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防控 除患未萌
——呼伦贝尔市支队防范化解重大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做法

2022-10-29 07:35包文玖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支队

包文玖 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

呼伦贝尔市拥有世界上唯一集中连片的樟子松母树林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曾作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钢铁长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呼伦贝尔市森林消防支队坚决贯彻总书记系列指示精神,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和北疆地区生态安全大局出发,以“百车千人万里行”“千里万吨大清除”两大行动为牵引,持续打出防火工作系列重拳,有效降低管护区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概率和灾害等级。自2020年“两大行动”开展以来,管护区内实现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无重大资源财产损失、无严重境外火侵袭目标。

以“谋”蓄势,做到三个“靠前”

支队坚持理念先行,准确把握职能使命新要求,努力做到从注重灾后救援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不断深化防灭火工作举措。一是靠前谋划。瞄定总队“三战”体系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整体谋划防灭火工作,加快提质强能步伐,制定支队落实“三战”体系建设具体措施,统筹安排年度防灭火大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之间协同推进、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形成组合优势。连续三年开展“千里万吨大清除”战略防火隔离带开设行动,防范境外火;协调全市防灭火相关部门组织“百车千人万里行”防火宣传活动,管控人为火源。二是靠前指挥。坚持党委统揽、主官挂帅的工作思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审议“两大行动”方案,研究落实措施。积极主动与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有关部门协调对接工作,逐渐形成“工作一盘棋、感情一家亲、指挥一条线”的集中统一指挥调度模式。防火紧要期,派出4个党委委员带队的前置备勤组分段包片指导大(中)队开展工作,确保遇有任务能够快速转化为前进指挥组,发挥领导力量靠前指挥优势。三是靠前驻防。按照指挥、力量、装备“三靠前”原则,把有限的兵力于关键时段部署在关键位置上,派出6个分队260人赴新巴尔虎右旗、柴河月亮天池等重点地区实施靠前驻防,确保“打早打小打了”,防止小火酿成大灾。筹建跨国境灭火救援队,根据边境一线及蒙古国、俄罗斯地区自然环境、林情社情等要素进行训练演练,不断修订完善方案,补充更新装备物资,配齐配强人员,确保队伍随时能出境作战、保家卫国。

以“战”领势,做到三个“贯穿”

支队积极借力改革转制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履职模式,紧盯防灭火主责主业上的短板弱项进行破题研究,确保以绝对过硬的核心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一是阻火隔绝贯穿全线。“千里万吨大清除”行动是支队针对境外火频繁入境造成重大损失提出的战略举措,通过切断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一定温度)中可燃物这一关键环节,从而减小灾害发生可能。行动期间,支队依托边防公路、河流水域、裸露岩石等有利依托物,采取点烧、机耕等方法清除地表可燃物,形成了贯通边境一线的防火隔离带一千余公里,有效阻绝了入境火。二是巡护执勤贯穿全时。为有效降低人为原因引发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支队将防火专项行动纳入“两大行动”体系常态化组织开展,对热门景区、森林公园、高风险区等重点地域实施全时段覆盖。三年来,防火执勤累计用兵超过18500余人次,巡护2600余公里(含乘车巡护),排除火险隐患120余处。“两大行动”期间,任务分队根据火险等级,灵活运用徒步携装巡护和乘车巡护相结合方式对重点险点地段巡护看守,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护,特别是加强对乘车徒步不便机动地域的观察,实现执勤目标无死角全覆盖,利用瞭望塔、山顶休憩凉亭等制高点,进一步增大监控覆盖面。三是战场勘察贯穿全域。按照“分散与集中、沿线与定点、地面与空中、图上与现地”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队伍深入一线对植被、地形、水系、气象、交通、防火设施等情况进行现场勘察,全面覆盖了管护区内36个林场、4个公园、2个景区、2个检查站、10余个乡镇苏木,对现有数据和相关要素进行更新,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详细标注,建立完善兵要地志各类资料20余册,为灭火战备提供有力支撑。

以“联”借势,做到三个“协同”

