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分析

2023-07-12 13:29詹美晶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体育教学

詹美晶

摘 要:幼儿园与小学的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需要做好幼小体育教学的衔接工作。本文简述了优化幼小衔接阶段体育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优化思路,深入研究了优化幼小衔接阶段体育教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体育教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055-03

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面对陌生的学习场地、教师以及同学,会短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相比于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小学教育会更加正式和系统化,要求比较高,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特性,对体育课堂教学采取科学高效的措施进行优化。

1.优化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1)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幼儿园都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因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身体发育还不成熟,天性比较活泼好动,而“做游戏”正是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充分解放幼儿的天性,为幼儿提供“玩”的自由,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会对幼儿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但是,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体育基础知识和基础体育技能,体育教学课程也具有明显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优化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教学,能够提前让幼儿区分“游戏”与“教学”,并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前能够通过“体育游戏”提升身体素质,防止幼儿在小学体育课上出现体能跟不上的情况,为更高强度的体育学习打好基础。

(2)为小学体育教学做准备

很多幼儿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小学教学环境,主要原因在于小学体育教学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差异太大。例如,幼儿园的“体育活动”通常时长不超过30分钟,主要形式为游戏,主要内容为走、跑、跳、钻爬和投掷动作等的学习。而小学体育课的时长一般为40分钟,主要内容是标准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部分体育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测试标准,会在上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很少会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机械性的动作练习会使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而优化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教学,能够让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做好准备,避免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失控的情况。

(3)提升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幼儿园,一般每个班的幼儿人数不超过25人,而且会同时搭配2~3名教学人员进行教学和管理。且幼儿园的活动场地相对较小,在多名教学人员的看护下,幼儿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而小学的大部分班级人数都不少于30人,且每堂课只有一名任课教师。尤其小学体育课的上课场地一般都在户外,不仅活动范围更大,而且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上课的安全性相对较低。而优化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教学,能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前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关训练,使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逐渐延长,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体育学习中有效保证自身安全。

2.优化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路

(1)教学内容需要被幼儿所接受

多数幼儿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会因为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巨大改变而感到焦虑不安。而体育教学对幼儿来说,游戏性质较强,因此通过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缓解幼儿的这种不适感会比较容易一些。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体育课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被幼儿接受,既要区分于原本的“做游戏”的娱乐活动,又不能完全抛弃“游戏”,避免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小学化”的特征,引起幼儿的反感。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把握好“游戏”与“教学”的度,使优化后的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例如,在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简单介绍了小学的体育学习,并通过儿歌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基本体育常识,如“运动前,要热身,活动关节拉拉筋。运动后,深呼吸,放松肌肉再休息。”通过儿歌,让幼儿记住运动前要进行热身的运动后及时放松的操作方法,还要让幼儿知晓其重要性。儿歌通常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被幼儿接受。

(2)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设计时,需要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中心。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对幼儿的约束与管理,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采取命令式的教学方式,反而压制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活泼好动的特征,对幼儿在课堂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需要正视,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直接的命令和禁止是不可取的。教师应抓住幼儿好奇心强的特性,利用幼儿的探索欲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例如,很多幼儿在小班或中班的时候,就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过“跳绳”这项运动。跳绳运动虽动作简单,但锻炼效果比较好,能够训练并提升人肢体的协调性,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当幼儿进入大班幼小衔接阶段以后,教师可以将跳绳这项运动进行简单的升级,为幼儿表演一段花式跳绳,还可以搭配节奏感较强的音乐烘托气氛,让幼儿产生学习兴趣。当幼儿被教师的表演所吸引后,就会想要主动研究和练习。

(3)培养幼儿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展开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体育与锻炼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融入幼儿的生活,并且要贯穿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培养幼儿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幼儿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将“树立体育意识”作为体育课程教学重点,通过科学的措施,让幼儿逐渐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并能逐渐适应。例如,在校学生入学后需要统一学习广播体操,对此,幼儿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广播体操内容,要求幼儿回家后为家长表演。家长在观看的同时,可以比照标准的广播体操视频查看動作的规范性。一方面,通过家长的监督,能够帮助幼儿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另一方面,能加强幼儿、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家长和幼儿的反馈中,教师能够实现幼小衔接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幼小衔接阶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策略

