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

2023-06-29 23:49石智勇潘春辉
丝绸之路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人西北矿产

石智勇 潘春辉

[摘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挖掘其历史背景、内容、成因及意义,可加深今人对近代国人地理认识活动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可知国人是在挽救边疆危机、开发西北的背景下,认识到陕西矿产具有蕴量巨大、种类多样、分布极广、开发程度不高的特征。该认识的形成与陕西矿产地理实况和国人知识背景有关,对地理知识生产、西北开发和陕西地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国人;陕西;矿产地理

[中图分类号] K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3)01-0071-07

唐朝灭亡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陕西失去了往日辉煌。进入近代,陕西已经变成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的地区[1]。20世纪30年代,位于西北内陆的陕西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大家纷纷来到陕西考察,带着好奇的眼光重新打量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发源地,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一切地理事物成为他们认识的对象。“地理认识,就是人们对一定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象,资源及特征的观察、了解、熟悉与认知的过程。”[2]目前学术界涉及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的相关研究罕有。张用建曾在其文章中论述过抗战前10年部分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情况[3];吴加峰亦在其文章中探讨过顾执中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4];刘平则在研究1932年上海银行界人士来陕考察的文章中,提及过这段历史,但却未深入探讨[5]。在学界前辈的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力图深入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为学术界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认识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陕西矿产资源成为国人地理认识的对象,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依据史料分析,挽救边疆危机和开发西北是国人对陕西矿产进行地理活动的主要时代背景。

(一)挽救边疆危机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依旧是贫弱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有腐败无能、凶残暴虐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欺压民众,外有侵略成性、嗜血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虎视眈眈。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按照蓄谋已久的计划,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之后,东北军执行国民党政权的“不抵抗”错误政策,大部撤进关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先后沦陷。东北地区大片领土的丢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的开端。日本的侵略野心显然不止于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他们还将魔爪伸向内蒙、西北各省。日本特务不仅诱使内蒙部分王公前往长春去面见傀儡溥仪,“所以前年春间日人某氏介绍德王卓王等乘坐日机飞往长春,谒见溥仪”[6],还暗地里在内蒙进行分裂中国的阴谋。“可是去年九月发动直至目前高唱的内蒙自治运动,至少也是受了日伪的怂恿和煽动而起的。”[6]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不仅派特务秘密来往西北各地[7]288,还派日侨到陕西获取物产等方面的情报[8]。此时,中国的东北地区大部沦为日寇的殖民地,内蒙、西北地区亦岌岌可危,中国北方的边疆危机日益严峻。“国人始知西北之危机,不减于东北,而关系中国前途之重要,实较东北为甚”。[7]98部分国人为此来到陕甘等西北省份,进行实地考察,以达到“保护西北,使不至沦为东北之续”[9]7的目的。在当时国人看来,矿产资源“关系国防军事之命脉”[10]13,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对象。可见,挽救边疆危机是国人针对陕西矿产地理进行认识活动的时代背景之一。

(二)开发西北

民国建立之后,便有国人提出开发西北的建议。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其著作《实业计划》中便提出建设西北铁路、开发西北资源的计划。冯玉祥、杨增新亦提出过各自的开发西北计划。1916-1917年,途经陕西的谢晓钟亦提出开发西北矿藏的意见。即“煤铁诸矿,所在而有,急宜筹措资本,设立公司,依照新法从事采掘”[11]。1928年,国民政府确定开发西北为紧要政务。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制定《西北建设计划》,民国时期开发西北活动缓缓拉开序幕。1931年,早已对中国垂涎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九·一八”事变,在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下,国民党东北军大部撤进关内,不久之后,东北地区落入敌手,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东北沦陷的情况下,国人开始关注西北地区。1932年,日寇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南京受到威胁,国民政府迁至洛阳办公。国难当头,开发西北不再只是少数人呼喊的口号,而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发西北问题,从前仅少数人呼喊,自政府迁洛以来,始为多数人所注意。”[7]72此时,开发西北活动已进入高潮阶段,得到更多国人的支持。“时海内新闻亦高传开发西北之声浪。”[10]2在一些国人眼中,开发西北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西北之开发亦为当务之急”。[12]在当时国人看来,前往西北地区实地考察是西北实际开发的重要环节。国民政府甚至出台奖励考察西北的政策[13]174。于是,大批国内各界人士组成考察团,纷纷来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4],矿产资源则是考察内容之一[13]177。由此可见,正如陈赓雅所言“并促开发计划之早日实现”[15]8,来到陕西的国人对当地矿产资源进行地理认识活动本意在于为早日实现开发西北计划提供帮助。

