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西经济运行趋势研究

2023-07-12 19:11蔡飞
经济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动能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

摘 要:百年变局下,山西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山西经济运行趋势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经济发展目标从以前的数量为核心转变成为了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素结构逐步形成。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日趋明显,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约束持续强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值显示,我国31个省(区、市)之间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为0.349,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排名为第16位,在第四梯队中排第一位,正好处于31个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中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尚有差距。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发展普惠性营商环境,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在山西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经济运行 发展趋势 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040-05

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化改革是民众高质量生活与国家发展竞争的重要保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东移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起点。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科技资源储备,推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期间也制定出了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以科技扩大优势,提升国家的综合能力。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结合自己国家现状制定出了相应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的是立足于科学技术革命实现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在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快速占据主动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探寻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对此就需要全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发挥出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将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实现协同发展,打造出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新态势。这也是加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与趋势

山西省经济发展态势是从高速增长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方式、经济体系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选择的关键期,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此背景下要求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本质层面进行发展方式的全新思考,将传统的以不断扩张规模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成为了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高效率与稳定结构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基本点。与此同时,创新与优化宏观调控,可确保基本经济增长点与潜在经济增长之间保持调节关系,以此实现稳增长、促改革与惠民生的基本经济增长目标。

(一)发展方式变化及发展趋势状况

经济发展目标从以前的以数量为核心转变成为了以质量为核心。在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是以短缺经济为主,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快速填补“数量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全国经济体系的完善,山西省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成了填补“质量缺口”,全面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山西省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迈向了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山西省以制造业为主的规模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停止,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再生力量,与此同时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附加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完成这个转型期间,需要不断加快要素行业、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优化经济要素配置,而这种高质量的经济要素配置对发展环境有更高的标准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素结构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新意识不足,人才匮乏,这种发展瓶颈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出现的“电力发展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革举措,从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以此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

(二)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变化及发展趋势状况

近年来,山西经济增长已经逐渐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共同拉动转变。一是投资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符合新发展要求。21世纪以来,山西经济经历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是依靠持续的高投资来推动的。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投资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就不可持续了,必须适时调整。二是投资、消费、创新共同拉动发展的经济模式有利于山西长远发展。首先,山西消费转型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利用能源开发优势,山西以大市场建设带动消费,使山西成为中国重要能源基地,山西消费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其次,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产业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状况

同样,我国在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后,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1.制造业大规模扩张阶段可能将要结束。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制造业规模扩张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现如今制造出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甚至有些行业产能规模达到了最大值。

2.产业要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劳动成本随即上涨,导致要素价格也在逐年增加,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特别是近年来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其中土地、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基本供求关系受市场环境影响也在变化,要素价格的持续性增加,依靠资金大规模增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将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产业发展新动力。

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日趋明显。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变革,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逐漸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就企业发展现状来看,许多企业没有科技创新意识,即使有些企业成立研发部门,但是其研发规模与创新水平不高。总之,目前许多企业主要是以加工组装为主,缺乏技术创新,若是企业依旧不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优化,那么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原有的技术路线与生产能力将会被淘汰。

4.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约束持续强化。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区雾霾天气出现的频次不断增加,水体与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所承担的节能减排责任逐渐增大,加之受国内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约束,迫切要求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强度。

综上所述,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已势在必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以产业规模扩张作为核心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到快速增长阶段,那么经济增长动力也需要进行调整,全面优化产业价值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产业发展步入到新的发展格局。通常产业升级可以通过技术更新与技术外溢来实现,但是受全球发展格局的影响,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已经融为一体,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更新受各种因素影响阻碍重重。在此环境下就需要企业制定出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所需,开展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或者是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形成一批具有强劲创新动力的企业,尤其是将掌握行业前沿科技的企业作为整个行业创新的引领者。