(1)遵循幼儿成长规律设计教学目标

幼小衔接阶段优化体育教学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设计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后续教学工作开展以及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由于该阶段幼儿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弱,且部分幼儿的身体器官都在发育中,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要遵循幼儿的生长特性,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在身体最大负荷方面的差异性。教学目标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目标。培养幼儿情绪的控制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乐观、自觉地参与体育课程;使幼儿能感受到与小伙伴合作的快乐,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二是认知目标。使幼儿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运动规律和知识经验;培养幼儿思维、语言、智力与心理的协调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三是技能目标。使幼儿能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综合机能的提升与发展。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并记录幼儿面对体育课程中不同运动的负荷以及幼儿表现出的情绪变化,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注重采用新颖有趣的活动内容吸引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纪律约束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还没有形成强烈的主观学习意识,因此对外界的引导和启蒙依赖性比较强。幼儿园时期的体育活动也基本上都是以游戏性为主,缺乏纪律方面的规范,而该阶段又处于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该阶段的体育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要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纪律制度加以约束。比如,整队。整队的全部口令包括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向后转、向前看以及向左向右看齐等。虽然动作比较简单,但是对部分幼儿来说,依然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反复训练。在大部分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口令对应的动作后,就要开始重点培养整队的整齐度和动作的流畅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幼儿渗透每一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要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另外,为了避免不停重复动作让幼儿感到枯燥,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提升幼儿的训练热情。“这一次非常好,大家表现得很好,保持住。”“我来看看谁表现得最好啊,某某同学非常不错啊!”“我相信大家能够做到,大家来告诉我,你们有没有信心?”“看得出来,大家都非常认真,来让我们再来一次。”以此通过赞美与肯定的语言增强幼儿的信心。对态度不认真的幼儿也要及时提醒或批评,培养幼儿的纪律意识。

(3)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加入考核条款

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还不具备逻辑理解能力,因此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很多直观、易模仿、生动和感性的内容。但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上,除了设计创新化的活动游戏以外,还要注意加入考核条款,让幼儿的体育能力有了衡量标准。游戏活动可以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但不能全部都是游戏活动,否则就会导致体育课程偏离其本质,导致功能失衡。而合理地加入考核条款,便相当于对体育游戏活动进行了规则约束,使幼儿园体育教学课程既能遵循体育的规范和要求,还能控制好幼儿的快乐体验,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将跑步锻炼设计“逃生”小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沿着园内活动区域依次排开,每两名幼儿之间间隔10m,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跑完,10m的幼儿即为“逃生”成功。这个游戏设计的考核条件便是限时完成10m。加入“逃生”的情境,能够为幼儿营造紧张的氛围,为跑步锻炼增加趣味性,提升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弱化训练本身的枯燥感,使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被放大,减轻幼儿内心的抵触心理。同时,加入考核标准的设定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并通过考核检验幼儿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从而进行教学方式上的调整优化。教师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规划课堂体能测试、期中体能测试和期末体能测试等,将幼儿的体能测试结果与教学大纲中幼小衔接体育项目的达标标准进行对比,对未达标幼儿,教师需要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尽量让每一名幼儿都能达到标准。

(4)在幼儿体育意识的培养中辅以技能审核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体育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体育意识,要以幼儿的个人感受为主,但是还要通过一定的技能审核措施加以辅助。例如,在开展拔河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人能力情况进行“排兵布阵”。作为一项参与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需要力气比较大的幼儿作为主力,体型比较健壮的幼儿在后方“压重”,机灵搞怪的幼儿可以安排在最前方,通过小技巧分散对方的注意力等。在所有幼儿都各就各位后,通过口号建立整齐的节奏,这样便可将所有人的力量凝结在一起,产生团队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队伍中每一个人都要在拔河的过程中保持团结,齐心协力使出最大力气。同时,教师还要嘱咐幼儿在拔河时尽量将重心下压,身体微微后仰,跟着口号的节奏用力。这部分内容是体育技能部分,要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掌握拔河这项技能,并提升幼儿的集体主义感,深化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集体成员的默契度。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树立体育意识,一方面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领略体育精神中的勇于挑战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让幼儿能够找到心仪的体育项目,并愿意投入所有的热情,不断坚持下去。为了使该阶段幼儿能够养成健康、良好的运动和锻炼习惯,除了在园期间,生活中还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使幼儿能够始终享受着体育锻炼的快乐,茁壮成长。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优化不仅能够加强不同阶段幼儿学习内容的过渡,还能促进幼儿心理、精神、情感和生活内容的衔接。虽然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但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是连续的,必须集合家长、幼儿和教师三方力量,才能促进幼儿学习环境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蒋天.幼小衔接,体育教学实践的关键[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47).

[2]趙颖.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大班体育课程优化策略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

[3]孙璐,周丽.如何做好体育方面的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2022(08).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体育教学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