二、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认识的主要内容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之一,矿产资源十分丰富,136种矿产已被知晓,27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37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十[16]3。陕西矿产资源具有蕴藏量巨大、种类丰富和分布特色明显的特点。在挽救边疆危机和开发西北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认识侧重于实用。数量、种类、分布和开采利用情况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认识的重点。

(一)陕西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巨大

20世纪30年代来陕的国人通过对陕西矿产的了解,普遍意识到三秦大地蕴藏着数量巨大的矿产资源。顾执中随陕西实业考察团来陕后,发现陕西煤矿石蕴量巨大,“总共四千七百二十九兆吨”[9]55。这个数字是当时陕西建设厅调查得出的官方数据,顾执中认为陕西蕴藏的煤矿石数量实际上多于官方统计数字,官方数据存在遗漏,并不准确。“此数系核减折中数目,遗漏甚多。”[9]55-56奉母命前往陕西考察的林鹏侠发现陕西的矿产资源在数量上极其丰富,“查陕省山脉纵横,蕴藏极富”[10]12。林鹏侠认为从咸阳到榆林,这片区域蕴藏数量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是当地所有矿产中最丰富的。“沿线矿产丰富,尤以石油为最”[10]23,她甚至认为陕西蕴藏的石油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以陕省数百方里内储油之富,原可供全世界之需”。[10]23陈赓雅来到陕西后,也发现陕西蕴藏巨量矿产资源的情况。以石油为例,在陈赓雅眼中,陕西石油蕴量惊人,甚至多到从岩石里溢出,地面、水面到处是石油。“油泉先后涌现者,达四五十处,多自石岩流出,或由沟底、河边,涌浮于水面。”[15]307陈赓雅甚至认为,开采陕北石油可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燃料问题,“提炼良品,以解决西北燃料问题”[15]307。除此之外,陈赓雅还提到,陕西的蓝田玉、铅、铜、砂金、石棉、翡翠、汞、银、水晶等矿石蕴量也十分巨大,只是缺少开采:“更不胜枚举,惜多未开发。”[15]30720世纪30年代来陕考察的陕西实业考察团也认为陕西矿产蕴量丰富,开采矿产资源是考察团眼中未来陕西最有发展前途的事情。“吾人平日对于陕西实业之观念,认为蕴藏最普遍而前途最有普遍而前途最有希望,厥为矿产。”[17]127何庆云和顾执中一样,都跟随陕西实业考察团来陕考察。顾执中考察的范围主要在陕北地区,何庆云与之不同,他主要考察陕南地区。何庆云在陕南考察时,发现陕南的矿产资源蕴量丰富的情况,“陕南矿产富饶,固不待言”[18]70。

(二)陕西矿产资源的种类多样

陕西地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成矿条件有利,矿产种类多样[19]139。从部分旅陕游记中分析,20世纪30年代,一些国人认识到陕西矿产资源种类并不单一,种类多样成为他们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之一。顾执中曾经在其游记里面,将其得知的所有种类陕西矿产归纳总结。顾执中共发现金、银、铜、铁、锡、煤、石油、石棉等51种矿产[9]16-26。侯鸿鉴则在其游记中列出5种陕西矿产:“有延长的石油、县的铁、平利的石棉、蓝田之玉、大荔之盐。”[20]132林鹏侠在其游记里,提到过陕西的7种矿产[10]12。陈赓雅来陕后,发现的陜西矿产有15种[15]307。何庆云在陕南地区考察时,发现光在南郑县境内,就有煤、银、硫磺、铜、铁、锡等6种以上矿产资源[18]46。可见陕西矿产资源种类之多样。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李文一漫游关中和陕南地区的游记。李文一到达南郑县后,也发现陕西的一个县域竟蕴藏多种矿产资源。他在游记中记述南郑县蕴藏银、煤、石灰、金、铁、铜、锡、青土、硫磺等9种以上的矿产资源[21]301。陕西实业考察团则在陕南地区发现煤、铁、铜、金、银、铅、石棉、盐、硫磺共9种矿产资源[17]109-124。

