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的关照与生态人格的培育

2022-05-30 10:48刘千一赵璐
理论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嵇康生态文明建设

刘千一 赵璐

摘 要:嵇康是一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哲学家,其思想中蕴涵着朴素但却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嵇康的生态观主要围绕着生态和谐与生态人格的交互,体现了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及平等自由的生命价值,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比较完善的生态哲学思想。面对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所遗留下的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去征服自然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嵇康哲学思想中既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又倡导生态人格培育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及思维方式,倡导生态型生活实践,构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嵇康;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5 — 0042 — 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所引起的诸多生态问题逐渐引发关注。环境质量变化,自然资源趋紧以及诸多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实际造成巨大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民期盼的生态建设新目标、新方法,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多次强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就受到关注和重视,嵇康作为魏晋士人崇尚自然的代表,其生态智慧展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照和生态人格的探索,对促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嵇康的生态哲学思想

嵇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在其思想中蕴涵着朴素且丰富的生态智慧。嵇康以老子和庄子的元气宇宙观为基础,建立了一种超越性的生态哲学观。他的生态哲学观既确立了万物一体、自然和谐的生态目标,同时,又是把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及社会生态结合在一起的价值理念,是魏晋时期生态观的高度凝练,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生态哲学的思想内蕴。

(一)“万物一体,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

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有着“万物一体,崇尚自然”的理念。他们把人们的视线从传统的尊儒重经的轨道扭转到“自然”上来,造就了魏晋时期对自然的赞美及万物一体的生态平等观,也塑造了和谐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境界,拥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

嵇康的复归自然本性,崇尚自然的理念秉承于老子和庄子。“人法地,地法天,天道法,道法自然。”[1]老子通过天地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将自然运行之道称为天道,将人的日常行為规范称为人道。庄子的自然哲学主要是批判仁义礼制对人的自然性的束缚,鼓励人们远离现实纷争,乘逍遥之势。嵇康的生态观发端于此,同时糅合了汉代“元气论”的观点,将“万物禀气而生”进行解读,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及社会,都是秉受自然元气而生,本是一个整体,如其在《明胆论》中指出:“夫元气陶烁,众生禀焉。”[2]在嵇康看来,一切都应任其自然发展。

“万物一体,崇尚自然”,一方面表现在尊重自然规律,探求万物自然和谐状态,这可阐释为魏晋时期的生态主义。就嵇康所推崇的道家思想传统而言,老子和庄子所说的“和”之本意是顺应天道,不横加作为的观点与现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密切相关。冯友兰曾评:“作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学名士以其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了古代生态实践的内蕴”。[3]“惟彼雅器,载璞灵山。体其德真,清和自然。”[4](《琴赞》)全然沉浸自然,复归自然之性,嵇康的生活方式便是其生态智慧的明证。嵇康将生活回归到自然之中,远离世俗的拘绊,本身就体现了尊重自然、和谐生态的理念。嵇康所言之“和”是对前人思想的扩充和超越。嵇康置身于适宜环境及自然和谐的实践中,将人与自然和谐推至天和之气与修身之行。嵇康提出“二仪陶化,人伦肇兴”[5](《太师箴》),人伦关系要在天地教化之下形成,“君道自然,必托贤明。”[6](《太师箴》)君子以顺应自然规律作为自身行事的道理不仅是嵇康自然观回归到人本身的要求,还是政治贤良清明的前提,人只有去除雕饰,回归本然状态才能实现自然的和谐状态。

“万物一体,崇尚自然”,另一方面表现在物与人的关系中。在物与人的平等关系上,要将人的利益置于后位,将生态整体利益置于优先级。人欲和自然的对立,是嵇康最关注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嵇康是在强调通过节制人的过度欲望,注重内心修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首先,嵇康区分了人性和人欲问题,在《太师箴》中,他指出“体资易简,应天顺矩。”[7]“智惠日用,渐私其亲。”[8]前一句指出人的本性应顺应天道规律,对自身以及身外之物的安排都应该简洁明了,后句则指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在于过度使用机巧智谋,过度吝惜私产,这也是嵇康认为魏晋社会动乱,人们自然之心丧失的重要原因。回到物与人的关系上,“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9](《答难养生论》)嵇康反对无以节制的贪欲。“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10]使本性归于恬淡、充实的境界,达到以“和”与“道”的自然之性的复归,从而使生态和人的生存所需相协调,达到“万物一体”的状态。此类看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有诸多体现,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1]嵇康所言万物一体,便就是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将万物与人处于同一状态,如同“眼睛”、“生命”与生态之间,摒弃私利,到达同一状态才是复归万物一体的最高境界。

