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历史源流及其药性规律研究

2022-12-29 01:18杨明翰梁政亭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药性药食同源

杨明翰 梁政亭 葛 亮 兰 卫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随着全球化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节奏日渐加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增加,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血压[1]、高血脂[2]、糖尿病[3]等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大力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健康理念,加之人们养生与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药食同源资源备受关注和重视,因其安全性、方便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又兼具治病和养生之效,药食同源资源及其衍生产品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江中猴姑饼干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4]。

药食同源,食物即药物,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药食同源、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食疗、食补或药膳等方式调理机体,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即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2012年,国家卫计委公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目录共计86种中药材,2014年新增15种中药材,2018年新增9种中药材,截至目前,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中药共有110种。近年来,研究表明药食同源物质在降压[5]、降血糖[6]、抗氧化[7]等药理活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药食同源发展历史,并对药食同源中药的种类、功效、药用部位、性味归经、毒性等进行数据统计与规律分析。通过整体把握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规律,以期为药食同源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弘扬中医药文化。

1 材料

《黄帝内经·素问》等19本经典古籍或其译注版等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2018年更新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目录;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钟赣生、杨柏灿主编《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2 方法

筛查《黄帝内经·素问》等19本经典古籍或其译注版等文献中涉及药食同源的记载,选取文献中代表性的理论或内容纳入本研究;通过参考2020版中国药典和第十一版《中药学》教材,对国家卫健委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中药的种类、功效、药用部位、性味归经、毒性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规律分析。

3 结果

3.1 药食同源历史源流 俞慎初曾在《中国医学简史》一书中提出:“医药学的最初萌芽就是孕生于原始人类的饮食生活之中的,这应当说是人类医药学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8]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与应用,《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药食两用理念,历代经典古籍文献均有相关记载,见表1。所谓药食同源,又称药食两用,食物即药物,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各类疾病,人们常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养生保健或防病治病。

表1 历代古籍中有关药食两用的记载

表1(续)

3.2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规律研究 目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药食同源目录有:丁香等110种药食两用中药,其中姜(生姜和干姜)和杏仁(苦杏仁和甜杏仁),因生姜与干姜、苦杏仁和甜杏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略有不同,故本研究“3.2”部分按照112味中药进行数据统计,参考2020版中国药典[28]和第十一版《中药学》[29]教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对112味中药的种类、功效、药用部位、性味归经、毒性等进行统计分析。

种类统计分析显示:药食同源中药包含植物药和动物药,其中以植物药为主,有丁香等106味药材,约占94.64%;动物药有乌梢蛇、牡蛎、阿胶、鸡内金、蜂蜜、蕲蛇6味药材,仅约占5.36%。

根据药食同源中药的功效不同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显示:药食同源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有24味药材,占21.43%;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次之,分别有12、11、10、9、8味;其它类药占比较少。详见表2。

表2 药食同源中药功效分类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用部位统计分析显示:以果实类药材为主,有八角茴香等28味药材,占25.00%;根或根茎类药材有山药等20味,占17.86%;种子类药材有刀豆等19味,占16.96%;花类药材有丁香等10味,占8.93%;全草或地上部分药材有小蓟等9味,占8.04%;叶或茎枝类药材有桑叶等8味,占7.14%;块茎或鳞茎类药材有天麻等4味,占3.57%;果实或种子类药材有枳椇子、益智仁、酸枣仁(或酸枣)3味,占2.68%,其中枳椇子和益智仁种子药用,果实食用,酸枣仁(或酸枣)种子和果实均可食用或药用;动物体药材有乌梢蛇、蕲蛇2味,占1.79%;树皮、子实体、菌核等其他类药材有肉桂、灵芝、茯苓等9味,占8.04%。如图1所示。

图1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用部位分析图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统计分析显示:以性“温”“平”为主,其中“温”性药材有丁香等33味,占29.46%,“平”性药材有山药等33味,占29.46%;“寒”性药材有马齿苋等14味,占12.50%;“凉”性药材有小蓟等11味,占9.82%;“微温”性药材有山楂等9味,占8.04%;“微寒”性药材有玉竹等7味,占6.25%;“热”性药材有干姜等4味,占3.57%;“大热”性药材有肉桂1味,占0.89%。如图2所示。

图2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分析图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味统计分析显示:以味“甘”中药为主,有刀豆等65种药材;味“辛”的药材有丁香等39种;味“苦”的药材有苦杏仁等22种;味“酸”的药材有马齿苋等14种;味“涩”的药材有白果等7种;味“咸”的药材有昆布等6种;味“微苦”的药材有代代花等5种;味“淡”的药材有白扁豆花等4种;味“微酸”的药材有布渣叶1种;味“微辛”的药材有杜仲叶1种。如图3所示。

图3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味分析图

药食同源中药的归经统计分析显示:以归“肺”“胃”“脾”经为主,其中归“肺”经的中药有鱼腥草等53味,归“胃”经的中药有枳椇子等51味,归“脾”经的中药有丁香等50味;归“肝”经的中药有丁香等41味;归“肾”经的中药有山药等30味;归“心”经的中药有龙眼肉等24味;归“大肠”经的中药有马齿苋等21味;归“胆”经的中药有菊苣等4味;归“小肠”经的中药有赤小豆等4味;归“膀胱”经的中药有覆盆子、鸡内金、鲜白茅根(或干白茅根)3味;归“三焦”经的中药有栀子1味。如图4所示。

图4 药食同源中药的归经分析图

此外,对药食同源中药是否具有毒性进行统计整理,其中丁香等109味中药无毒,占92.86%;3味中药有毒,分别为白果(有毒)、苦杏仁(有小毒)、蕲蛇(有毒),共计占7.14%。

4 小结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药食同源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健康产业的不断升温,药食同源产品备受瞩目,药食同源资源在医药、食品、保健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着潜在的开发利用空间。通过统计分析药食同源中药各类特性规律,结果显示药食同源中药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较少;功效统计分析表明药食同源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次之,其它类药较少;药用部位统计分析表明药食同源中药以果实类药材为主,根或根茎类和种子类药材较多,花类、全草或地上部分、叶或茎枝类药材次之,块茎或鳞茎类、果实或种子类、动物体等其它类药材较少;药食同源中药以性“温”“平”为主,性“寒”“凉”“微温”微寒”药材次之,性“热”和“大热”药材较少;药食同源中药以味“甘”中药为主,味“辛”“苦”“酸”的药材次之,味“涩”“咸”“微苦”“淡”“微酸”“微辛”的药材较少;药食同源中药以归“肺”“胃”“脾”经为主,归“肝”“肾”“心”“大肠”经的中药次之,归“胆”“小肠”“膀胱”“三焦”经的中药较少;此外,药食同源中药中仅有3味中药有毒。本文通过初步探讨药食同源历史源流,多维度归纳分析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规律与特点,有利于整体认识与把握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规律,以期为药食同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弘扬中医药文化。

猜你喜欢
药性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 药膳产品成就养生新风潮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药食两相宜的桑科和锦葵科等药用植物
“药食两用”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