支队努力推动驻地“全灾种、大应急”防灾减灾救灾模式深度融合,形成各部门、多力量间“1+1>2”的协同效应。一是协同联动机制。不断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互通建设步伐,通过共建互动、签订协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协作联动效率,先后与航空护林、通用航空、海事局、三一重工、顺丰物流、工商银行、中国石油、海南航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等单位签订联动协议,与气象台、应急管理局、林业草原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实现了对防灭火工作动态、实时火情、交通气象等各类信息日常能够定期通联获取、特殊时段能够及时收到重点通报。坚持每月与有关单位会商研判防火形势,支队指挥中心视频系统已与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系统全面对接联通,实现对85%重点地区的实时监控。二是协同响应程序。注重发挥“大防火”力量联合优势,多次与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对接,推动“五联”工作机制强化升级,形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地方专业扑火队、解放军武警和基层群团组织联合响应格局。与边防32109部队签订联动联建协议,实现对过境火的实时感知;积极参加属地政府组织的“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咨询宣传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队地间任务融合响应更加顺畅高效。三是协同联演联训。坚持任务牵引,牢固树立“主战场、主力军、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砺剑北疆·2022”自治区森林草原灭火作战大型联合演习,根据总队演习专班部署,提前1个月时间抽调300名消防员进驻现场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地方队伍防火灭火能力,为地方专业扑火队、林场职工(涵盖11个旗市区、6个林业局、国家电网鄂旗分公司、拉布大林农牧场)开展林火常识、灭火战法、紧急避险等为主要内容的防灭火技能培训30余场次,有效壮大了一线防灭火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前置优势,挂牌建成森林消防站11处,全面打造国家队防火灭火、综合救援和为民服务的“前沿哨”。

以“宣”助势,做到三个“拓宽”

支队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森林草原防火方针,把宣教发动群众参与火灾预防作为防火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努力构筑全要素、立体化防火宣传新格局。一是拓宽宣传思路。将宣传重点放在做到城区与乡村同步、交通枢纽与山区腹地同步、社区居民与牧民、散客同步,调整以往“自我宣传”的主观模式,转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百车千人万里行”任务期间,组织消防员专门学习少数民族群众用火、祭火相关文化,兼顾传承民族文化与防范森林火险,在“篝火节”“瑟宾节”等重大活动期间,力量前出做好火灾防范工作。携手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一同进村入户,介绍近年来森林草原火灾案例,最大限度寻求尊重民族传统与守护现代文明的平衡点。二是拓宽宣传模式。联合林业公安、地方专业扑火队、红十字会、东旺志愿者协会开展防火宣传。与驻地9所中小学携手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共圆绿色梦”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播放防火公益短片、组织装备展示和灭火演示。成立“常青树”森林草原防火志愿服务队,积极发动群众加入森林草原防火行列,形成自我教育、相互监督、共担责任的群防群治机制。面对新兴自媒体广泛应用的现实情况,支队及时把扫码关注、公众号推送等新型宣讲手段纳入体系,采取互动体验宣传模式,设置森林防火主战装备展示区、体验区、灭火专业培训区,让群众近距离认识灭火装备,亲自体验装备操作规程,与时俱进增添宣传活动的趣味性和代入感。三是拓宽宣教格局。坚持以网络、电视、广播为基本媒介,借力各级新闻媒体宣传影响,建立随行报道团队。协调呼伦贝尔市民航机场、额尔古纳湿地、森林公园等16个商超景区利用巨幅LED屏幕播放公益宣传短片。在驻地交通广播电台FM104.6开设森林草原防火专题栏目,向市民群众开展森林草原防火科教宣讲。在呼伦贝尔新闻综合频道、文旅频道黄金时间播放防火宣传短片。设计森林消防卡通人偶与群众开展互动,组织防火常识街头采访,开展森林防火有奖问答,在执勤地域开展“森林防火万人大签名”活动。利用抖音、快手平台开展防火专项行动直播,实现防火执勤宣传与新型传播媒介手段的良好融合。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市支队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1958-2004年夏季降水量变化的研究
挑战极寒
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关系分析
呼伦贝尔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模式产品的呼伦贝尔市精细化乡镇预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