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黄疸型牛病鉴别与治疗

2022-11-04 03:36张孝忠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8期
关键词:病牛胆红素牛群

张孝忠

(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农村局 山东青岛 266200)

牛群感染发热黄疸型牛病后,在病痛的折磨下,摄入机体营养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明显下降,给养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通常牛群发生本病的种类较多,如果兽医人员的临床疾病诊断水平低下,非常容易发生误诊现象,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治疗成本和加重病情的危害。由此可见及时准确地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 临床病症

牛群感染发热黄疸型疾病后,通常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和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皮肤发白、呼吸频率加快、尿液呈黄色、随着病情发展尿液逐步变白,有的粪便中携带血丝,机体逐渐消瘦,在皮肤、眼睛和巩膜等处出现黄疸,并出现贫血症状。剖解病死牛只,可以看到肺脏和淋巴结肿胀、心包充满浓稠积液、心肌颜色呈浅红色,膀胱内蓄积大量尿液。实验室检测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

2 发病原因

发病牛只出现典型的黄疸病症,这说明机体的胆红素代谢受到严重影响,促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指标升高,造成机体各个部位发生黄疸病症。因为机体胆红素浓度超标后,可以直接引起黄疸。引起机体胆红素浓度增加的原因比较复杂,例如:牛只体内的肝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或肝功能和肝酶功能衰弱,促使肝细胞减少,抑制机体对胆红素的吸收,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发生黄疸病症。

据统计,在炎热夏季,外界温度和湿度较高,给环境中的病源微生物繁殖提供良好条件,增加病原菌传播和扩散的机会,提高牛群感染发热黄疸型疾病的风险。同时在临床方面还发现,如果牛群感染泰勒虫或巴贝斯虫后,也能够诱发发热黄疸型疾病,所以在日常管理中,也需要对这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诊断

为了提高诊断本病的准确性,目前采取水洗沉淀法可以正确诊断发热黄疸性疾病。具体方法为: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发病牛只的粪便,用饱和盐水冲洗和沉淀粪便,然后将沉淀物质涂抹在载玻片上面,通过镜检可以看到粪便中有虫卵或虫体存在,这样就可以确诊牛群感染本病。

同时还可以采取实验室检测方法,采集病牛血液,检测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是否增加,这也是检测本病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另外观察病牛的眼睛巩膜发生黄染、并且伴随体温升高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也可以确诊牛群感染本病。一旦确诊牛群感染本病后,可以根据发病种类来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4 临床类型

目前引起牛群感染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种类主要是:支原体病、无浆体病、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下面逐个进行分析和介绍。

4.1 牛支原体病

支原体属于环境性病菌,可以在牛群生活环境中长期存活,一旦牛群生活环境温度突然变化、冷风直接吹到牛体、有害气体超标等,都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等,此时外界支原体就会趁虚而入诱发牛群感染牛支原体病。病牛表现流眼泪、鼻涕,采食量减少、精神萎靡等,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会出现黄疸病症,并且体温有所降低。牛群急性发作时整个病程大约为1~3 周时间,如果属于慢性型时病程长达3~6 个月。

4.2 牛无浆体病

在外界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环境中的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再加上粪便清理不及时,促使病原体在环境中快速传播和蔓延,健康牛群摄入病原体后,通过血液循环进行传播,最后致使毛细血管破裂。牛群感染牛无浆体病虽然潜伏期较短,但是往往呈急性型,病牛表现贫血、消瘦、黄疸和便秘等症状。

4.3 牛巴贝斯虫病

巴贝斯虫病对2 岁以下的犊牛或幼牛危害较大,牛只刚开始发病后通常表现精神状态很差、食欲和采食量降低、体温持高不下,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摄入机体营养不良、逐渐发生消瘦、贫血和衰弱症状,并且出现黄疸病症。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幼龄牛只自身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较差,就会发生较高的死亡率。即使治疗康复后,牛只生长速度缓慢,生产性能明显降低,所以说本病给牛场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在成年牛群生长过程中,虽然也可以感染本病,但是往往病情不太严重,只要能够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都可以帮助牛群恢复健康。

