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纠错”的策略

2023-05-14 06:24齐小婧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纠错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齐小婧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初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重视运用“纠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的错误扩大化,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重点研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纠错”的意义,从实际学情出发,结合具體的课堂教学案例,探讨运用“纠错”的科学策略,旨在让错误成为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借助“纠错”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纠错”;教学策略

引 言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是严峻的考验,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而“纠错”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将其实施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发生的错误问题,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深化“以生为本”的思想,深入开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合理地运用“纠错”策略,带领学生围绕着错误,展开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从而提升“纠错”的运用水准,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和谐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纠错”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而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往往反映出其知识结构的缺陷,抑或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不足.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残缺不全,为后续教学埋下隐患.重视运用“纠错”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错误是学生知识体系存在漏洞的外在表现,而通过有效地“纠错”,能够使这些漏洞“无处遁形”,进而展开有针对性地强化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环环相扣,形成健全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特别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但是从当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特别理想,逻辑推理思维比较薄弱,无法意识到错误的存在,矫正起来也不知该如何下手.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纠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错误,通常是由于陷入了某种思维误区,而“纠错”则能够使学生对错误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已知的事实或原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就经历了“再发现”的过程,从而走出思维误区,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一门强调严谨性的科目,想要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先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因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知识掌握有误,而是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审题马虎、顾此失彼、思虑不周等,这些都是学生欠缺严谨意识的表现.将“纠错”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通过合理地“纠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的不足充分地暴露出来.那么当学生下次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就会倍加留心,懂得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对已有信息展开综合分析,并有意识地规避从前的“错误点”,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纠错”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表现,挖掘课堂的错误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对“纠错”的合理运用,前提条件是做好对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而错误资源主要源自学生的学习表现,倘若教师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忽视学生的表现,那么就会与错误资源失之交臂,导致“纠错”策略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悉心挖掘数学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如根据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情况捕获学生在认知、理解、表述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明确“纠错”的目标,从而真正地用好错误资源,为“纠错”创造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基础性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师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同学们,请大家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想一想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进率关系?1米等于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回答:“1米=100厘米.”还有的学生回答:“1米=10厘米.”教师仔细地聆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发觉到“1米=10厘米”这个错误答案,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两种长度的概念缺乏认知.教师不直接纠正,而是让学生拿出1米卷尺,继续提问:“请大家观察手中的1米卷尺,看看每个大格有多长?”学生:“一大格有10厘米长.”教师:“1米卷尺上有多少个大格?”出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有10个大格,一大格是1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用卷尺测量彼此的身高,并说出是1米零多少厘米.学生测量后汇报:我同桌的身高是1米零24厘米;我同桌的身高是1米零30厘米……这样通过挖掘错误资源,“纠错”策略就得到有效地实施,学生也深刻地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二)探究错误成因,指引学生的改正方向

当学生产生错误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很难认清出错的节点,也无法摆脱错误的思考方式,那么相同的错误很可能会再次出现,这种“纠错”是非常低效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纠错”,教师不能对错误一带而过,而是要追求“对症下药”,只有对错误的分析足够到位,学生才能明晰出错的原因,进而提高订正错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暴露出的具体错误,带领学生探究错误的成因,常见的原因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成因,如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混淆了类似的知识点等;另一类是非知识性成因,如学生会错题意、写错数字、计算失误等.在剖析错因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订正错误的针对性建议,从而使学生明确错因,并有意识地进行规避,达成正本清源的“纠错”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到余数的产生过程和意义,教师设计了一道生活应用题:现在有20枝月季花,把它们插到花瓶里,每瓶插6枝花,能插几个花瓶、剩几枝花?这道题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反馈出三种不同的答案:①20÷6= 3(个)……2(枝);②20÷6=3(个);③20÷6=2(个)……8(枝).教师将这三個算式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探究错因:“其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其他的错在哪里?”学生:“答案①是正确的,答案②③是错误的,答案②错在只写了商,没有写余数,答案③错在余数比除数大.”教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请出错的同学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的出现?”甲生:“我计算和书写不够认真,忘记写余数了.”乙生:“我没有理清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计算完也没有仔细地检查……”教师给出订正错误的建议:大家在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牢记易错点,养成良好的计算和检查习惯.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在算式中缺一不可,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可以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数量关系式检查算式和得数是否正确.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订正了计算和书写错误,这样通过探究错因,学生就能逐步改掉不良习惯,提高对“有余数除法”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优化纠错方法,点燃学生的改错热情

