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对外人才的跨文化敏觉力培养研究

2022-07-13 21:44申艺芳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2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 要:文章根植于当下世界多元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通过对社会环境、课程体系、涉外专业学生三个向度的分析,阐述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外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建议。期望为我省高职院校对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觉力培养提供新视点,创新实践路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高职对外人才、跨文化敏觉力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世界文化交融。[1]农耕游牧时代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第一次东方文化与印度、伊斯兰、希腊文化的交流;工商业时代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以及当下工业信息时代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亚、非、欧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交流这一恢宏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实例比比皆是,公元一世纪汉明帝时期的佛教入华,经过几百年的交流融合后最終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近代中国,从魏源“开眼看世界”开始到“五四”一代学人对西方文化中优秀的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制度不断学习吸纳,近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我国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世界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讲好“世界故事”,各行各业优秀的对外专业人才便是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认识世界的桥梁。怎样通过教育体系的创新来提升对外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敏觉力不但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着力点之一。

一、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敏觉力的理论阐述

一般认为,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交往,其所涵盖面十分广泛,涉及国家之间的外交、商业、文化交流活动,企业单位之间的商贸经济活动和个人主体之间的商业、旅游活动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跨文化沟通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达到预期交流效果的基本能力,跨文化敏觉力(affective perspective)作为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情感层面的表征,是有别于沟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另一维度,跨文化敏觉力的提高才能带动跨文化沟通能力质的提升。

跨文化敏觉力是一个人对了解与感激文化差异,与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正面情感的能力,可进一步分解为六大主要因素:自爱(self-esteem)、自我检视(self-monitoring)、暂缓判断(suspending judgment)、开放的心灵(open-mindedness)、互动投入(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移情(empathy)。[2]

二、湖南高职对外人才跨文化敏觉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提质扩面,企业产能“走出去”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跟进和服务。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高职教育要“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人才是我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促进要素,作为与产业、行业和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理应在培育海外技能人才、助力企业产能“走出去”上有所作为。而目前高职院校海外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人才跨文化适应不足等问题,表现在既有人才培养方案无法精准对接“走出去”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融合深度无法有效保障学员具备扎实的实操技能,跨文化育人路径无法充分实现海外学员的中国认同等三个方面。因此,高职对外人才跨文化敏觉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具体到湖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必要性。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颁布对外经贸法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总体方案》,湖南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其中长沙片区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临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等产业,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3]今年2月份,自贸试验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长沙新城企业服务中心举行。

政策定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着未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办学层次。肩负着为湖南自贸区建设输送具有优秀跨文化敏觉力的对外人才之任务。

2.基于推动职业教育体系革新的必要性。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旋律。[4]如何正确的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教育思想层面进行辨析。跨文化敏觉力是基于心理和思想的理论概念,所以在推动职教体系改革创新中,可以把跨文化敏觉力的提升作为对外专业体系建设成果的检验指标之一。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湖南省在“楚怡精神”的指导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针对于对外专业人才,过硬的技术技能是其在行业立足的根基,围绕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方面,湖南职教体系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基于“1+X”证书的现代学徒制、对接当地特色产业群的专业群建设、职业技能大赛等。相比较而言,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外专业中针对于跨文化敏觉力的培养重视度明显不够,这不仅仅是受到传统职业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固定思维所限制,同时也是当今功利性太强的社会环境的体现。不仅职业教育受害颇深,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都无法免俗。因此如长期不懈的基于思想层面的跨文化敏觉力培养,必将促使整个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走出现有困境。

3.基于对外专业学生的自身需求。邹韬奋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有过下述评价:教育之目标故随境地与需要而有种种不同,然故有其共同之最大目标在,教育上之最大目标要在培养智力、意志、感情各方面,而为完全有用之人物。质言之,必当培养儿童有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将来能以之应用于职业而自谋其生活,同时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之幸福,方可为完全有用之人物。[5]这段话揭示了职业教育中“完人教育”的最高理念。当对外专业学生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尤其是面对因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时,良好的跨文化敏觉力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所以,当学生自觉到自身需要成为邹韬奋先生所讲的“完全有用之人物”时,便会对情感意志培养层面的跨文化敏觉力产生强烈诉求。优秀的对外专业人才会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敏觉力作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基础,有利于促使自身心理层面上对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差异的了解、尊重、忍耐和表达。

