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留扬”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2023-04-12 01:40张鸣孙健
职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对策研究毕业生

张鸣 孙健

摘 要:近年来,扬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一直处于“缺人”状态,特别是急需年轻的产业工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产业发展。本文主要结合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业部分相关毕业生“留扬”的现状、问题来探讨一些对策,希望更好地为扬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解决部分“招工难”“用工荒”的难题,为扬州市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留扬”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课   题:本文系2022年扬州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人才专项)“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扬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以装备制造业相关专业为例(课题编号:扬社联〔2022〕27号)”的研究成果。

一、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扬州市拥有先进的制造业集群。10年来,制造业增加值不断攀升,2021年占全省GDP比重达35.8%,占比居全国第一。

2018年,扬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提出,立足扬州市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围绕江苏省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把扬州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在特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物联网感知器件等领域增强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智转数改”的推进,制造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技能人才需求将更加凸显。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人力资源作为支撑,特别是年轻优秀的技能人才。2021年11月,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五年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0万名以上”的目标。

二、当前制造业企业解决技能人才缺口的做法

近年来,扬州市一些制造业类大中型企业大多通过线上线下招聘渠道来解决“用工荒”问题,招聘方式主要包括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

高职院校的订单班、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都属于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促进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高就业率。但企业对部分毕业生认可度并不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仍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相对而言,面向社会招聘的员工就避免了此类问题。另外,企业进校园举办现场招聘会,近两年来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汽车学院为例,2020年年底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组织了4场扬州市制造业知名企业的校园专场招聘,但效果很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输送人才

为适应装备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并做好技能人才的培育指导工作。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4个专业。

江苏省有公办高职院校69所、民办高职院校21所,合计90所高职院校,开设情况如下,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校有63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7所;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校有56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14所;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校有41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8所;开设数控技术专业的学校有34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6所。

由此可见,专业的开设与地区行业的发展比较匹配,特别是多数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和电气自动化2个专业。

扬州市现有5所高职院校,其中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海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都开设了上述4个专业(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开设数控技术专业),每年都有3 000~4 000人规模的毕业生。如果这些毕业生有一半能留在扬州市,将能很好地解决扬州市先进制造业企业“缺人”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及“留扬”现状分析

(一)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2年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有毕业生166人,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04人、电气自动化专业31人、数控技术专业31人。

毕业生整体就业人数158人,就业率为95.2%,专业对口就业人数90人,专业对口就业率为54.2%,而实际“留扬”人数仅30人,占整体就业人数的19.0%,对口就业人数23人,占对口就业率25.5%。

按企业规模分析,42人进入超过6人以上的中型企业,17人进入中等以上规模企业,31人进入民营小公司。

按岗位工种分析,34人应聘操作维护工种,含金属切削机床操作工、自动机械操作工、数控编程人员;17人应聘装配调试工种,含机械装配工、电工、售后服务人员;17人应聘维修管理工种,含设备管理、材料员(材料采购、材料检查)、机修工;22人应聘设计员工种,含机械设计、电气设计、船舶设计员。

(二)毕业生“留扬”就业情况汇总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已对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将迎来大好形势。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制造业相关专业,培养技能人才,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制造业企业积极进校园招聘技能人才;政府也搭建各式平台做好扶持工作,但最终“留扬”毕业生数量并不理想,甚至部分毕业生仅仅将扬州市作为一个中转站,待时机成熟后,便离开扬州市去一些大城市工作。毕业生“留扬难”“留扬短”的原因总结如下。

1.当地经济发展不够快速

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毕业生“留扬”的一个重要因素。扬州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具备了一定吸引力,但人均收入水平与苏南地区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城市房价水平仍居高不下,这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反差,导致很多大学生选择去苏南经济更发达的城市發展。

2.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

为了使更多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汽车学院每年按一定周期举办多场招聘会,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一些学生存在怕面试、懒面试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3年的学习生涯中未能做好规划,自身综合能力较差,心智不够成熟,对自己的事业和未来缺乏认知和信心。

3.毕业生就业意愿不强

通过调研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服务业和互联网相关行业,如送快递、送外卖、房产销售等,“进厂”则是最后的选择。他们认为进厂工作赚钱慢、工作时间长、管理严格等。

