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悄然绽放

2023-06-28 10:03郑建卿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效率独立思考双减

摘 要: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应是数学教师不断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本身,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在面对问题时主动发散思维;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进行思考,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相对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知识,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更好地发散思维;注重引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相关的数学内容,展开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在有深度的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高效率;“双减”政策;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6-0023-03

引  言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其数学学习以及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思维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悄然绽放。

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使其在面对问题时学会不断地发散思维,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思考,可以使学生首先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知,在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自信,为进一步展开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教师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积极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用在课后作业或是课下延伸活动中,更可以用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展开思考,从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积极地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1]。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推动“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进行新颖性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设计多个层次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环节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并创设不同类别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同时询问学生是否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形成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尤其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放弃,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2]。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圆柱体实物,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描述这个圆柱体与从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之处,以及圆柱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圆柱体整体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简略地画出圆柱体各个面的构成,思考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构成并求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的拆分,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体的构成,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内容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思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基于学生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积极地拓展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3]。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教师要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创设相关的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化情境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有效思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相对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知识,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更好地发散思维,为思维能力发展不断奠基。数学教师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丰富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生不仅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情境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逐渐在生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对情境中的数学知识的分析与掌握也更加深刻,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起一定的逻辑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发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内容,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课程内容与目標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方向,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旋转与平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运用学具来进行平移或旋转现象的展示,引导学生对平移以及旋转现象有初步的认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演示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行思考,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促进学生对两种运动概念的建构。接着,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分享生活中更多的“平移与旋转”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出发,对生活化情境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地面上直行的汽车处于平移现象;平时乘坐电梯的升降是平移现象;玩具风车旋转起来是属于旋转运动……”学生可以围绕生活化的情境内容展开思考与分析,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运用生活化的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进一步培养转化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总体而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教师应拓展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发现并利用相关的生活化内容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积极分析与思考,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4]。

三、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关注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运用多媒体技术独特的优势来更为深入地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多媒体介入的教学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相关数学内容,展开深度学习。尤其是對一些图形物体或推理类数学知识,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介入的教学中展开高效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兴趣。多媒体技术清晰、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多媒体介入的教学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专注地展开学习,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多维度展示,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根据多媒体技术所展示出来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5]。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与学习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方法,将相关的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充分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展示,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展示以及讲解下发散自己的思维,展开更有效、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进行“多个正方体叠加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准确讲解这部分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一个整体的物体进行多角度的展示,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观察物体并进行分析与推理,计算这个物体到底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构成的,被隐藏起来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接着算出这个物体的体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并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素材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多媒体介入的教学方式以对数学知识的全方位展示为依托,使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中展开思考,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体而言,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数学教学,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索,使学生不断活跃与发散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有效实现知识迁移,在解答更多有深度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还会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可以在对同类别题目的解答方法进行融会贯通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层层递进式的发展,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形成完善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讲解完基础的圆柱体表面积求法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分析与计算,如“没有盖子的水桶”“两面开孔的铁管”“上面没有奶油的蛋糕”等,教师应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这些同类型应用题进行解决,让学生思考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不断活跃与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掌握不同的题型与思考方式,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贯彻“双减”政策的落实。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罗宏霞.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2(28):208-209.

吴燕飞.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探析[J].天津教育,2021(33):26-27.

张琦.探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23-124.

李全洲.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1(30):62-63.

李雪峰.“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思维型作业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2(Z2):78-82.

作者简介:郑建卿(1977.12-),女,福建晋江人,

任教于福建省晋江市平山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高效率独立思考双减
如何获得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谈独立思考
小设疑与高效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