为了加速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是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不是调整具体的产业间比例关系,而是全面提升产业价值链,对产业价值链区的比例进行适度调整,重点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的转变。要有效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则需要进行低中端产业的升级,但是在低中端产业转型期间,难免会出现产能过剩、过度竞争与生态危机等问题,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二是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从产品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品牌营销与服务等层面的竞争,进而可形成差异化与个性化的竞争态势,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从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市场开发等进行针对性投资,加快摆脱对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三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无论是应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还是适应全球绿色发展的趋势性变化,都要求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抢占战略性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由资源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四)需求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西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消费主导型逐渐演变成为了进出口与投资型,目前正向着消费与投资协同驱动型在转变,总之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需求动力都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从宏观需求的三次产业和细分行业结构来看,山西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结构在不断改善,高附加值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行业占比快速飙升,服务型消费与服务投资目前已成为推动山西市场经济的核心动力。山西市场需求结构依旧是消费与投资协调驱动,投资率的提升幅度可能会超过消费率,净出口率会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消费率将会继续上升,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净出口率可能变化不大。

今后,“三驾马车”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一,消费刺激市场经济的效应还在提升,而当前经济增长渠道主要是依靠消费、投资协同带动。山西市场消费能力表现强劲,消费依旧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但是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当前山西经济发展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中的新型投资需求呈多元化增加,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关于农村建设的投資在快速增加,所以,目前山西市场的投资率依旧可观。由于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年份投资可能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这也随之带动了市场消费率的上升。其二,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山西经济正朝着高附加值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迈进。受我国经济下行发展压力的影响,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此就需要政府出头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加速金融保险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及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将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实现以高附加值制造业作为山西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链,全面提升制造业产业的整体价值与品质。其三,服务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动力,同时服务需求量的增加也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服务消费需求的变革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另一角度来讲服务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依靠于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意愿。所以,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当前居民消费现状优化收入分配政策,提升居民的收入分配占比,缩小贫富差距,以此来提升居民的整体性消费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优化社会保障政策,从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定相关惠民政策,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强居民消费底气。其四,创新投资结构,确定新的投资方向,着重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能够在短时间内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就是投资,在投资规模不改变的情况下优化传统产业的投资结构,以投资助推技术创新,加大在信息化领域、AI领域的基础性投资,鼓励企业注重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山西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在确定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的相应指标时,先要以高质量发展内容作为参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以社会要素推动经济发展转变成为以科技创新助推进行发展,经济发展目标由数量上升到质量,关键点在于从“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转向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基于此,需要构建起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统筹化发展体系,坚定不移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创新推动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将具体政策落到实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基本路径,认真践行绿色、开发、协调、创新与共享五大基本理念,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矛盾,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在确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是结合上述提到的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与具体任务,同时根据金碚(2018)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给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加权系数化和无量纲化处理,综合计算一级指标的加权综合值,形成各省市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值,并对这些数值进行比较。

上述各级指标采用等权计算,最终合成为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值。具体如下式:

高质量发展水平=1/5×创新+1/5×协调+1/5×绿色+1/5×开放+1/5×共享(1)

创新=1/4×研发产出+1/4×研发效率+1/4×资金投入+1/4×人才投入(2)

协调=1/5×教育协调+1/5×城乡协调+1/5×经济协调+1/5×健康协调+1/5×收入协调(3)

绿色=1/6×能耗+1/6×排污+1/6×水质+1/6×植被+1/6×空气质量+1/6×环境治理(4)

开放=1/3×经常项目+1/3×资本项目+1/3×开放质量(5)

共享=1/5×居民收入+1/5×生活品质+1/5×公共基础设施+1/5×健康状况+1/5×社会保障(6)

其中,(1)式表示的是高质量发展指数与三个一级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2)(3)(4)(5)(6)式表示的是5个一级指标分别与二级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

2.全国各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上述公式,计算2021年31个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31个省(区、市)之间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31个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均值与中位数均较低,且峰度大于0,说明我国31个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更加陡峭,为尖顶峰。一些数值比较高的省份其比例相对较低,大部分省市数值都普遍较低。

