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2023-02-13 20:54王秀丽罗小惠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性中国式现代性

王秀丽,罗小惠,李 敏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2.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湖北,武汉 430077)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现实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当前,我国农村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现实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困境是乡村产业离振兴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研究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

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可以大体上从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来梳理。第一,从横向维度看主要分析其概念内涵与动力机制方面分析。从基本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3]。从动力机制来看,指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动力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4]”。第二,从纵向维度看,主要集中在分析演进中的特征、困境以及路径分析。从演进特征来看,主要分为起步-探索-提升等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有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等[5]。从现实困境来看,主要有农业经营规模和产业链不完善,农民专业化程度低,农村人才匮乏等困境[6]。从实践路径来看,主要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路径[7]。

综上,已有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之处:其一,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学理性阐释比较多,但结合具体实地调研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较少。其二,学界对于乡村产业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的理论指引机理的论述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结合具体案例村的产业发展情况剖析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1 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

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交织作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也必然是中国式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对“传统性”与“现代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国式生产方式现代化何以能指引乡村产业振兴进行了论述。

1.1 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概念阐述

“现代化”一词经过斯宾塞、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等思想家的不断完善逐渐成熟。马克思指出“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8]”,即“现代化=生产力的进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等全面的现代化。综合已有研究,传统性和现代性都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会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特征。本文将沿用黄鑫权[9]提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概念界定,即“传统性”是传统社会的规定性,内在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外在地表现为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一套政治制度、运行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性质和特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一个关于现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性概念[9]。

1.2 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过程

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乡村的传统性是其得以不断发展的底色与基础。从历史维度看,传统性因素并不能等同于旧事物,现代性因素也不能等同于新事物。传统性和现代性因素都包含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积极的传统性因素主要有乡村村落遗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乡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制度政策。这些积极的传统性因素引领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消极的传统性因素主要有迷信思想和单打独斗的小农思想,比如产业选址需要请风水先生来勘察;农民沿袭了封建时期的小农思想导致产业发展上不愿意合作。而与之相应的,积极的现代性因素主要有先进的高效的组织管理与运营方式、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劳动者以及高科技的生产设备等。而消极的现代性因素主要是指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比如过度使用化肥、随意排放污水等。因此,我们应协调好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现代性和传统性因素,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摒弃消极因素,不断发展积极因素的过程。传统性因素和现代化因素一直处于矛盾运动中。目前,农民向往现代化科技化的新农村。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8]”。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现代化因素也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弊端。因此,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性因素和现代化因素,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乡村产业。

1.3 中国式生产方式现代化何以能指引乡村产业振兴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提升,因此,下文将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两个维度阐述其如何指引乡村产业振兴。

生产力的现代化指引乡村产业振兴。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因此生产力的现代化核心关键的一步在于实现劳动者的现代化以及实现生产工具的现代化。一方面,从优化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以及优化劳动者队伍建设方面提升。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是选派单位或者村落优秀人才外出学习生产经验理念,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劳动者的队伍建设核心在于能够完善人才下乡的制度,吸引青年人才下乡。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现代化表现在提升生产技术,更新生产工具方面。

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指引乡村产业振兴。我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应该从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上优化。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还是以“龙头企业+”为主,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还是老板和农民的关系,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因此,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参与乡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等方式,改变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让农民转化为真正享有股份的股民,每一个人都是产业发展的主人,这样将会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2 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从实际出发分析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本次实地调研重点采访了金荷村3个产业的发展状况,分别为金荷猕猴桃基地、康乃馨花卉基地和种桑养蚕基地。

2.1 案例村的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概况

调研地点确定在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金荷村,该村的产业发展处于贵州的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村现有1082户,共3490人,村党支部共产党员62名,有汉族和布依族,其中布依族占1.2%。村落交通发达,两条主道(金荷大道和双环路)成“十”字型,四通八达。近年来,村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第三产业,主要是白菜、西红柿、辣椒等;第三产业主要是从事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同时,运用“一村一企”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肉兔养殖、韭黄种植、猕猴桃种植、花卉种植、种桑养蚕等新兴产业。截至2023 年8 月,该村有养殖场9 个;种植业3个;农业50~60户。

2.2 农民的主体性不强

一方面从乡村产业发展中产业所吸纳的乡村劳动力人数分析。据调研了解到,金荷村的三个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情况为46 人是长期工,其余有30 人是短期工,新兴产业基地将根据产业种植所处的发展阶段,招聘相应数量和具备相应技能的农民工人。因此,金荷村的产业发展所能够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是比较少的。据村支书所知,本村到外省打工的人数约400多人,其余上百人在普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上班。从产业所吸纳的农民的数量上看,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能够参与到产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农民具有一定的农民主体性。