小学生正处在渴望获得肯定的年龄段,而“纠错”的本质,是否定学生的错误认知,倘若教师所采用的“纠错”方法不够科学,就有可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部分教师在提醒学生出错时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缺乏足够的重视,会生硬地加以指正,这种“纠错”方式过于刚性,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挫败情绪,使其失去自我价值感,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改正错误.“纠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情感元素的融入,教师必须在呵护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基础上,优化“纠错”的态度和方法,如巧妙地设计“纠错”语言,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错误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化解学生的挫败感;或者是采取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耐心地引导学生,修复其知识和思维等方面的缺陷,从而点燃学生的改错热情,实现对“纠错”策略的柔性运用.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中,个别学生在解答“一个排球38元,一个篮球62元,如果每种球各买15个,一共要花多少钱?”时,出现了错误的列式和计算,正确的解法是(38+62)×15=1500(元),而这些学生所列的算式是38+62×15=968(元).在“纠错”环节,教师板书错误的算式,并以委婉地语气对学生说:“这是一道四则运算的计算题,由于题目比较复杂,有同学做错也是情有可原的,黑板上这道错题非常有研讨价值,请大家结合题意说一说错点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反馈:解决这道题要先求出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的单价和,再求出分别购买15个的总价.第二个算式错在没有给“38+62”加上括号,所以先算“62×15”,就不符合题意了.随后,教师鼓励出错的学生,重新列式和计算,这样通过改进“纠错”方法,学生就能勇于直面自己的错题,产生积极主动的改错行为.

(四)开展合作纠错,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纠错”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是每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学习策略,只有懂得“纠错”,学生才能真正地预防和订正错误.现阶段学生的“纠错”意识和能力,都还有待发展,根本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长期居于被动学习地位,缺乏主动辨析错误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纠错”,主张学生合作,他人的错误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帮助学生筛查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开展合作“纠错”活动,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借助数学教学中典型的错误素材,共同探索错误信息,研讨校正错误的科学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自主发现错误,积累丰富的“纠错”经验.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课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教师把印有75°角的卡纸发放给学生,并布置量角任务:同学们,请大家使用自己的量角器,动手量一量稿纸上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汇报的结果并不一致:75°,60°,85°,72°……紧接着,教师再追加一项合作“纠错”任务:大家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请同学们4-5人为一组,重新演示一遍量角的操作,看看谁的操作手法是错误的.各组“纠错”后反馈:我们组有同学没有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对齐;我们组有伙伴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再次示范量角的方法,并让出错的学生照做,最终得出误差较小的测量度数,这样通过实施合作“纠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辨别能力,也使其掌握了正确、规范的量角操作手法.

(五)跟进习题检测,增强纠错的运用实效

“纠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运用意图,是为了修正学生的数学认知,使其在吸取错误教训的同时能够将“纠错”的经验,实践应用于其他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因此,“纠错”与练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行有效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经历“觉察错误—订正错误—避免错误”的全过程,也能反馈最真实的“纠错”成果.因此,在初步“纠错”之后,教师必须要趁热打铁,跟进开展习题检测活动,如根据学生原有的错误问题设计一些有趣的变式题、拓展题,鼓励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考查学生能否避开之前的思维“陷阱”,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从而增强“纠错”的运用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一课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解答计算题“1.5×0.8”时,得出“0.12,12”等错误答案,教师及时“纠错”:这道题中因数“0.8”的整数部分是“0”,那么这个算式是表示求“1.5”的多少?“0.12,12”等答案错在哪里?学生交流后回答:算式表示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出现错误答案是因为没有看清因数中的小数点,正确算法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即15×8=120,再在“120”的末尾开始往前数两位,点上小数点,得出“1.2”.紧接着,教师出示一道检测习题:1.5×1.8,那么这道题该怎样解呢?学生研究后反馈:这道题中因数“1.8”的整数部分不是“0”,所以这个算式表示求1.5的1.8倍是多少,计算方法和上一道题相同,变小数为整数,得出整数乘积“270”,小数点向前移动两位,最后的正确得数是“2.7”.这样通过习题检测,“纠错”的功能就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也能也实现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熟练应用.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纠错”,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挖掘数学课堂上的错误资源,重视对错误成因的探究,指引学生的改正方向,优化“纠错”的方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开展合作“纠错”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跟进习题检测,全方位增强“纠错”的运用实效,从而助推数学教学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吴玉芳,李倩颖.小学数学典型错题纠错互助教学策略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3,(05):167-169.

[2]刘金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纠错能力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3,(19):23-25.

[3]王翠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纠错”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4):53-55.

[4]颜厥华.思错于心纠错于行———小学数学由错误资源引发的教学思考[J].新教师,2023,(04):68-69.

[5]赵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3,(07):213-215.

猜你喜欢
纠错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省”之“参”读音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