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尊重学生主体

2022-08-03 12:04高云
成才之路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主体地位双减

高云

摘要:双减政策落地,意味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大幕拉开,拔苗助长的旧有教育模式正在转变,而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将被全面落实。重新审视学生主体的教育学含义和社会学价值,迫在眉睫。要改变固有思维,立足学生主体,探究主体人格的教育之道、主体差异与社会需要、主体发展与教学改革,对相关课程设置作出重大调整,培养符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优秀国民。

关键词:双减;学生主体;主体地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3-0046-03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界的多年承诺,但长期以来,部分学校采用单一的考试模式助长了题海战术和疯狂辅导,而若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将一些学生输送进高一级学校,也给人才培养工作留下隐患。而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界引发强烈的反响。笔者认为,双减政策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而再次审视学生主体的教育学含义和社会学价值,能更好地协调教育界思想,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助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既关系到各类人才的准确甄别,关系到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也关乎民族发展的未来空间。只有百花齐放、各展所长的教育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并推動社会繁荣与民族进步。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行为,无论对群体和个人,都是既不理性,也不经济的。只有改变固有观念,改革旧有模式,才能解放学生身心,实现减负增效,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文明、国家繁荣奠定根基。

一、学生主体的含义审视

学生主体的含义,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答题能力,AI已能独立完成所有上述工作。学生主体意味着教育者要放弃单纯的知识灌输,去培养各具特色的国民。教育者必须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需要,站到民族未来、文明承续的历史高度,去理解学生主体的教育学含义和社会学价值。

其一,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探索与研究未知的传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创造了丰富夺目的璀璨文明,并将探索未来,化解各种未知风险。下一代人能否承接这份挑战,需要自主探索与自觉钻研。填鸭式教育只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折断他们飞向未知的独立翅膀。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这个问题上,题海战、辅导班的拔苗助长模式有愧于我们祖先的智慧。

其二,学生是自立主体,其身心发展能到何种程度更多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他潜力的闪光,是他最优长的刀锋。教育就是要鼓励并帮助他磨炼这最为锋利的部分,而不是去磨炼刀背或者刀身,甚至错误地把刀剑磨成铁板。教师若咬着牙要把所有学生送往高等学府,结果培养出一些缺乏实践能力的空谈家,其实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带给学生自主的幸福人生。

其三,学生是自励主体,是自主学习、自我进步的主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我成就的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修。学校教育是个人进入社会的前置培养,而个体未来发展空间与命运升沉,还取决于个体进入社会之后的探索与奋斗。一个有着高度自觉意识、超强学习能力和旺盛求知欲的孩子,将大概率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既是因为社会分工的硬性约束,也是因为教育必须尊重人本身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行把他们都设定为未来的案头工作者,悲剧就可能发生。

二、主体人格的教育之道

在以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主体空间相对比较狭窄。中考、高考涉及的科目比较狭窄,而学生往往只能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去争夺深造机会。这就迫使学生和家庭放弃许多兴趣和爱好,一门心思去钻研指定教材,于是所有学生朝着一个方向用力。一旦考场失利,或是中途退出,则可能会被打上失败者的烙印。即使一切顺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千人一面,而且知识单一、能力匮乏,既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复杂需要,也满足不了个体发展需要。可以说,若教育很少给千姿百态的学生留下可供选择的空间,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笔者以某些西方教育模式做参照,来说明标准化考试存在的问题。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弊病,但其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仍值得借鉴。西方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如德国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分流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初中、高中不断分流,让不适合学术道路的孩子尽早进入职业轨道,接受系统全面的职业培训。而尊重技术的社会氛围,可以保证这些孩子将来获得丰厚薪资和职业乐趣。如此学其所长、教其所爱,每个孩子都能真有兴趣,融入其中。比如,学厨师的孩子能对老师的炒菜过程加以评点,学绘画的孩子能自主调配色彩,学数学的孩子能算出老师都感到吃力的题目。而一旦入职,机车驾驶员即使一年四季在列车上都不感到乏味,伐木工人即使挥汗如雨也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和喜悦。因此,引导学生发现潜力,找到兴趣和优长,才能实现人尽其才。如果把所有孩子都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假定他们都有一样的兴趣、智商、能力,要求他们算出一样难度的题目,理解一样难度的课文,这本身就违背了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主体性有多重要呢?某博士生曾向导师提出一个实验方法,导师不停摇头否定。三周后的会议上,该生汇报说,我坚持用我的方法,实验取得绝佳效果。导师没有恼怒,却笑着对其他人说,我们小组百分之八十的成果,都是因为不听我的话取得的。中小学有多少教师具备这份气量,允许学生自主发挥并挑战权威?如果教师总是抱着自我神圣化的幻觉,把学生看作可以随意塑造的对象,则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意识。

