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示范基地建设与探索研究

2022-07-10 13:44陈敏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

陈敏

摘 要: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普遍存在愿景模糊、制度失效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作为一项试点策略,学风示范基地的创设有助于高校在学风建设领域做出有益尝试。本文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为例,总结该基地在强化制度与平台建设、推进治理机制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凝练和推广治理经验等方面进行的多种实践,对高校学风示范基地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学风建设 示范基地 治理经验

一、高校学风示范基地的意涵

高校学风是指一所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气风貌,“是高等学校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被高校学生共同认可且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外部表现形式为一定的治学精神、治学原则和治学态度,并对处在环境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氛围”[1]。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学风包含师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狭义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貌。本文所研究的学风建设特指以学生为主体的狭义范畴。

在高校学风建设诸多途径中,基地建设是高校试点性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学风建设示范基地是指在高校主管部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统筹下,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以部分优质二级学院为建设主体,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前沿问题进行实践和探索,以期达成治理成效和成果转化的学风建设阵地。对于二级院系而言,学风示范基地是争取资源支持提升学风内涵的重要契机;对于主管部门而言,学风示范基地则具有试点探索和经验推广的实践与价值意义。

高校学风示范基地作为主管部门与优质院系合作共建的学风阵地,整合了校级和院级双重资源,具有区别于传统学风建设的新特点:一是建设愿景更加宏观。学风示范基地承担着全校学风引领的示范性功能,需要对全校学风存在的普遍问题做出有效探索,因而在建设远景和建设目标上需要更加宏观的设定,既要超越局部问题,防止细节性迷失,又要主动设定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二是建设周期更加明确。学风示范基地一般通过立项申报的方式获批,出于建设评估、考核和验收等需要,必须对建设周期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这有别于常规学风建设存在的建设周期模糊乃至缺失等现状。三是建设方法更加科学。有了学校主管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承建学院在基地建设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能够灵活配置各种资源,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诊察和分析,进而设计出科学而有效的应对举措。四是建设成果更加开放。学风建设基地的示范性引领功能决定了承建学院的建设成果兼具开放和共享的特征,承建学院在依托自身进行学风实践的同时,还需要本着共治共享精神,对建设周期内的宏观问题进行引领研究,帮助兄弟学院诊察学风问题,分享治理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引领学风建设的成效。

二、问题与挑战:高校学风示范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也要不断回应时代变迁;既要满足高校总体规划目标,也要顺应各专业各年级结构特点。这些复杂情形的存在对学风建设的包容性和差异性提出了巨大挑战。对问题和挑战的回应,成为高校学风示范基地创设的逻辑原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普遍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学风引领愿景的模糊和偏差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对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在多元思潮并存的今天,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导致学习信念与远大理想存在不小差距,未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真正内涵,从而未能准确定位自己。高校同样存在建设愿景的模糊和偏差,受办学思路的局限性、上级考核评比的指挥棒作用、领导者的狭隘政绩观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高校忽视乃至无视学风建设的战略意义,未能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角度准确厘定学风建设的时代内涵,而是将学风建设简单定位于学业水平或课程考勤,忽略了人的综合发展,建设动机显得短视而局限。

(二)学风建设制度的缺失和无效

高校为了科学评价学生在校综合表现,设定了门类齐全逻辑严密的综合评价方案,这些方案罗列的事项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指挥棒,而方案未及和无法定量评价之处则成为学生的学习“盲区”。在学风建设领域,这样的情形同样存在:部分高校学风建设在制度设定上因循守旧,相关学风管理规定十几年如一日,极少甚至从未作出修订,因而无法彰显新时代育人要求,也无法回应新时期学生身心特点;部分高校在建章立制中照搬照抄,用“拿来主义”方法“借鉴”其他高校的制度举措,罔顾办学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差异,机械化推广“一刀切”评价方式,造成了学风建设的低效乃至无效。以学科类别为例,有研究表明,“文科生更看重教师职业精神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艺体生更看重教师教学及管理水平的影响”[3],这就对学业管理和学生评价提出了不同要求。整齐划一的制度设计不符合多元化的学科现状,更不符合因时而动的学科发展原则。

(三)学风治理能力的薄弱和不足

按照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成长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尊重教育规律、遵循教育逻辑办学的良性生态”[4],学风治理能力也不例外。但在现实中,高校在学风治理能力方面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距离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一方面,学风建设中问题多发,课堂出勤与课程互动问题、课程考核与知识建构问题、学院预警与学院帮扶问题、学困生与优等生问题等构成了高校学风的多重面相。高校在这些频发问题中疲于应对、顾此失彼,采用的举措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治本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等原因,高校学风建设存在职能部门多头领导、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政策与执行脱节,各学院建设资源重复投入、建设过程各自为政等问题,学风建设缺乏联动和示范,更缺乏经验共治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学风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工程,高校需要基于长效性和实效性视野重构自身的治理能力。

三、回应与探索:高校学风示范基地建设的经验举措

在学风示范基地建设实践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基于专业特点和学风现状,积极探索院风、教风和学风之间的型构关系,诊察学风建设的疲弱点,打造乐学好学的生长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内驱力;基于一种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凝聚和认知统一,充分调动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力量,形成学风建设从治理到善治的优良局面。在此基础上,充分梳理学风示范建设成果和经验,将其周期性、规律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为学校总体学风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植入的合理范式。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筑牢基石:强化学风示范基地制度与平台建设

