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史料实证

2023-04-30 12:28贲呈阳
关键词:考古学史料考古

贲呈阳

热点背景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总书记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殷墟我向往已久。”总书记谈起了专门来此的目的,“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热点分析

1.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

2.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3. 我国考古工作之所以能科学有序稳步推进,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广大考古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核心知识

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一、史料研读

1. 概念:史料,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2. 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史料与影像史料

①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②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③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④图片史料与影像史料: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2)按史料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或称原始史料或直接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遗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或称间接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3. 史料的运用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研究。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搜集更多类型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互证(孤证不立)。

二、史学研究

1. 概述:史学研究就是对历史科学的研究。它有三大要素,即“史实”“史论”“史识”。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结论。

2. 原则

(1)普遍原则:历史研究的借鉴价值及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原则。

(2)“史论结合”原则:所谓“史论结合”即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史”作为历史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研究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历史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導着对史料的研究。对史料的研究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3. 方法

(1)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2)历史比较法:即将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一般从两个角度即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与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考古遗物对历史文献材料的佐证;运用“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现历史的真相。

(4)多元史观解读法:即运用多种史观解读一个历史时代或者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实际就是多角度分析评价历史的方法。

4. 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等。

考情预测

1. 由于考古资料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和直观性是其他史料所无法替代的,既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又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所以在高考试题中运用考古资料是必然的。可以运用有关古代墓葬及出土文物作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并结合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

2.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可以考查史学方法的运用,如甄别史料真伪、分析史料价值等。如给出文物材料,要求学生提取信息,说明其史料价值。

3.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可以考查考古学与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可以考查考古工作者热爱祖国、严谨求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可以结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考查文化遗产保护。

模拟练习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材料三

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猜你喜欢
考古学史料考古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