(三)陕西矿产资源分布极为广泛

陕西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之一。资源分布广泛是陕西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22]。在20世纪30年代,分布极为广泛,遍布全省是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内容之一。林鹏侠认识到陕西矿产资源不仅蕴量巨大,部分还遍布陕西全境:“蕴藏极富,五金矿产,布于全境。”[10]12就石油资源而言,林鹏侠认为陕西石油分布很广泛,省境内几乎所有地方都有石油,“几于无地不见”[10]12。她甚至在游记里,说明了石油在陕西分布范围。“几占全省之半”。[10]12顾执中在陕期间,亦观察到陕西的煤资源分布很广泛的情况,陕北、关中和陕南都蕴藏有煤资源,“陕西产煤之地,共有三区,即关中、汉中、榆林”[9]56。在顾执中看来,陕西不光只有煤分布广泛,石油资源的分布范围也很广阔:“陕西油矿之分布,大致在洛河、延河、无定河等流域,面积极广。”[9]74陈赓雅旅陕期间,则认识到陕西煤资源在陕北、陕南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可以称得上宽阔,“煤矿,陕南北均产之”[15]307。1935年,侯鸿鉴来到陕西,在他留下的记述中,可以发现在他眼里,陕西矿产从北到南都有分布,范围极广,“有延长的石油、沔县的铁、平利的石棉、蓝田之玉、大荔之盐”[20]132。

(四)陕西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陕西矿产资源丰富,然而开发程度不高,这是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资源较为普遍的看法。顾执中在陕期间,实地调查陕西多处矿厂。在宜君县,他发现宜君一些地区依旧采用落后的方法开采煤矿石,开采规模不大[9]47。抵达陕北甘泉县后,顾执中注意到当地蕴藏铁矿资源,且质量上乘,但未停止开发之前,当地采取落后的技术方法开发该铁矿[9]64。不仅宜君、甘泉两地,顾执中甚至认为陕西全省的矿产开发程度都不高,“遂致货弃于地,无人过问”[9]62。林鹏侠来陕之后,也发现陕北等地开采煤矿的技术落后,开采矿石数量不多的现状。在她看来,当地煤矿开发程度远远不够,“系用土法开采,技术幼稚,所获甚微”[10]12。李文一在陕西南郑县时,发现南郑县的天然富矿特别多,“南郑的天然富源极多”[21]301。然而却存在“但用土法开掘,生产量不多”[21]301的问题,甚至很多矿产都没有经过开发[21]301。李文一不禁发出“货弃于地,殊属可惜”[21]301的感叹,这更反映出当时陕西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低的史实。陈赓雅来到陕西之后,发现延长石油开发过程中,存在“资少机劣,未著大效”的情况[15]307。此时的延长石油仍掌握在国民党政权手中。陕西其他矿产资源更是存在“惜多未开发”[15]307的问题。他还认为陕西全省都存在“矿产之待开发”[15]308的问题。何庆云在陕南调查时,发现已知陕南各矿甚至都没有专业人士进行详细勘探[18]70,有效开发更是无从谈起。在他看来,陕南矿产资源开发程度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三、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认识形成的原因

蕴藏量巨大、种类多样、分布极广、开发程度不高是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形成的四点认识。国人之所以会形成这四点认识,与近代陕西矿产的实际情况和国人的知识背景有关。

(一)近代陕西矿产地理实况

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大都形成于其旅陕期间,结合有关近代陕西矿产的相关史实记载,基本可以断定近代陕西矿产地理实况是他们对陕西矿产地理的部分认识成因。今日的陕西是全国有名的矿产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蕴量十分丰富。煤、石棉、大理岩等24种矿产被探明储量位居全国前三[19]3。在近代中国,一些隶属于陕西省建设厅、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等官方机构的专业人员曾经对陕西矿产的蕴藏量进行过调查活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近代陕西矿产的蕴藏量是十分可观的。1923年,王竹泉在考察陕北地区地质矿产等情况后,提出陕北地区侏罗纪地层的煤矿石远景储量多达904亿吨[19]71。1928年和1932年,赵国宾曾两次前往渭北地区调查当地的煤、粘土和石灰岩,他认为陕西渭北地区蕴藏着25亿吨煤矿石资源[19]71。1938年,陕西探矿人员吕翕声对陕南地区的铁矿石资源进行调查,他提出陕南七县蕴藏着储量达2800万吨的铁矿石[19]73。基于上述史实可知,矿产蕴量丰富是近代陕西矿产地理的实况之一。在解放前,被发现的陕西矿产种类并不多,根据官方史料记载,陕西被认为仅蕴藏着石油、煤、铁、锰、铜、砂金、石墨和黏土这8种矿产资源[19]69。种类虽不丰富,却也不能称之为单一,种类多样是近代陕西矿产地理的另一个实况。在近代中国,陕西被发现的矿产资源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均有分布[19]69-75,分布范围亦是十分广阔。根据史料记载,近代陕西矿业极其落后,除过延长石油外,其余的矿业都采用落后的土法生产,还不时出现无法生产的情况[19]72。甚至在1949年以前,陕西基本没有形成正规矿山[16]244,由此可见近代陕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极低。近代陕西矿产地理的实况与前文所述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大致相同,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基本形成于其旅陕期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像,可见近代陕西矿产地理实况是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成因之一。

