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综述

2023-04-08 17:08蒋益久
中国音乐 2023年6期
关键词:乐派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 蒋益久 贾 佳

2023年6月5日至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一、高远定位谋发展

6月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莅临指导,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视频致辞,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多名委员及全国各大艺术高校、艺术院团近700名代表参会。致辞环节,武世兴强调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高等艺术专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他提到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后简称“8+1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艺术教育知识体系的生动实践。李奕认为“中国乐派”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音乐人的文化使命,并肯定了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的成果,包括“中国乐派”系统理论研究的建设,中国音乐大典的编纂,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的成立,“8+1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符合中国乐派建设的校内机构和职能调整。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指出,“8+1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以中国音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专业教育之路,回答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时代命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从思政教育与音乐艺术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式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体系教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式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8+1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所在,立德树人与专精技艺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式高等音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方面进行发言。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黎光介绍了“中国乐派”在课纲、课标、教材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及相关建设对“中国教学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世界传记文学中心主任赵白生认为一部好的音乐史必须产生跨学科效应,即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和多学科三个维度,进行时间、空间、跨界的“三重整合”。他希望“中国乐派”以世界为参照系,解决好“靠什么”“拳头产品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

二、课程建设见真章

6月5日下午是跨学科互动与互建研讨专场,学者们为“8+1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了“跨学科”的理念和经验。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提出文学史研究应揭示诗、乐、舞三位一体形态下诗歌的形式与功能,并说明诗歌韵律结构与乐舞的关系及音乐母体的曲式建构和表演形态对诗歌的影响,认为《中国音乐史》教材将成为新世纪中国乐派“音乐史”建设的一个标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何晋认为“礼”“乐”与国家的政治、伦理、秩序存在共通的“教化”目标,《中国音乐史》教材的编写立足中国文化,是对中国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及现代性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李松阐述了中国美术史书写的“三法”:加法是建村落,减法是找焦点,陈列法在讲故事。编写中应以西方艺术史为标准,日本学者为主要中介,考古为主要资料来源,收藏为沟通中外的主要途径。这为编纂中国音乐史提供启发和思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从通识课教学切入,以西方美术史为例证,从文物所经受的磨难,西方趣味和中国趣味的对接与冲突等方面表明美术史能反映当时经济史、金融史、世界贸易史的某些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斌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两大转变,研究对象从国之大者到个体探寻,研究方法从重点讨论文本到重点讨论文献。他指出当今研究要重视学科史料,将文本跟文献、大主题与小主题、心灵和时代相结合。

南京师范大学徐元勇提及2024年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两个最重要定位是学术型要宽口径学术设置,专业型要凸显专业特色与优势。他提到艺术专业博士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新举措,既是层次提升又是类别转型。

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乔中关注音乐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议题,回顾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阐释了“8+1课程体系”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新理念及“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育人价值。

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指出“8+1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是一种文化与教育的自觉、自省,高等音乐教育要重视基础学科及基础研究,高水平音乐大学要建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及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群。

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认为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要立足新文科视阈的“本土化”,凸显整体性人文视野的集群,构建具有地域及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大典》出版奠根基

6月6日上午,《中国音乐大典》(本文简称《大典》)出版发布会及建设研讨会如期举行。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阐述《大典》通过对中国音乐资源科学化、体系化的整理,发掘音乐资源,整理出版优秀乐谱,更好地阐释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为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作出的重要尝试之一。《大典》主编王黎光提及《大典》通过梳理中国音乐历史文化脉络,全方位地展现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与整体水平,是探索与构建中国音乐教育新模式与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人民音乐出版社负责《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的出版工作,社长沈致金表示,《大典》是对大型音乐典籍类图书出版的新探索和新尝试,开拓了大型音乐典籍类图书编纂出版的新视野。学苑出版社是《中国音乐大典·音像编》的出版方,社长洪文雄认为此书是对我国传统音乐实践作品及留存音像资料的首次系统梳理,呈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整体样貌,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类型研究及中国音乐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康瑞军介绍《大典》按内容形态分为文论编、图像编、乐谱编和音像编四编,尽可能全方位收集整理有关中国音乐的“文、图、音、谱”,旨在为中国乐派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大典》编辑部主任齐琨汇报了《大典》编辑部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历时三年,总计完成38.7万条数据库信息注入及6,910万字相关条目文本撰写的工作,全国50多位学者对数据库内容及文本进行了审核,7名专家为项目的最终结项审定把关。

《大典》审定委员会主任樊祖荫阐述了《中国音乐大典·总目》的出版价值及启示,它为中国乐派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提供路径方法。《大典》审定委员会委员戴嘉枋认为《中国音乐大典·总目》的出版有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大典》审定委员会委员俞人豪认为,“中国乐派”应该是全国音乐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典》是一项宏大但可以掌控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奠基性工程。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安解答了新时代音乐资源数据库在建设、运营、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基于“原型—类型化”理念的曲牌音乐库构建过程,提及运用传统音乐的旋律点实现传统音乐资源开发与再利用的观点。

四、院长论坛出新篇

6月6日下午,全国四十余家音乐院校院(校)长齐聚“艺术院校院长论坛”。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强调艺术教育的传承者应正确认识和创造音乐的“美感”“美学观”,以应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认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需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音乐传播要深化音乐乃至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借鉴传播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

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多名委员发表意见。副主任郭磊重点阐释了音乐与舞蹈门类在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共通性问题,“思政+X”的重要性等话题;副主任委员、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文锋肯定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教育成果,也介绍了四川音乐学院近年的发展成果;委员、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关辉强调从“守正根”“饮水源”“发枝干”三方面建设音乐教育体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吴修林认为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要实行分层、分类的设置和发展。

在自由发言环节,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吴磊谈及自己对“8+1、思政+X”内在系统与逻辑关系、及对跨学科探索的研究感想。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蔡云凌反映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学院的建设困境,希望以网络等手段送达资源。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汪静一介绍了音乐教育新生力量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鲁立介绍了本院培养学生成为音乐教师、服务当地音乐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

会议最后,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王黎光作总结发言,从办学定位、学院建设、办学理念层面就“怎样当院长”提出建议,希望各院校院长牢记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握中国音乐教育的希望。

结 语

优化改革音乐教学体系是音乐教育的大事,也是顺应时代要求、专业发展需要的必行之事。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以此为中心展开多场研讨会,凝聚业内思想共识,汇聚奋斗合力,服务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为建设成熟完备的中国音乐专业教育体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相信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在各个高校的携手努力下,中国的音乐院校定能成功建设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和世界杰出水平的音乐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乐派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As Light as a Feather
Looking Forward
院长的春节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院长究竟该拿多少钱
金湘:建设“中华乐派”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