(二)尊重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及社会生态的合一

嵇康的玄学观中关于生态哲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太师箴》《答难养生论》《释私论》等篇章中,包括了他对于自然、人文及社会生态之间关系的探讨,进一步说,嵇康不仅追求自然之性的复归,并且将自然本性融入人文生态及生命价值中去,这也使得魏晋玄学有着独特的生态智慧,也包含了对社会生态的深层次思考,这与当代生态学有许多契合之处。

其一,重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交互。嵇康在其生态观中,是有区分物之自然和人之自然的关系的,而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交互点,就在于“和”,“和”是自然运行规律以及和谐融洽人文生态的最高价值标准。嵇康的“和”既囊括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也解释了人文秩序的和谐状态。在嵇康看来,天地万物要顺应其本身规律发展变化,才能达到自然的和谐状态。《答难养生论》中说:“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12]指出世间植物有其自然的生长规律,顺其自然之性才能达到松柏生长之“和”,这种逐其性、养其生的观点也被嵇康广泛运用到人文生态之中。

首先,节制欲望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13](《与阮德如诗》),嵇康从人文的角度提醒众人,节制欲望,恬淡知足才能使万物回归自然。当今生态失衡问题的存在大多源于人们任意凭借私欲过度开发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唯有节制过度欲望,存养浩然之气才能避免生态危机的发生。其次,是保持本心,与万物并行。“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14](《释私论》)从中指出君子善行,非有利可图才去做,而是任其自然的做法,从人文的角度说君子的德行和自然之本性是协调一致的。最后,是精神境界的淡泊,“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15](《释私论》),顺应自然对人文生态最大的好处就是看淡世俗观念,从而通情达理,可见嵇康的重视自然、追求自然,以其自然之“和”来实现人之本心而回归自然,从而达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交互的学理高度。

其二,生命价值的体现。嵇康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注也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论层面上,嵇康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命运与共的整体。在魏晋时期的政治黑暗时代,嵇康的“任自然”逐渐转变为心灵层面的“越名任心”。这里的“心”就是指个体生命要回归到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之本心的回归,人与自然才能休戚与共。同时,嵇康强调人的生命价值的自主和觉醒,在理想和现实的夹击下,嵇康认为儒家伦理纲常所创造出的一切礼法都是欲望的开端,回归自然本体才会使得一切行为和心境获得自由。秉持觉醒之心、对生命的本质关怀是嵇康一生的写照,嵇康所言“是以古人显仁于物,藏用于身,知不可众共,非故隐之,彼非所明也。[16](《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就是高扬自然之人性,崇尚自然之人情的体现。再魏晋玄学特别是嵇康玄学的背景下,已然塑造了一种新的生命价值,这种生命价值对于当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受益无穷。人类唯有将人与自然视为命运与共的整体,在工业化时代时刻有着生态保護的觉醒,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其三,社会生态的东方智慧。“魏晋风度”所形成的社会生态智慧就体现在将自然的净化置于物质利益之上,用其少私寡欲的价值约束置于社会政治争夺之上,力求修正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这一点上,嵇康的社会生态哲学观有着一定的智慧和前瞻性。

一方面,嵇康对待自然与名教的问题上体现出人的自然本性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社会之性的辨证智慧。从现实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对于异化的名教,嵇康首先提出为政要从当时传统“礼法”中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魏晋时期,名教已经异化为当权者争权夺势的工具,嵇康对压抑人性的儒家六经进行批判,他认为六经以抑为主,束缚着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本系人心内的自觉,而非巩固政权的迂腐的人为手段。他同时批判儒家乐观的名实观,认为只有摆脱名教伦理思想对人的约束才能达到和谐的自然秩序。嵇康所崇尚的至德之世是“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17](《声无哀乐论》)。另一方面,嵇康玄学是以个人主体性情之自然为最终定论的,万物都有本来状态,宇宙有其自然境界,而对于社会生态来说,摒弃糟粕的束缚达到全性养真,将自然本体融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而完成个人及社会的和谐状态,这是先贤文人所追求的大同和谐社会目标,更是从历史角度为当今“仁、义、礼、智、信”的和谐之邦提供了东方智慧。

二、嵇康生态哲学对新时代生态建设的启示

返本方能开新,古代先哲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悠久绵长的文化土壤。嵇康“任自然”的哲学蕴含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某些重要理念相一致,人类社会中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目标,启示我们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前提,并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态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培养出真正具有绿色发展意识的公众。