(二)国人的知识背景

根据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四点认识分析,他们对陕西矿产地理的了解大多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之所以会形成这四点浅显的认识,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主因。顾执中长期从事新闻行业,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掌握的知识多与新闻有关。林鹏侠早年曾在美国、英国等地求学,在英国学习过军事航空,是当时中国著名女飞行员,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集中在航空领域。陈赓雅与顾执中知识背景相似,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大多与新闻专业有关。侯鸿鉴则是一位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研究东西方教育学说。根据顾执中的记载,何庆云来自农学院[9]7,其专业知识大多与农学有关。李文一的知识背景不详,陕西实业考察团当中则有一些具备地质矿产专业知识的成员[9]8。从这些20世纪30年代国人的知识背景来看,他们中大多数具备各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却未从事过地质矿产行业,也未接受过地质矿产类的专业教育,对地质矿产类知识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形成对陕西矿产地理的四点浅显认识。

四、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认识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是民国时期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重新认识和知识再生产行为,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一)加深当时国人对陕西地理的了解

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实际上就是获取相关地理知识,重新认识陕西地理的行为。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没有来过陕西的国人对陕西等西北省份的地理情况知之甚少,且在认知方面存在误解和偏见。当时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对西北地理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及外国人。“习闻外人盛称我西北为世界之天堂,又目为世界之秘密宝藏。间有西人同学询余以西北地理气候人情物产,余乃瞠然无以应。”[10]2不仅是在外中国留学生,就是生活在国内其他地区的国人也对西北地理情况不甚了解,他们甚至“总觉西北是荒凉与苦寒,难宜人类生存”[23]。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不断有国人来到陕西,实地了解陕西矿产的相关地理知识,国人缺乏陕西地理知识的情况逐渐得到改善。在他们眼中的陕西已非荒凉之地,而是矿藏丰富的聚宝盆。随着来到陕西了解矿产地理的国人不断增多,陕西矿产地理的真实情况也渐渐传播开来,为社会人士所周知。《南宁民国日报》曾报道过陕西实业考察团考察陕西后,得出的“陕北煤矿丰富”[24]等陕西的地理实况。重庆的《新蜀报》也有过相关报道,“故矿产丰富,尤以煤油、盐、煤、石等矿,分布极广”[25]。北京的《益世报》也根据调查结果,报道过陕西矿产蕴量、种类以及分布情况[26]。由此可知,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加深这一时期国人对陕西地理的了解。

(二)为民国开发西北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持

开发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民国时期开发西北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国人看来,开发西北丰富的矿产资源能够满足我国建设内地工业的需求[27]。然而,当时包括陕西在内的广大西北地区所蕴藏矿产资源是缺少勘探和调查的。何庆云在陕南调查当地矿产资源时,便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所知各矿均未有专门学识之人,详为探勘”[18]7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取科学的地理学知识的最佳方式便是实地考察。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大都是通过亲身到陕西考察获取的,认识内容可信度较高。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对西北地区矿产情况的考察活动是开发西北活动的准备工作之一[28]。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内容涵盖蕴藏量、种类、分布和开发程度,较为详细,为民国时期开发西北活动提供了知识支持。

