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域下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以“跨文化交际”为例

2022-11-22 18:48马晓文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视域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马晓文

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混合式教学

教育生态学以教育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教育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各种教育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生态环境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研究以自然环境、规范环境、社会环境为主的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关系。

把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看做一种教育生态结构,其主体为教师和学习者,其中师生角色定位、师生交互关系构成了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尝试重构生态主体的定位,协调生态主体之间以及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开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1]。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育生态的变化

混合式教学以互联环境为基础,它具有分散、移动与高速的特征。在互联环境中,信息具有源头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即时性的特点。基于此,混合式教学中的信息传播的生产、分布与传播的形态都发生了改变。

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教育生态相比传统教学有以下变化:

学习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对人才的培养更注重自主思考能力及创新批判能力。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趋势形式。

学习要素内质的拓展。数字信息化社会具有开放、高效、自由以及产出性高的特点,课程的本质由传播知识转向创造知识,同时课程成为知识创造的载体[2]。信息化技术为探究知识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和方法。

师生角色的转变。由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者转变为指导探寻者与主动探究者的相依存的关系,并且呈现出协作知识创造的新形态。

学习资源存在形态及信息流向的转变。传统课堂中信息是由教师流向学生的单行渠道,混合式教学依托数字化技术,开拓了由学生流向学生,以及以学习资源为中转的学生流向学生的多样化的信息流通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连创性。

三、目前混合式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态主体角色定位不准确

数字技术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其拥有关系,从而使得师生主体的确定性发生改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以“命令”式传播知识,而是创建多样的场景与活动任务帮助学生建构知识[3]。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不仅存在师生关系,还包括生生关系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源的关系,是多向性的主体关系。一些学习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难以转换角色,依然处于单一关系的被动听课和接受教学指令的状态,无法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呈现者和传授者,一些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仅仅是传统课堂的“线上模式”,并未真正成为学习者的学习顾问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二)生态主体之间欠缺交互,群体动力缺乏

随着学习系统内质的拓展、学习体验的根本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正呈现出协作创造的新关系和新形态。在混合式教学中一些教师以与传统授课相同的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导致学习中生生之间缺少互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认为,学习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良好的群体互动将有助于创造性知识的获得[4]。

(三)生态环境建设不充分

与教育相关的生态环境是建立在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的多元的复合的环境系统,包括外部和内部两部分。其中,外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包括规范环境。

外部自然环境上,一些学校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没有充分的政策保障,或者缺少相应稳定的支持平台。而一些现有的混合式课程中学习资源欠缺,或未根据教学反馈进行及时更新出现“老化”,形成教育生态的“花盆效应”。

社会环境上,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未及时转换,教师教学行为缺乏建构性、学生学习行为缺乏主动探究性、生生之间缺少群体动力关系。

规范环境上,对学生混合式学习的形成性规范不够完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节律紊乱,很难达到混合式学习的预期效果。

(四)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动失衡

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主体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知识的传播犹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向多元知识供应、多向知识流通途径的创新态势。“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灌输而是主动生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有效互动[5]。

四、教育生态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生态主体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生态主体包括教师种群和学生种群。其中教师种群包括课程授课教师和平台维护教师。课程授课教师负责课程教授、在线资源的维护以及在线辅导;平台维护教师负责对平台进行运行维护以及处理相关技术问题;学生种群由多个学生共同构成,在学习中学生种群形成各种群体动力关系。

(二)生态环境的构建

1.自然环境

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没有一个领域像当下教育领域这样,对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现状的需求如此强烈与迫切[6]。各级学校应为趋势性的新兴的教育形式提供宽容和开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并将其反映在教育管理各项职能中。

在线学习平台是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的主要阵地,应体现出交互性、监管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师生和生生应能通过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教师利用平台的各种教学功能实现对学生端的监管。平台还应为学习者提供超出校园的更广泛的辐射式教育资源选择,并且学习者能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章节和课程,在学习上实现主动学习和灵活学习。

线上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应具备独立性、整合性、丰富性和实用性。线上学习资源不是课堂和教材的简单重复,应为学习者提供超出课堂和教材的兼具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资源,并综合多种资源优点,与课堂和教材资源共同构成有效的能量流与信息流。

2.社会环境

混合式学习中的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指导者以及认知的建构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发起或参加到学生的线上学习中,对学习者的在线发言,教师应秉承开放发散的原则,对主体方向予以引导[7]。在混合式的线上学习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驱动、小组任务等,同时也可使用各种激励性措施鼓励其他较少在线发言的学习者参与。

在信息授受流向上,除了传统“师—生”通道,同时也包括“学生—学生”通道。根据教育生态位原理,生态主体间理性的竞争将对主体起到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线上活动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习者将成为“学习领袖”,他将起到对其他学习者激发自主思考和引导其进行主动沟通的重要作用[8]。

3.规范环境

一方面教师对线上学习的各个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数配比,监督和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和完成教师发布的线上任务;另一方面,对不规范的线上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正确社会化表达与分享。

混合式学习与传统教学一样有自身的教育节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线上学习行为,掌握线上学习的正确流程[9],在线上和线下学习间自如切换。

五、教育生态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简介

《跨文化交际》是普通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运用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实际交流的能力。本门课程教师通过在超星学习通平台自建的SPOC课程,构建教育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已完成对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8级、2019级本科生的教学,并对2019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超星学习通平台包括课程区、学习资源区两大块。课程区包括课程PPT、章节导引、课程资源、课程通知、作业、考试、讨论、班级空间等板块。此外,还包括丰富的线上活动库,如签到、选人、随堂练习、主题讨论、抢答、问卷、分组任务、投票、群聊、直播等。

本课程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共40理论学时,其中线上14学时,线下26学时。教师通过线下教学讲解相应章节重难点,线上教学学习者通过学习自建课程视频资源,运用随堂测试对学习效果进行即时监测,并运用课程在线文字、图片、视频案例资源结合讨论、群聊进行知识扩充和运用。学习者还需要在线提交作业、章节测试、期中期末测试,教师进行在线评价和反馈。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查针对《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问卷共包括18道题目,分别从对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整体评价、线上和线下教学三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份,回收问卷43份,有效问卷100%。

从对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整体评价看,97.68%的学习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效果好,83.72%的学习者在两种教学方式上选择了混合式教学。

线上课程的实施中,88.37%的学习者能积极或非常积极地参与各种线上活动,并且有97.68%的学习者认为其他同学发表的观点能激发自己进行深入思考,体现了有效的信息授受流向对主体协作学习共同创造知识的高效性。关于线上课程对学习帮助的体现,选择人数位于前三的分别为“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观点多样化”“资料丰富”“知识点清晰且集中”,充分体现了在教育生态视域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线下教学中,53%的学习者认为学习资源的来源比较狭窄,另有51%的学习者认为在线下课堂中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内容形式比较单一。这说明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方式、技术上进行革新。

而针对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下教学,79%的学习者倾向于教师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堂讨论;另有77%和72%的学习者希望教师在线下课堂着重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答疑解惑。学生进行讨论的强烈愿望也表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是一个授受流向,在线下教学中同样需要在“师生”乃至“生生”间的有机流动,知识在信息的流动中更加具有活力和价值。

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期末综合成绩也有显著提高,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较为满意,有力推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六、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混合式教学在疫情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将会成为常态。要充分探索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方法,防止出现线上和线下分离的两张皮现象[10]。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将混合式教学看作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明确各生态主体的定位,通过构建稳定且因时更新的自然环境,以交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以及引导学习行为的规范环境,促进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使混合式学习发挥出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视域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