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康:科技发展是科幻文学的灵感源泉

2023-03-16 18:15陈兰
飞碟探索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幻作家文学

陈兰

提到老一辈科幻人,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的名字是绕不过的。1993年,王晋康凭借作品《亚当回归》出道,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科幻创作生涯。

作为“硬科幻”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晋康深知科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他常常关注前沿科技,并积极倡导创作带有科学内核和科学精神的优秀科幻小说,以此为骨架撑起中国科幻文学这座大厦。

作为一名理科生,王晋康是如何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的?在他的科幻小说中,科学知识对其文学创作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科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科幻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之上的,它通過描述未知的宇宙、科技和生命,推动人类不断前进,探索新的领域。

“我在求学时代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闯入科幻文坛纯属偶然。”王晋康说,走上科幻文学的创作之路缘于被儿子逼着讲故事,他现编的一个科幻故事被儿子夸奖十分精彩,“当时恰逢假期,我就将这个故事变成了文字。”这便是他的处女作《亚当回归》。

虽说王晋康闯入科幻文坛纯属偶然,但从深层原因来说,是他心中浓浓的科学情结和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敬畏,造就了如今的他。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我虽然没能走进科学的殿堂,但已经爬上了科学围墙的墙头,可以一窥其中精彩。正是这种特殊的立足点,成就了我的作品。”王晋康说。

因此,从第一篇科幻短篇小说《亚当回归》开始,王晋康的作品就是典型的“核心科幻”,也就是所谓的“硬科幻”。对于“核心科幻”,王晋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它特别依赖于一个好的科幻构思,这也正是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作品最显著的区别。在他看来,好的科幻构思应该达到几点标准:第一,具有新颖性;第二,科幻构思和故事本身应该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内在的推动力;第三,科幻构思最好有一个坚实的科学内核,能够符合科学意义上的正确。

科幻作家要努力踮起脚尖看未来

科幻是基于科学的想象,而这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也在不断促进科学的发展。磁悬浮列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这些曾经只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如今正一步步实现。

在王晋康的创作生涯中,他的很多“预言”也一步步变成现实。比如,1995年,王晋康创作的科幻小说《生命之歌》中写到国际象棋大师败给计算机的桥段,而此后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的出现使多位世界级围棋选手败下阵来,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

王晋康对此淡然一笑:“这就是巧合而已。科幻作家可以说是‘胡思乱想,我们描绘101种未来,可能只有1种甚至0.5种能被实现。如果能实现,那就是科幻作家的成功。”

创作中,王晋康善于追踪最新的科学发现,在真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上进行推理,揭示科学进步对人类本身的深刻影响。有评论称王晋康是“站在地上望星空,站在过去看未来”,但在王晋康看来,科幻文学是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进步,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将来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我们无法按照现有的知识做出精确预言。但作为科幻作家,我们要努力踮起脚尖去看未来”。

科幻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科技进步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第三天,出席大会的中国科幻作家参观了位于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在一个星舰船舱般的密闭大厅里,两层楼高的核聚变装置全身布满了红色、白色和蓝色的管线,被大大小小的仪器和计算机包围,就像是一台来自未来世界的时空穿梭机。参观当天,科幻作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科技与科幻的双向奔赴,为科幻作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

参观结束后,王晋康感触颇深。他说,科幻与科技创新是一种“双螺旋关系”,科幻是想象力,科技是创造力。聚变能源被誉为人类的理想清洁能源,一直是科幻界非常关注的题材。他也曾经构思过一个科幻故事:在月球等外星球上,利用核能发电,搭建从地球到太空的新通道。

“有人说,科幻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促进了现代科技发展。但科幻小说家从来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因为我们始终认为,科技持续发展是科幻文学的灵感源泉,科幻文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王晋康认为,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科幻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休戚相关。

在谈及中国科幻文学未来最大的优势时,王晋康说,最大的优势便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水平持续进步的良好态势,这不仅是中国科幻想象力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国科幻未来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我相信只要中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科幻必然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科幻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