(三)提高了陕西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陕西是中国西北省份,而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地处边陲,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被国人忽视的地位,甚至成为“秘密之土”[7]97。“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国人虽然开始注意西北地区,但是西北地区在国人心中重要性依然不高[7]86。20世纪30年代之前,民国政府亦轻视陕西,并派贪暴残酷的官员去管理陕西。外省人士也不大了解陕西实况,“为外人观听所不及”[29]。陕西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被国人所忽视,“陕省天富独厚,惜无人注意”[30]。国人考察陕西矿产地理之后,陕西蕴藏丰富矿产资源成为他们的普遍认识。在当时很多人是从经济角度上去重视西北,宝贵的矿藏是他们重视西北的理由之一[31]。在他们得知陕西矿产资源等财富要多于东南地区,“关中为我国腹地,财富之广,甲于东南”[32],开发陕西便成为极其重要之事,“开发陕西,实为目前切要之图”[32]。于是,陕西成为国人心中愈发得到重视的地区。

五、结语

地理认识是人们发现未知世界和获取区域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徑。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活动,在中国地理发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原因在于这次地理认识活动不但是一次重要的地理发现活动,而且还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国人藉此发现了陕西是蕴藏丰富矿产资源的聚宝盆。资源大省成为继文化源地之后,国人对陕西的另一印象。救亡图存、建设祖国的爱国信仰是20世纪30年代国人不畏艰险来到陕西,认识当地矿产地理的思想动力。“我们的目的在:一方面要将东北以死力收回,一方面将西北以死力固守。”[9]7在了解陕西矿产资源情况后,这些国人还会给出相对合理的矿产开发建议,这些建议基本上都是从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的。例如林鹏侠提出开发延长石油的建议一经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国家。“年可得一万万元以上之国营产业收入利益,同时亦即减少一万万元金钱之流出”。[10]14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通过这次地理认识活动所获得的陕西矿产资源的相关知识,为新中国开发陕西矿产资源打下知识基础。他们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毅然前往陕西进行矿产调查,不含私人利益,只为救亡图存、建设祖国。然而,尽管20世纪30年代国人对陕西矿产资源地理的认识意义重大,但这场地理认识活动对推动开发西北而言却收效甚微。与考察热潮和决议热潮相差甚大的是,国民党政权在西北地区具体建设、开发等方面鲜有建树[13]186。在国民党政权的消极对待下,国人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大半付诸东流。他们对陕西矿产地理的认识并未实现最初的目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由黑暗时代造成的巨大遗憾。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旅游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43.

[2]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3]张用建.抗战前十年国人对西北开发问题的认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2):94-103.

[4]吴加峰.一个“西北行”两个“舆论场”——顾执中和范长江“西北行”之比较研究[J].今传媒,2016,(03):43-45.

[5]刘平.1932:上海银行公会代表的陕西之行[J].中国银行业,2016,(07):114-116.

[6]因心.边疆危机[J].求实,1934,(06):3.

[7]马鹤天,刘铁程,王志豪.万里筹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8]青岛日侨[N].益世报,1935-01-12.

[9]顾执中,范三畏.西行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10]林鹏侠,王福成.西北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11]谢彬.新疆游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34-35.

[12]周宪文.东北与西北[J].新中华,1933,(11):6.

[13]关连吉,赵艳林.西北开发思想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14]佚名.开发西北之研讨[J].西北言论,1932,(04):8.

[15]陈赓雅,甄暾.西北视察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16]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7]陕西实业考察团.陕西实业考察[M].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1933.

[18]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19]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地质矿产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0]侯鸿鉴,马鹤天,陶雪玲.西北漫游记·青海考察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1]李文一.从西安到汉中[A].杨博.长安道上:民国陕西游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2]曹明明,邱海军.陕西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2.

[23]范长江.中国西北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57.

[24]如何开发陕西[N].南宁民国日报,1932-10-23.

[25]陕西矿产[N].新蜀报,1935-02-24. [26]陕西矿产调查[M].益世报,1933-08-14.

[27]张人鉴.开发西北实业计划[M].北京:北平著者书店,1934:5.

[28]张克非,王劲.西北近代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6.

[29]孙几伊.民国十年间之陕西[J].时事月刊,1921,(02):119.

[30]陜省建设计划[N].新蜀报,1932-11-23.

[31]徐旭.西北建设论[M].上海:中华书局,1944:2.

[32]马青菀.对开发陕省农矿之建议书[N].西北文化日报,1932-01-11.

猜你喜欢
国人西北矿产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一座西北小城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二)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西北不惑
被嫌弃的宋国人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