从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区间看,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区域上可以分为六个梯队。第一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0.7以上,包括广东、上海、北京;第二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0.5~0.7之间,包括江苏、安徽、浙江、山东、重庆;第三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0.4~0.5之间,包括四川、宁夏、湖北、天津、福建、海南、湖南;第四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0.3~0.4之间,包括山西、青海、云南、甘肃、辽宁、河南、广西;第五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0.2~0.3之间,包括陕西、河北、江西、吉林;第六梯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0.1~0.2之间,包括西藏、贵州、新疆、内蒙古、黑龙江。

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为0.349,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排名为第16位,在第四梯队中排第一位,正好处于31个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中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尚有差距。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山西省的经济总量地位和发展潜力较为相符。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1.模型构建。一般来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资本、劳动、技术、能源等。高质量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因此,资本要素投入规模影响高质量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需要投入人力资源,因此,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到劳动要素投入影响。技术水平反映创新,能源消耗影响环境。有鉴于此,本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HQDi=β0+β1lnKi+β2lnLi+β3lnAi+β4lnEi+μi(7)

其中,HQDi表示区域i的高质量发展水平,Ki表示区域i的资本要素投入,Li表示区域i的劳动要素投入,Ai表示区域i的技术要素投入,Ei表示区域i的能源消耗。lnKi、lnLi、lnAi、lnEi分别表示对区域i的资本要素投入、劳动要素投入、技术要素投入以及能源消耗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进行对数化处理,是为了消除各自变量的量纲,平滑数据。μi表示随机干扰项。β0、β1、β2、β3、β4表示待估参数。

2.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文相关数据主要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第四次经济普查年鉴》《2018年中国普查年鉴》。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统计变量均能在上述年鉴中找到对应数据。

根据横截面数据分析,本文得到实证估计结果如下:

HQDi=0.293+0.258lnKi+0.296lnLi+0.472lnAi+0.103lnEi+εi

(8)

上式结果表明,资本要素投入、劳动要素投入、技术要素投入以及能源消耗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具体来说,资本要素投入增加1%,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0.258%;劳动要素投入增加1%,高质量发展水平上升0.296%;技术要素投入增加1%,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0.472%;能源消耗增加1%,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0.103%。综合考虑上述四个影响因素,技术要素投入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最大,劳动要素投入影响要大于勞动要素投入影响。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应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升级。首先,应在资本、劳动、技术、能源等方面加大整体投入。其次,加大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及劳动力的投入。在进行资本投入时,需要以六保六稳政策精神为原则投入资金,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在劳动力投方面,主要是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养,进一步增强劳动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再次,强化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贡献作用。最后,在提高能源消耗对高质量发展贡献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外部负效应。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普惠性的最优营商环境

可以考虑“特惠模式”的变形,挑选一些重点行业作为突破口,将它们在营商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解决。同时,统筹营商环境的改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优化政府职能,降低政府部门在社会资源方面的直接配置力度,政府部门只需做好统筹规划,促进企业间深化合作。根据中央制定的战略部署,落实“放管服”改革,确定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确保企业生产要素能够在市场中有序流动。除此之外,还需要增强不同地区与不同层面之间的协同性,进而实现要素空间优化配置上的先导性,落实区域间的分工发展、互补发展与联动发展。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财税分享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要具有政策的一致性,实现统筹化管理。完善区域之间的合作机制,增强各地区在多领域的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双赢。

(二)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政府部门的创新政策不是鼓励企业着重进行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更不是以技术创新指标进行相关的补贴,而是为企业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技术创新竞争环境。让企业实实在在地以技术创新获得收益。政府部门制定出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蔡飞.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2(09):9-12.

[2]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5-18.

[3] 陆峰,唐明知.新常态下广西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7(07):78-82.

[4] 李国柱,李晓壮.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京津冀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2,38(18):26-31.

[5] 孟国正,王瑞.体育强国背景下中部地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体育科技,2021,42(03):99-101.

[6] 倪红福,冀承,杨耀武.中国宏观需求结构的演变逻辑、趋势研判与政策含义[J].改革,2020(07):82-97.

[7] 单勤琴,李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时空收敛性研究[J].经济地理,2022,42(09):50-58.

[8] 王一鸣.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7-8.

[9] 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10] 朱卫东,周菲,魏泊宁.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武汉金融,2019(12):18-26.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新动能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4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