家庭作业同样展示了中外教育思维的一些差异。在3+2考试模式下,我们习惯于给学生留大量作业题,让其在反复操练中学会熟练解题,作业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应付考试。某些作业题本身与现实脱节,更不要说解决问题。在西方一些学校,家庭作业也比较繁重,但这不是量的繁重,而是质的繁重。一门课一两周大概只有一次作业,但交上来的作业可能是一篇论文、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一份实验报告等,学生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完成。而课堂有时就安排孩子宣读成果,相互讨论。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评价(比如是否需要分流),而不是保姆式的全面管控,更不是强行灌输。单纯地把知识灌进学生脑袋,并由此考核老师是否称职,这一做法必须改变。

当下,我国教育正在推进教学改革,比如中考分流、多达15门到18门学科的评价体系,立足学生主体的崭新教育模式正在铺开。中国教育不会照搬西方教育思想,但会奉行拿来主义,择优而行。教育工作者务必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改变固有思维,立足学生主体,培养符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优秀国民。

三、主体差异与社会需要

笔者以《美国语文》这本中学生读物为例,结合调查结果,尝试分析学生主体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千姿百态。

首先,阅读量大。该书涉及作品众多,而目前我们课堂要求的阅读量可能还不及该书零头。这样日积月累,未来一代的差距就大了。笔者对学生课后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优秀学生还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勤奋读书,中等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后进生普遍不愿课后读书。教师如果强制后进学生完成庞大的阅读量,定会吃力不讨好,但如果教师鼓励优秀学生去读,则他们基本可以读完。

其次,尊重个性。该书认为,教师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并不寻求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甚至并不想改变学生看法。这种态度,保护了学生海阔天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其三,尊重主体。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做什么呢?调查发现,有些参加体育活动,有些参加艺术培训,有些打游戏,有些走亲访友,也有些无所事事。而问起他们喜欢的未来职业,则更加丰富,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不禁感慨,这不就是社会该有的样子吗?教育工作者何必违背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强行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一模一样的学业呢?

笔者认为,教育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较大。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是可能,而是现实。教育界必须首先打破落后的思想,满足社会需要,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多样化人才。而中小学要做的工作,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就是努力甄别,提供建议,帮助学生发现潜力,选好赛道,让学生成为他中意行业的出类拔萃者。

四、主体发展与教学改革

双减政策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释放出来,从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中解脱出来,必将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而学校教育的角色必将得到进一步重视。但这绝不是简单地把学生从校外拖回校内,而是要求学校教育发挥更系统更准确的引领作用。笔者以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力度空前,学校教育必须吃透改革意图,紧跟时代潮流,力争走在改革最前沿,而相关课程设置也应作出重大调整。

其一,增设拓展课堂。学校应发挥各科教师的特长,依靠相关课程,增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拓展课堂,以新颖的形式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辩论演讲、模拟法庭、课本剧编排、生活数学、微观世界、音乐汇展等拓展课堂,能以活潑的风格、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热情参与。

其二,增设兴趣小组。学校要努力发掘自身资源,鼓励教师广泛开设兴趣活动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琴棋书画、手工、刺绣、陶塑、剪纸等各种兴趣小组,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世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生活也变得富有情趣。学生乐在其中,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兴趣所在。

其三,增设社会实践。学校教育过去普遍奉行“关起门来搞教育”,因而时常与社会脱节。当前,各级学校必须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向街道,走进工厂,走到田间地头,去接触各行各业,亲近大自然。社会是最广博的大学,自然是最生动的殿堂。只有亲近自然、进入社会,书呆子的现象才会真正减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小姐”习气才能革除。有了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个体才能拥有广博思想和深厚情怀。

其四,加强体育锻炼。国民体格健壮,才能精神饱满、富有朝气,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体育锻炼应该每天进行,保质保量保时间,活动方式要丰富生动、形式多样。除了日常锻炼之外,学校还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结语

双减政策,彻底扭转拔苗助长的旧有教育模式,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好满足充满挑战、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为民族复兴大业奠定人才根基。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新时代教育改革正春风劲吹,教育工作者务必响应时代要求,打破旧思维,改革旧模式,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以学生为主体”,既是全面发展的主体需要,也是和谐多样的社会需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自我的最佳道路,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深入学习双减政策,领会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反思拔苗助长教育模式的盲点误区,就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张博.通报制度让“双减”更有保障[N].河北日报,2021-08-12.

[2]汤勇.让教育回归本位,才是对我们的最好保护[J].中国德育,2020(03).

[3]方丹,王瑞.学习品质评价构筑教育质量评价新生态[J].北京教育, 2017(05).

[4]威廉·H·麦加菲.美国语文(英汉双语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段广强,解修亮.课程: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经之途[J].教育家,2017(15).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o Respect the Main Body of Students

Gao Yun

(Songji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means that the curtai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is opened, the old education mode of pulling seedlings to encourage is changing, and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respecting students subject will be fully implemented. It is urgent to re-examine the pedagogical meaning and sociological value of student subject.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inherent thinking, base on the students subject,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way of subject personality, subject differences and social needs, subject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 make major adjustments to the relevant curriculum,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citizens who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doublesubtraction;studentsubject;subjectstatus;reform in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主体地位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