全覆盖。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使每667 m2的平均用工量减少2个,有效降低了当地烟农的劳动强度和种烟技术的复杂程度。

1.1.3 烟叶市场

近年来,随着烟叶生产结构优化、订单生产模式和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等工作的逐步完善,绥阳县烟叶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卷烟品牌的原料需求。且随着工商调拨数量(工商调拨计划量)的逐年增加,烟叶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1.2 其他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2.1 两大主导产业现状

绥阳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中草药、蔬菜产业。截至目前,以“打造全国金银花之乡”为契机建成了金银花产业带,形成了以小关、郑场为核心区的6 666.67 hm2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年产干花1 500 t,已培育金银花企业20家,合作社9家,建成初加工厂房39家,带动农户3 702户种植金银花。建成了以金银花为主的50 km长廊的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打造了“金银花收入+旅游休闲”增收模式。绥阳县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6 666.67 hm2以上,年产量3万t以上,精深加工企业20余家,系列加工制品20余种,形成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辣椒产业化发展大格局。

1.2.2 其他特色产业生产布局

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基本形成了以设施果蔬、畜禽养殖、蔬菜产业、花椒种植等为主的区域性特色产业。目前,绥阳县以蒲场镇、旺草镇为主的设施果蔬面积超1 333.33 hm2,主要种植葡萄、猕猴桃、草莓、麒麟西瓜等。建成蒲场镇高坊子村千亩大棚葡萄基地、精品水果示范区2处,对设施农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畜禽养殖产业形成了以大路槽生态土鸡、芙蓉江山泉水养殖为重点的畜禽水产示范养殖基地,积极发展猪牛、蛋禽、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并形成了以特色养殖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风华镇主打“蔬菜+”产业带动短季蔬菜种植,组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公司,启动绥阳港澳农业产业园项目,在绥阳县打造“4+N”个供港蔬菜和“绿色稻+”示范基地。以黄杨镇、宽阔镇为代表的花椒产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800 hm2,建成烘烤厂1处,产业发展呈现多样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宽。

1.2.3 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对资金、税收、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深化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强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的指导,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进行蹲点指导,培育技术能手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形成一批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生产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加大对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主体的引进、扶持和培育力度。截至目前,绥阳县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6家、家庭农场156家、种养殖大户2万余户,建成高效蔬菜示范基地2个,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33.33 hm2以上全覆盖。

2 存在的不足

当前,绥阳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生产组织模式正在变革,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为后续的产业集群、产业融合和产业带动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是,对照行业烟区综合体建设目标,当前绥阳县推进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存在以下6方面不足。

2.1 土地集约化程度与生产规模化还有差距

1)土地流转方式单一。当前,绥阳县采取“土地出租”方式流转耕地,因耕地质量不均、农户意愿不同,此单一流转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矛盾大、纠纷多、耗时长等问题,不利于耕地的统一开发和利用。2)土地经营机制不完善。目前,绥阳县基本实行单一的租赁经营制,与出租土地农户利益的联结以“租金”为主,“租金+务工”为辅,小农户难以共享综合体建设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价格上涨,不利于稳定烟区。3)土地较为零散,难以规模化种植。零散的土地现状制约了以烟为主的综合体建设,且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以烟农自主进行,缺乏统一管理。

2.2 机械化程度与现代农业标准还不匹配

1)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在非烟产业中,水稻种植无插秧机、收割机,青贮玉米未配套田间收割与粉碎机具。在烟叶产业中,仅在深翻、起垄、中耕培土3个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多为中小型机具作业,其他如施肥、覆膜、残秆清理等仍以人工为主。2)防灾减灾设施不配套。坝区产业抗旱、排涝、防雹等防灾减灾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3)信息化支撑不足。综合体内未开展农机作业远程监测、农情监测、智能育苗、智能烘烤等信息化管理,以及缺乏与田间生产操作监测等相适应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支撑烟叶全要素、全业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

2.3 产业融合与经营模式尚未成熟

1)部分试点利用轮作烟田在4—9月种植蔬菜,未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轮作制度不合理。同时,大季蔬菜种植存在气候、市场、技术等方面的风险,不同品种在施肥施药的种类与数量等方面的差异也较大,不利于烟田土壤保育。2)烟农参与非烟经营的意愿不强,合作社服务非烟产业的能力不足,产业经营的主体多为农民个体,仍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产销对接、村社联合、专业服务”的管理模式有待深化。