三、培养高职对外专业人才跨文化敏觉力的实践路径

基于上述提升跨文化敏觉力的必要性分析,我们可以围绕企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来探究提升跨文化敏觉力的实践路径。

1.加大外向型企业实践力度,培养对外专业人才内在反思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最大优势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在着力于提升对外专业人才跨文化敏觉力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和地区的企业资源,形成协同机制,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驻当地外向型企业,技能实践为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便是将学生放置于真实的跨文化社交场所中,体会涉外企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下,学生才可能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促使其进行内在反思。拥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才能解决跨文化交际敏觉力培养路径中的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内生性顽疾。

2.推动对外专业课程体系变革,发挥教师与课业的引导作用

(1)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实战经验传授。2012年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明确规定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同样是对外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6]目前,基于翻转课堂的学生主体地位建设虽初具成效,但仍未达标,课堂上教师的权威性仍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学生之间的情景模拟仍然以学生之间互动,教师对结果进行点评为主。基于同一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无法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认知程度。所以,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应增加自身企业实践丰富经验的输出。基于上一小节所剖析学生企业实践中的问题思维和内在反思,对外专业老师应将自身由学生时代、企业实践、教学反馈中所总结的经验作为帮助学生解疑答惑的教学材料,以带入性的情景再现引发学生的共情。此时对外专业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同样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领航者。

(2)课业中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敏觉力的因素植入。高职教育对外专业课业中应率先增大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比重。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理解其他文化的前提是首先理解自己固有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生命情感家园,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承接西方而来,有趣的一点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西方文化所派生的思想潮流、文学、影视艺术有很强的认同感,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有很强的陌生感。这种现象即是问题所在,同样也是机会所在,可以将这种现象应用于培养对外专业人才跨文化敏觉力上,虽然现行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已经疏离了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中国文化,但毕竟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对外专业课业中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纵向碰撞同样可以有效提高青年学子的跨文化敏觉力。

高职教育的语言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践教学中应贯穿中国国情与文化教育,具体表现为:一、开设与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如现代汉语、中国国情与文化、地方文化与特色等课程,编写文化双语读物,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社会文化调研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内涵,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勤劳奋斗的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带到未来的专业领域,让高职人才在走出国门的时候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三是注重实习期间的企业文化,校企联合开展“专业+文化”双向融入活动,将文化课堂开到学生实习的第一线,如车间、酒店、餐厅等,这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践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也切身了解了企业文化等。

3.激发兴趣,引导对外专业人才的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当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为自身责任。包括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其根本思想同样也应当是不但将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还要使学生成为有智慧有教养的人,在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激发对外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首先要做到向学生提供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包括国外优秀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电影、前沿科技等。信息时代极其丰富的资源为提供上述资源提供了便利。经过不同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我们的青年学生会找到充满极大兴趣的一点,然后由点及面去领略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文化差异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中外文化了解的深入,他们会发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有趣的文化差异一般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兴趣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化差异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影响,兴趣这位老师会使他们不断向前去探索,跨文化交际敏觉力的提升便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素质对外专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综合本文对于高职对外人才跨文化敏觉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以及对于实践路径的几点建议,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高職对外人才跨文化敏觉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它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吸取国外先进文化,但高职对外人才跨文化敏觉力的培养将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为者常成,行者将至,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教育界同仁展开更多跨文化敏觉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共同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教育体系创新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竭尽绵薄。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世界是通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7-38.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波.“一带一路”倡议下湖南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8(06):125-132.

[4]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5-18.

[5]邹韬奋.职业教育研究[DB/CD].长沙:青苹果数据中心,2012,:115-116.

[6]潘玉华,吴应辉.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汉语教师标准及素质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02):142.DOI:10.

作者简介:申艺芳(1976-6),女,汉,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培育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对外人才的跨文化敏觉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为:22mypy25。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