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前预嘱”入法背后

2022-05-30 10:48陈亚杰
华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疗护安乐死晶晶

陈亚杰

“生前预嘱”不应该是孤零零的一棵树,它要与安宁疗护、生命教育一起,构成一个森林,这棵树才能存活。

6月23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其第七十八条提及的“生前预嘱”制度备受关注。“生前预嘱”是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

按照“生前预嘱”制度规定,如果病人立下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余生。

这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深圳也将由此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

自己决定生命末期的治疗方式

三个月前,黄灵(化名)签署了“生前预嘱”,今年不到40岁的她,开始思考自己生命末期的事情。黄灵坦承,因癌症病逝的好友张晶晶(化名)的经历是促使她签署“生前预嘱”的催化剂。

6年前,张晶晶确诊得了癌症。黄灵回忆,在张晶晶最后的日子里,发给她的信息都是关于“痛苦”。在黄灵的印象中,张晶晶是一个吃点甲硝唑都嫌苦,要含着糖睡觉的人。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她因为吃靶向药、做化疗,身体极度虚弱,也有很多并发症,她得了甲沟炎,医生建议拿钳子把趾甲拔下来。黄灵是学医的,知道“这个地方对麻药不敏感”,她不建议张晶晶拔趾甲,但张晶晶还是听了医生的话“拔完以后抱着脚在那号叫。”

黄灵试着帮张晶晶找解决她痛苦的方法,但一直到去年年底,张晶晶去世,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张晶晶去世后,黄灵听她的亲人说,张晶晶在离世前曾经表示,她拒绝插管等治疗方式,如果她陷入到完全不能自理、没有意识的状态,那就不要再抢救她了,“类似是她的‘生前预嘱”。

在张晶晶生命的末期,家属接受了她的想法,带她回家接受治疗,“在她临走前,她还是很体面的,还能在家人的搀扶下去上厕所,这对她来讲已经是极限了。”

黄灵说,张晶晶去世时,她竟然没有难过的感觉,就像突然松了一口气,“她终于不用去遭罪了”。

今年4月,当黄灵了解到“生前预嘱”后,她决定要自己决定在生命末期的治疗方式。她联系了深圳市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刚好我做手术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可以做‘生前预嘱。”一个简单的流程,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两名医生作为见证人,黄灵签署了“我的五个愿望”,并读了出来,录了像,仪式算是完成了。之后,两份“生前预嘱”由她自己保存,录像由医院保存。

是“尊严死”,不是“安乐死”

“生前预嘱”入法,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家媒体发起的有两万多人参与的网上投票中,有2.1万人选择“理解,如可能也会签署”。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李瑛说,在老年科的病房里住着一位叫张中林的患者,今年九十岁。2013年,张中林的母亲以103岁的高龄在他们医院病逝,“当时老人的血压下来了,心跳下来了,呼吸快要平了,这个时候医生提出如果要抢救的话,就要插管,按压。”但是张中林拒绝了,“103岁的老人让她安详的走吧”。但是母亲离开后,很多人谴责张中林,说这是个不孝的儿子,自己的妈妈在最后的时候也不去抢救。“但是他说只有我自己清楚,这是为了我妈妈好。”

这次,张中林生病入院,在开住院证明时,李瑛向他介绍了“生前预嘱”。立法通过后,张中林就找到李瑛,表示自己愿意签署。

但相关的质疑声也存在。“生前预嘱”会不会导致病人过早放弃治疗?是否会因此错过抢救时机?如何确保“生前预嘱”是患者的真实意愿?“生前预嘱”会不会被恶意利用?是不是安乐死?

黄灵签署“生前预嘱”时,她还有很多“模糊点”,她是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两位医生的见证下签署的“生前预嘱”,她不确定万一她出现紧急情况,深圳市其他医院的医生能否看到她的“生前预嘱”,谁来执行预嘱中的“要求”,又由谁来保障。

黄灵签署“生前预嘱”后,将这个消息发到了病友群,“当时有好多人来劝我,说你不能有这种想法,就好像我签署了之后就是要放弃治疗,不想活了。”

李瑛曾向记者解释,签署“生前预嘱”不等于“放弃治疗”,“我们要求至少要有两类的职业医生去判断,只有在患者经历了所有现在可及的医疗手段以后,都已经明确患者的疾病是不可逆转的,必定会朝着死亡的方向发展的,才可以启动“生前预嘱”。如果是急性医疗,比如说一个人突然大面积的心梗,或者是遭遇重大的自然灾害导致一个人生命垂危,这不属于生命末期,不会启动‘生前预嘱。”“生前预嘱”可以根据病人意愿,随时改变,以尊重患者的选择为前提。

对于“生前预嘱”就是“安乐死”的质疑,李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生前預嘱”带来的是“尊严死”,它不同于安乐死。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尊重本人意愿,“尊严死”不把挽救生命作为首选,而是将无痛、无惧、无憾地离世作为目标,让“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

“生前预嘱”可助力安宁疗护

与“生前预嘱”相伴随的,是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帮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

李瑛在临床中发现,在没有“生前预嘱”这个概念之前,很多患者在经历反复治疗的痛苦后,也表达过不要去抢救,不要进ICU,“但是如果不进ICU的话,患者只能选择回家。”

前不久,李瑛在网上看到一位广州患者家属发布消息说,家中一位肿瘤晚期的老人不愿进ICU,但是也不想“在家等死”,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人能去哪。李瑛看到后,想办法帮他联系到了广州的一家社区安宁疗护病房。

“‘生前预嘱是个人医疗选择的方式,安宁疗护是一种医疗行为。”李瑛介绍,通过签署“生前预嘱”,人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医疗方式,其中包括ICU,也包括安宁疗护。

“随着‘生前预嘱的推广,对安宁疗护的需求已经产生了,我们协会致力于‘生前预嘱的推广,但是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能够呼吁、发展安宁疗护。”在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王瑛看来,“生前预嘱”不应该是孤零零的一棵树,它要与安宁疗护、生命教育一起,构成一个森林,这棵树才能存活。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2022年7月10 日

猜你喜欢
疗护安乐死晶晶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
Digging for the past
炎热的夏天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银亿股份:于无声处听惊雷
法律形式和道德判断: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