2.4 非烟产品质量管理标准缺乏

当前,绥阳县尚无包括基地建设、产品质量及生产管理等在内的非烟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难以实现与电商、超市等产品销售渠道的深度融合。

2.5 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

当前,多数耕地地块破碎,机耕道路与水利设施未配套,难以适应中大型机械作业,“有机难用”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

2.6 政策支持还不完善

当前,政府方面有关实施各项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尚不完善,如土地流转、废膜回收、机械化耕作、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支撑不足。

3 对策

目前,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灵活性较高,所以各地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5]。各综合体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6]。本文针对遵义市绥阳县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实际,提出以下7点对策。

3.1 科学规划烟区产业综合体

1)结合绥阳县集中连片的土地条件,坚持“集中布局、效率优先,质量第一、高效供给,产业互补、多业融合,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原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产业综合体规划建设。2)规划高标准农田、烟区道路、烟田水利、育苗、烘烤、防灾减灾及田间良好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ePractice,GAP)管理等设施,完善烟区各项基础设施。3)对照生态、气候、土壤、烟叶质量、配套设施等要求,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高标准规划基本烟地,并统一编号、建立管理档案。

3.2 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根据自愿有偿原则,构建“合作社为主、镇村参与、农民自愿、市场定价”的土地流转模式,采取镇村统一流转,合作社转包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合作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加大土地流转主体的支持力度,确保优质土地资源长期稳定、高效利用。

3.3 制订合理的种植制度

结合绥阳县农业产业发展,综合体内坚持以烟稳粮、以粮促烟,充分利用稻、菜等作物套种,确保综合体内的土地满茬满种。实施“烟+稻”“烟+蔬”

“烟+药”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现烟叶产业、特色水稻、蔬菜、食用菌等产品加工包装设备的整合利用。每年对种植主体进行评价,合格者优先选择下年种植及计划分配量。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3.4 创新组织运行模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组建一支全程全产链服务的产业工人队伍,不断优化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加强产业选择与规划布局,整合使用相关涉农项目和涉农资金,引进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村委会作为产业综合体的实施主体,负责土地流转、产业实施、资源整合、资源资产管理等。

3.5 集成以蟲为主的防控体系

全面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蠋蝽防治天敌害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构建“保健栽培+天敌昆虫+性诱+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新型烟草主要病虫害绿色立体防控技术体系。借鉴烟叶绿色生产技术理念,将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到非烟产业,确保非烟产品绿色、安全、无公害。

3.6 推进以烟为主的产业融合

1)围绕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建设要求,全面推行定制化生产、精益化管理,主攻烟叶生产技术落实到位,专业化服务全覆盖,强力推进绿色生产,打造优质特色烟叶。2)坚持市场导向,做好产业配套。由村集体合作社衔接订单,结合烟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抓好烟地轮作、套作、接茬种植及设施综合利用等工作。其中,烤烟轮作区种植优质水稻、水果玉米等作物,套种中药材,接茬种植特色蔬菜。持续推动农户收入由种烟收入单一渠道向产业经营、专业服务、土地流转、股份分红等综合收入渠道转变。

3.7 确保基础设施长效久安

按照“明确权属、落实责任、配套资金”的要求,政府提取縣级专项管护资金,用于生产基础设施管护,做到严格保护、按时维护、及时维修,确保综合体内的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非,刘建利,蒋诗栋.烟叶产业扶贫的实践与实效[J].中国烟草学报,2018,24(2):111-116.

[2] 张铁怀.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22):102-104.

[3] 袁剑锋,顾怀胜,赵玉.烟区烟叶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基于贵州毕节试验区五个烟叶综合体的调研[J].农村科学实验,2021(34):193-195.

[4] 吴雪慧,吕若辰,王克敏,等.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2,42(17):166-171.

[5] 纪浩杰,金祥,伽红凯,等.烟叶产业综合体的研究进展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21,27(9):29-35.

[6] 庞玮,白凯.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建设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6):20-27.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3-04-23

基金项目: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科技项目“烟叶产业供应链现状与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GZYKY2022-06)。

作者简介:张茜(1986—),男,贵州遵义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烟草栽培及调制。

*为通信作者:E-mail:029lin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烟区发展对策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南阳烟区浓香型特色烤烟品种的筛选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会理烟区植烟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评价
湘西州植烟气候与国内外主要烟区比较及相似性分析
山东烟区烟草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粤北始兴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