《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近七成正遭遇“用工荒”问题,13%的企业常年存在用工短缺难题。90%的企业认为,造成蓝领用工荒的原因是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 。

五、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扬”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对接属地企业,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1.主动对接扬州市产业,为揚州市制造业“留人”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企业主要有:扬力集团、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海信集团扬州分公司、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光电产业园、八里医疗产业园等,这些企业由于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年轻技术工人。

高职院校主动去对接优质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课程思政,结合扬州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宣传优秀的扬州制造、扬州工匠事迹,增强学生留在扬州市工作的意愿。

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地区急需人才的培养质量,达到属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适配度。

3.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要走深做实

广大高职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就业观,找到自己的定位,踏踏实实地投入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汽车学院一直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并按照“一个宗旨,三个结合,六个步骤”开展学生就业工作。

一个宗旨是服务学生优质就业。

三个结合是知名企业与长期合作企业相结合,保证就业岗位多样选择;课程与岗位相结合,保证学生技能立岗;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使就业招聘方式多样化。

六个步骤即第一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二步,筛选自主择业与学校推荐就业的学生名单;第三步,二级学院走访企业,为学生选择优质企业和就业岗位;第四步,学生根据企业要求自选心仪岗位;第五步,举办线上或线下招聘会;第六步,加强就业追踪,形成闭环。

六个步骤的规范动作完成后,学生对口就业率、首次就业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二)提升扬州市人才集聚能力

1.增加就业机会

扬州市虽然是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但与一、二线城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二线城市产业转型较快,技术更新频繁,企业用工需求旺盛,高职毕业生就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发展空间广阔。

扬州市应在产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对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对内引导中小企业产业转型,拓宽毕业生就业选择面。

2.完善生活设施

政府应配套人才公寓,完善生活设施。目前毕业生首次就业意愿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扬州市“留人”难,特别是年轻的技术工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薪资问题,而是后勤保障问题。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型城市配套了大量的人才公寓,公寓周围配套设施齐全,解决了新入职员工的吃、住、娱等一系列生活问题。扬州市虽有不少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孵化园,但是没有大规模的人才公寓,生活配套跟不上,解决不了新入职员工的后勤服务问题。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能仅停留在扩大就业机会、创造就业岗位方面,还应关注毕业生就业后的生活、医疗甚至子女教育等后续民生问题。

(三)完善产业人才“留扬”配套政策

1.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与融资政策

对于毕业生“留扬”就业创业,政策层面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落实就业创业保障政策,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在大众创业时代,政府部门更应培育扶持毕业生的创业计划,以现有科创平台为基地,帮助“留扬”创业者规避风险,提供专项资金等融资渠道,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2.出台毕业生就业保障房政策

就业保障房政策关乎“留扬”毕业生能否在扬落地生根,长期为扬州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毕业生家庭是否支持毕业生“留扬”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家庭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支持他们。政府应考虑在产业园区周边兴建政策性保障房,保障大部分家境一般但愿意“留扬”的优秀人才立业成家有其屋,减轻家庭负担并增强其“留扬”意愿。

3.制定职业成长政策

扬州市要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争取人才的另一个法宝是要让“留扬”毕业生有职业发展的空间。

制造业企业应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创新人才激励策略;政府要做到政策留人、情感留人,拓宽人才职称晋升途径;高职院校要做好终身教育服务工作,完善人才职业成长的继续教育体系。

五、小结

积极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为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办学的体现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培养大批就业观念正确,愿意在扬州市制造业一线从事科创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为扬州市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技能人才链供给,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除此之外,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必须落到实处,以吸引更多毕业生“留扬”工作,真正使“政、企、校、生”四方成为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EB/OL].(2018-11-18).http://www.yangzhou.gov.cn/yzszxxgk/gxj/201812/d53f66529f8649fcb2078ec8e7d08d9b.shtml.

[2]缪琦.月薪最高1.4万、60多岁不嫌老:制造业为何还是招不到人[EB/OL].(2021-04-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59511520447145&wfr=spider&for=pc.

[3]陈艳红.就业价值取向视域下价值观一体化培育的路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4).

(作者单位:仪征技师学院 张鸣;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孙健)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对策研究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