1. 制度建设

制度建設是学风建设的基石,也是推进落实学风诊察和学风共同体培育的重要载体。人文传媒学院由于前期制度建设不尽完善,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分工有序的良好局面。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在既有制度基础上继续修订和增补符合现实情况和发展愿景的制度系统,另一方面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在领导班子、教师、学生、行政的全力协作下,将各条块职责细致化、思想认识统一化,将教学、管理、服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而保证学风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2. 平台建设

一是检查平台,QQ群和微信群是现有学风检查平台。除此之外,人文传媒学院积极探求借助智慧校园企业微信平台,实现“在线查课”的可能性。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线发起课前、课间查课任务,学生端按照要求在企业微信进行信息反馈,将查课查寝转化为线上线下的多元化结合,促进学风建设。二是学习平台,除了传统课堂,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课堂、在线慕课以及在线讲座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人文传媒学院充分发掘优质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创造必要的“云平台”。三是答疑平台,建立“朋辈导师库”“卓越学子导师库”,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学业预警学生给予定向的答疑帮扶。

3. 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体系是学风建设的指挥棒,科学而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学风建设具有正向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人文传媒学院学风建设示范基地从以下四个体系强化评价体系建设:一是课堂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制定《人文传媒学院课堂管理规定》,锁定学风表现在课程考核中的分值权重;二是PU(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PU学分中设置相当比例的学风建设活动;三是综合测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增设《人文传媒学院优秀学子及优秀班集体表彰办法》,强化学风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四是创新实践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校验知识有效性。

(二)有效治理:推进学风示范基地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建设

1. 诊断与治理机制

在常规检查基础上,人文传媒学院设立由学院院长、书记、副书记、教学副院长、辅导员、教研室主任以及外部专家组成的学风诊断小组,根据《学风简报》、期中座谈会、学业预警、考试成绩等诸多渠道进行问题分析,对学生、课程、教师、班级学风、舍风等诸多问题进行综合研判和分析,为个体问题、课程问题、教风问题、学风问题、舍风问题等提出诊察意见,供应对治措施,促成各层面整改和落实。

2. 预警与帮扶机制

每学期初进行学业预警,由班主任、年级辅导员、专业教师等综合力量对班级挂科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旷课逃课学生建档立卡,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给出“黄、橙、红”预警级别并制定帮扶方案。一是实行谈话诫勉制度。班主任每学期必须与所带班级1门及以上考试不合格和违纪学生一一谈话,做好学业预警记录。辅导员每学期必须与所带年级3门以上课程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和违纪学生一一谈话,进行警示和教育。二是实行帮扶引领制度。借助学院人才导师、卓越人才导师、朋辈导师、班级互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开展帮扶工作,鼓励结对帮扶和党员先锋志愿帮扶,充分发挥学风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

3. 处分与激励机制

人文传媒学院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手册》为底本,根据人文传媒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人文传媒学院课堂管理规定》《人文传媒学院学生旷课处理办法》,对预警无效和屡教不改的学生严格执行校纪校规,下达相应处分;同时,继续修订和补充《人文传媒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各项学生学科竞赛加分激励力度,对考研考编、重大评奖、专业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子典型,进行专项表彰和宣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强力助推学风建设,促成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局面。

(三)共治共享:凝练和推广学风示范基地治理经验

1. 学风经验共同研习

一方面,在示范基地建设周期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设片段或建设环节,如学风示范班级的创建、学风简报诊察与分析过程、学风建设主题讲座、优秀学子宣讲活动等,邀请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相关老师、学生干部进行观摩指导;另一方面,在主管部门统筹和指导之下,联动部分二级学院开展区域学风建设沙龙活动,共同研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顽疾和痛点,研判学风建设的形势和挑战,梳理基地建设的规程和规律,形成可分享、可复制、可植入的学风建设成果。

2. 学风问题义务诊察

在学风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人文传媒学院有意识培育学风建设专业导师和学生学业导师,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训,这些专业力量将会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学风问题专家。作为示范基地,学风问题专家有能力也有义务协助兄弟学院进行学风建设问题诊察,诊断学生个体、班级班风、课程质量、教师教风等各个层面可能“突现”和“涌现”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变量,提出合理建议和有效方案。接受义务诊察的学院,根据建议,结合自身情况研究进一步举措,这为学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应对方案。

3. 学风建设合作共治

纵向而言,职能部门对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实质的领导和统筹权力,以学风示范基地打造为契机,相关部门将人文传媒学院学风示范基地作为有效样本和超级节点,深入诊察学风盲区,掌握了学风建设中的大数据和因变量,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坚持基础;横向而言,人文传媒学院学风示范基地的建设与探索,有效整合了二级学院之间的相关资源,特别是学风诊察和学风沙龙,推进了跨域学风治理共同体的缔结,探索了学院之间的基地共建和人才共享。以上两个向度的交叉共治,构建了学校在学风建设中的网状治理结构,这样的网状结构有助于各种学风数据、学风资源、学风经验的高效流动,为学风治理开创了有益局面。

四、结语

高校学风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风向标,对于高校育人使命的达成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需要在学风建设中付出长期探索和努力。学风示范基地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举措和新尝试,激发了建设主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产生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更多高校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国情和世情,兼顾办学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特质,大力探索和建设立足本校实际的学风示范基地,涵养品格、彰显特色,为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苗洪霞,王志华,刘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51-58.

[4] 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员成长清单制度构建研究——基于先进性教育机制创新的视角” (21JDSZ3107)。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辅导员作用探讨
三本院校音乐专业学风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学生工作视阈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析
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刍议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就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析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