(一)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层面

1.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观。在生态治理的具体策略上,嵇康的生态哲学思想中有着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智慧。“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18](《答难养生论》)嵇康对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节约天下的财富就是“开源”的体现,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只有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从源头上节约资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嵇康提倡节制欲望、勤俭节约。“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19](《答难养生论》),嵇康始终呼吁民众知足知乐,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新时代生态治理就是要改变欲望支配的开发方式,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方式,发展要在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为自然资源留出再生的时间和空间。反观当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触犯“自然”规则的事情频出。水资源匮乏问题、空气污染问题以及全球变暖问题都是人类不尊重自然所带来的后果。人类需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在利用资源的同时进行对大自然的资源输入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奉法循理,不絓世网”[20](《答难养生论》)嵇康的生态哲学观中也折射出节约资源需要依靠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自1989年首部《环境保护法》出台后,我国就不断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的立法问题,在生态治理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生态法治仍是重点任务,要努力实现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2.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生态发展观。嵇康的自然观一直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在其言论中有多处佐证。首先嵇康吸收老子“以无为本”的思想,把自然现象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师必败”[21](《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风只是自然客观现象就立足于他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时嵇康认为万物禀赋自然之气,万物存之自然之理,在《声无哀乐论》中所言“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22]便是明证。这些对于自然之理和名实关系的倡导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相融相通。党中央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就在于实事求是,数字生态是绝无可能取得成效的。对于生态失衡、环境质量等问题,无论是发展绿色经济还是改变生产方式,都需要实事求是。新时代生态建设要融入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民生等全部领域,都将以“实事”作为检验标准。

3.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民都应该是建设者。一方面,嵇康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尊重,对于处理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倡导人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嵇康的种种言论和做法所体现出的对于个体意识、人之性情解放的普遍觉醒的积极意义,对于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最后,嵇康生态哲学观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与社会生态交互的思维方式,对于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新时代生态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二)生态人格培育层面

1.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就嵇康所体现的生态哲学观而言,不管是寄情自然的生态意趣,还是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都体现了魏晋士人尊重自然,天人之和的生态智慧。在自然事物中,讲“物无贵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讲“通物情”、“任自然”。随着时代变迁,要不断传承和繁荣传統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当秉承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保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屡创佳绩的同时,要不断推进生态建设,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美丽中国”的建设。

2.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态实践观。生态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绕不开的主题,强调人们在生态实践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嵇康玄学重视生命价值,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与当代生态实践观的内容异曲同工。首先,这种生态实践观体现在追求真我,重视生命关怀。嵇康在专制的社会中独辟一个真我的天地,无论是隐仕复归自然乐琴诗,还是养生和六气与天地归一,他用自由实践来唤醒人们对于真我生命的普遍觉醒。从社会政治领域到个体的心灵自由领域,嵇康的实践都值得后世的关注和重视,人唯有达到真我的性情高度,才能重视对生命的认识,才能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妥善处理一切生态问题。其次,这种生态实践观在于敬畏世间万物,释放仁慈之心,良性改造生态系统。尊重自然与关怀他人是人积极能动的表现,嵇康对自然界的关怀及对他人的爱护为生态人格培育提供了一个好的道德环境的建设。不拘于一己私欲,鼓励人们关照外物,发扬普世情怀,这可为新时代生态建设提供伦理依据和启发。最后,这种生态实践观在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主动的改造与创新。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能动性,提倡勤俭节约,绿色生活,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辅助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恢复,为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对资源开发过程不断优化升级,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绿色和高效的原则,在实践中以达到自然、人和社会共赢局面。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百年奋斗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3]因此,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促进绿色发展的自觉主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快发展的必要基底,在生态人格培育方面,嵇康生态哲学中的智慧和哲理越来越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价值,必须正视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发展与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并进行现代化改造。

〔参 考 文 献〕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2][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91.

[3]冯友兰.三松堂学术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614-615.

[4][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512.

[5][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485.

[6][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486.

[7][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486.

[8][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486.

[9][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69.

[10][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1.

[1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12][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3.

[13][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

[14][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69.

[15][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68.

[16][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431.

[17][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7.

[18][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0-271.

[19][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1.

[20][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0.

[21][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1.

[22][三国魏]嵇康撰写,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319.

[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人民日报,2021,11,17,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嵇康生态文明建设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嵇康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