另一方面从农民在产业生产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作用分析。金荷村的产业主要还是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单个农户独立成立产业发展公司。据实地调研了解,该村的产业股东都只有1~2人,农民的角色仅仅只是作为产业公司雇佣的工人而已,工资较少。金荷村三个产业的普通员工工资每月在2000~3000 元,管理层员工的工资每月在4000~7000元。据猕猴桃基地老板也谈道:“前期养护猕猴桃的员工不用太多,待猕猴桃成熟之际,就亟需大批的临时员工在1~2天内完成猕猴桃的采摘工作和后期的销售包装工作。”因此,普通员工较少参与到生产的全过程,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固定工作,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综上,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往往只参与产业链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其在农业产业现代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并逐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被动跟随者。

2.3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村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活动载体。在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失活是一个复杂多维是概念,主要包含人口、文化、经济与治理等方面。本文认为金荷村失活体现在农村的劳动力人口结构上和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上。

一方面,从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上分析。走访调研发现,村里青少年稀少。产业基地更只有零星的几个中老年人工作。青年人不返乡主要有三方面的顾虑:一是囿于小农思想,放不开手脚,返乡创业比较冒险。二是回乡工作的工资和待遇都不高,难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希望后代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因此,目前的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工资待遇都无法吸引青年人返乡就业,导致乡村老龄人的比重过高,青年人外流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分析。金荷村隶属安顺市,文化底蕴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顺地戏。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西方潮流文化的侵袭,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原因有:一是乡村没有经济和设备的支撑。二是传承人断层,缺乏懂“地戏”并且愿意传承地戏的青年一代。三是由于西方等潮流元素的入侵,兴趣点转移到娱乐文化。真正有文化内涵的地戏却无人问津。

2.4 农村的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严重影响产业发展与村庄活力。调研发现:金荷村的第一产业相对较多,一共有养殖场9个,种植业3个,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微弱。金荷村产业发展面临三个共性问题:(1)第一产业发展基本稳定,正在处于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阶段。(2)产业基地的管理者较少有三产融合发展的意识,较少探寻新形态新产业的发展。(3)销售模式停留于传统形式,对网络销售、电商模式等领域较为陌生。今后发展方向:一是迎合现代网民需要,开展网络认养猕猴桃果树活动,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响应国家劳动教育号召,建立猕猴桃种植的学生研学基地;三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开展“四季采摘园”等旅游项目。这些举措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优势资源,能够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拓展第二三产业,逐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 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达到既能挖掘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性因素,也能开拓积极的现代性因素。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新道路。

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农民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

面临乡村产业振兴中农民失语的现状,本文从政策层面和村集体层面寻求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具体路径。第一,完善产业振兴项目下乡政策,消解农民的多重顾虑。从政府角度看,应该积极了解农民融入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项目发展的政策,打消农民多重顾虑。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项目宣讲会、答疑会帮助农民认识乡村产业振兴的益处。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调整相关的政策条文,保护农民主体的利益。第二,以村集体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经济项目,关切农民群体利益,从而激发农民主体性。自土地制度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更偏向于关注个人的利益,因此对乡村整体的事物侧面表现为“管好自家事儿”。因此,亟需通过村集体开展集体产业,拉动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来,真正提升农民主体性。

3.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青年人才下乡的观念

首先,在物质基础层面,政府应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乡政府应完善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并且加大资金、荣誉方面的奖励,为青年人才返乡提供一个有保障的创业就业环境。其次,在精神层面,国家应该大力宣传和鼓励人才下乡。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论坛讲座、宣讲会等方式,优化青年人的固有的择业观念。一定程度上能突破青年人择业的地域局限性和工资首要性。政府应该加快优化乡镇教师队伍,从而推进乡镇教育质量,为青年下乡人才解决后代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3.3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面临乡村现存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首先,应优化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理念。乡村产业的管理者都应该优化观念,运用现代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此外,产业主体还应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够充分理解和执行政府关于乡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其次,应吸引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要素。在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的核心。政府应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在乡村培育一批懂技术、爱农业、能创新的新型农村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传统性中国式现代性
中国式民主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企业上级无礼行为对员工沉默的影响:传统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大学生传统性文化和性心理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式失败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