4.4 泰勒虫病

本病属于典型的黄疸型疾病,主要由残缘眼蜱虫引起的,如果圈舍卫生条件较差、粪便或污染蓄积,就会增加牛群感染本病的几率。牛群往往突然发病,体温急剧升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增加,刚开始发病时,病牛精神状态很差、食欲减退或停止采食,随着病情发展,病牛粪便变干,颜色呈黑色,有的粪便中携带血丝。如果奶牛感染本病后,泌乳量明显下降。

5 预防措施

首先养殖户应该加强疫病检测力度,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隐形病牛,提高治疗效果和促使病牛尽快康复。其次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清除圈舍粪便并集中对病牛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提高消毒水平,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另外,改善牛群饲料营养水平,提高牛群体质和抗病能力,预防牛群感染本病。

5.1 加强疫病检测力度

为了能够尽早发现牛群是否感染本病,增加治疗效率和降低本病对牛群产生的危害,需要加强检测力度。定期对牛群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隐形感染现象。有的发热黄疸型牛病潜伏期长,牛群发病后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如果检测工作不到位,就会加重病情和增加治疗难度。通过加强检测力度,可以及时发现隐形牛只,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情发生扩散和蔓延。

5.2 提高卫生消毒水平

提高卫生消毒水平,可以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病牛不仅可以通过圈舍环境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牛群,还可以经过饲养人员、车辆、用具和设施等进行机械传播。所以应加强日常消毒工作,定期清理圈舍废弃物质,彻底全面消毒处理,使用几种消毒药物交替消毒,可以提高消毒效果,对牛群使用的饲喂或饮水器具、饲养人员衣服、鞋帽等也要随时清洗和消毒,避免饲料或饮水受到病原体的污染。对牛场环境中的垃圾、杂草及时清理,消除蚊蝇和老鼠这些传播媒介的活动场所,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外来人员和车辆需要严格消毒后方可入场,禁止将外界病源微生物携带入场。

5.3 保证饲料营养均衡

根据牛群不同生长年龄,配制合理的饲料配方,将青绿饲草与精饲料合理搭配饲喂牛群,能够提高牛群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促使牛群健壮生长和发育。根据牛群体况或膘情往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满足牛群生长需要。每天定时定量饲喂牛群,尽量减少饲料剩余情况发生,每天在饲喂之前将料槽清理干净,并使用次氯酸钠进行彻底消毒,避免饲料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还减少饲料发生霉烂变质的风险,降低黄疸类疾病的发生概率。

6 治疗方法

正常情况下,牛只体温变化幅度较小,如果发现牛只体温超过正常体温1℃,同时牛群采食量降低,精神萎靡,此时牛群就存在感染发热黄疸型疾病的风险。需要立即上报兽医技术人员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不同类型的发热黄疸型牛病,需要的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如果牛群感染无浆体病,可以使用盐酸多西环素和金霉素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如果牛群感染巴贝斯虫病,应该使用三氮脒等药物来治疗,在治疗疾病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果牛群感染泰勒虫病时,可以选择三氮脒进行注射,同时结合使用健胃和补充体液的辅助措施,可以帮助病牛尽快康复。如果牛群感染支原体病,需要选择四环素和盐酸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也很好。

在治疗发热黄疸型疾病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药物和用药剂量,有利于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治疗效果。一般经过对症治疗后,经过5d 时间,病情都会得到有效控制,黄疸症状有所缓解。

7 小结

总之,牛群感染发热黄疸型牛病后,可以给牛群带来严重危害,所以需要在临床方面提高技术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根据发热黄疸性疾病种类或原因,来选择相应的药物来预防,提高预防疾病的效果。另外科研单位应该加强疫苗研制工作,尽量通过使用疫苗来更好地防控疾病发生。管理人员需要增强防疫观念,在日常管理中提高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每天认真观察牛群精神状况和采食情况,正确进行疾病诊断,降低发热黄疸性疾病给牛群带来的损失。

猜你喜欢
病牛胆红素牛群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晚秋
与牛共眠
牛群成和牛的故事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
论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36例极重度高胆红素头颅MRI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