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探析

2022-06-12 03:27宋文文袁学哲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工匠精神中职学校

宋文文 袁学哲

[摘   要]新时代呼吁中职学校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但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存在理论课程较多、实训课程较少,工匠精神宣传渠道、内容不够多元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改进,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脱节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问题。中职学校可通过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各方面能力、将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等途径来解决上述问题。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课程教学应侧重爱岗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9-0097-03

一、从工匠精神的培育看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是新时代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总体特征。中职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践,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的工匠精神涉及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内容。中职学校应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及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社会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然而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课程较多,实训课程较少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但是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内容不够多元化,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参加实训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没有掌握工匠精神的精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二者相互依存。课程设置需要协调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将两者穿插结合。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学生真正开展实践的机会很少,理论课程设置相对完善,而实训课程往往较少,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实训课程往往集中在校外实习上。学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到展览馆参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匠人的精神和品质。

(二)工匠精神宣传渠道、内容不够多元化

中职学生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很多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导致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宣传渠道、内容不够多元化的主要原因。宣传工匠精神有很多种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使得工匠精神的渗透更有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来宣传工匠精神。又如,可以邀请当地的手艺人来给学生做讲座,也可以请本校教师给学生讲讲历史上有名的匠人如何辛苦地完成一件作品。学校要努力使工匠精神的宣传渠道多元化,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工匠精神。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改进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很多学校在招聘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应聘者的学历。新引进的较高学历的学术人才很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而部分精通技能且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由于学历不够则被拒之门外。除此之外,由于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数量是由人社部门根据学生的数量设置的,因此编制问题较难解决。于是,很多中职学校通过招聘临时或兼职教师来充实师资力量,这也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脱节

中职学校开设的部分课程理论性、知识性较强,但不能很好地和企业需求对接。部分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更加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没有聚焦区域产业的发展,也没有立足于为区域的产业服务,更没有注重通过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运营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企业运营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如果中职学校不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将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那么产教融合以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难以得到落实。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对策

(一)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想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更新課程内容。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依据教学目标和相关教材选取的,通常注重理论知识框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与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脱节,同时也缺少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有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实践和产业发展脱节,内容较为陈旧。有些学生反映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年不变。这些都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当中,将最新产业动态、前沿知识以及产业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掌握技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趋势。

(二)调整课程结构

中职学校通常是按照专业门类来设置课程的,部分学校由于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只是在课上或课间播放一些关于工匠精神的视频。中职学校应重视产教融合,单独设置一门课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除了要注意工匠精神课程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工匠精神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性。以传播工匠精神为主的课程需要同专业课程以及思政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对学生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发展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或技能型人才,而是具有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主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行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工匠精神课程除了涉及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背景等,还可增加与地方特色相关的内容,如传统文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传统技艺等。让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学校可邀请当地的手艺人带着他们的作品来给学生做讲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手艺人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三)提高教师各方面能力

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要有较强的洞察力,掌握相关专业的动态和发展方向,了解相关专业对学生有哪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将工匠精神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技能的提升,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自身要具备工匠精神,通过亲身示范、耐心指导,让学生感受与本专业有关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慢慢形成职业精神,感受专业的魅力。

(四)将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中职学校要想与企业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必须将课程设置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的目标设置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并且随着区域产业的发展,对课程进行及时的调整,而且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类企业。此外,中职学校还要对区域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核心诉求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无缝对接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培养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德技双修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课程教学的侧重点

工匠精神的融入为中等职业教育增添了活力。学生需要具备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硬实力,也需要具备以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敬业勤业为主的软实力。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籍《考工记》中就有关于工匠精神的记载。学习工匠精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我们与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工匠精神是经久不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师应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如下工匠精神: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对工作尽心尽责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从业者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的主张,其中就蕴含了“对待自己的职业要尽心尽力”的意思。在不同的时代,爱岗敬业有不同的表现。古有神农氏为了帮助百姓脱离疾苦,尝尽百草,现有钟南山为了抗击疫情,舟车劳顿奔赴武汉前线。新时代,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爱岗敬业是一个人从业最基本的要求。

(二)执着专注

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情之后,要么不做,要么就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是当今许多家长、教师都会教育孩子的做事的态度。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做事执着专注。《庄子·养生主》里讲述了一个叫庖丁的传奇人物,宰牛技术高超,对牛的肢体结构和脉络了解得一清二楚,不需要凭眼睛观察就可以将牛解剖。庖丁解牛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做一件事情,只要细心钻研,反复琢磨,就会掌握其中规律。当代学生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因为他们受快餐文化影响比较大,做事容易浅尝辄止,缺少深入钻研的精神。

(三)精益求精

从古至今,精益求精都是我国匠人推崇的品格。精益求精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中不乏精益求精这一工匠精神内涵的体现。例如,《核舟记》中记载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用一个“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桃核记载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苏泛赤壁”,将船上的人物雕刻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技能为主,因此他们十分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长青,也必定要对生产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四)勇于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杰出的职业人必定是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人。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带来新鲜的血液。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改革创新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大趋势。放眼全球,西方国家在产教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较典型的产教融合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工学交替”模式以及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均可供我国学习和借鉴。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之所以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他们重视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课程设置及教学,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中职学校课程中,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德技兼备”的新时代职业人,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85.

[2]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111.

[3]  李芳,韩佳敏. 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及理论特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2):15-20.

[4]  王娟.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开发浅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55-156.

[5]  马娅,史俊杰,马丽娜.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6):133-135,142.

[6]  李資源,李腊生.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7]  吴伟基.浅议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1(34):214-215.

[8]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工匠精神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浅谈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