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5-19 06:36佟建波
职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乡村振兴

佟建波

摘 要:本文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针对广西农业农村人才需求情况,以广西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为例,深入调研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四组合”发展模式的设想,即提出农村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职业教育集团、涉农生产实践基地(企业)相组合,实现“政行校企”相融合,增强涉农类专业吸引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广西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强化“三农”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职业教育   “四组合”发展模式    技术技能人才

课  题: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B313)、廣西教育厅2021年度重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GXZZJG2021A026)的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有45.8%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农村,对广西农业农村的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广西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广西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保障。因此,明确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在对接服务广西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的功能定位,调查分析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四组合”发展模式,即根据广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实现“农村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职业教育集团+涉农生产实践基地(企业)”四位一体驱动。具体来说,就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农类院校为基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依托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行校企资源共享,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涉农生产实践基地(企业)提升工程,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广西乡村振兴工作对接,助力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为例

(一)出台政策,助推农村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惠农政策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坚持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广西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 《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等适合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助推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品牌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发展,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农业农村工作。

(二)广西农村职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互融互促

本文基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10所厅属职业院校中的相关科室负责人、教师、学生、培训人员及用工单位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科技化、智慧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大,广西高素质技术技能农业人才的需求趋向于素质要求多元化。

在生源方面,10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在4000人以上,生源数量充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院校注重“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双师型”教师占比基本在50%左右。

在专业建设方面,从产业导向和需求导向出发,推进自治区、市级、校级品牌专业建设,构建起涵盖多元的“姓农爱农知农”实践教育体系,39个专业学科与农业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相契合,占比为66.1%。

在社会培训方面,在全国首创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的基础上,先后成立8所职业农民学院,依托职业农民学院平台,开展农业专项技能、农民创业、水库与扶贫易地安置人员培训等多样化农民培训,每年每所院校平均培训3000人左右。近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全方位“一懂两爱”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基石和纽带。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够成熟,农类专业认可度普遍不高。近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一致反映,农类专业家长和学生认可度低,存在纯农类专业招生困难的现象。

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农类专任教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厅属职业院校农类专任教师虽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但是其技术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要强化锻炼,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非农类专业与农类专业融合点有待进一步挖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为了全面发展,坚持“以农为本、多元建设、共同发展”的“大农业”专业格局建设思路,开设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装备制造类、新闻传播类、电子与信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类等方面的专业,但是如何找到非农类专业与农类专业的融合点,让非农类专业更好地为农类专业服务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农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不够大。农类人才培养未形成系统化模式,学生及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对农业技术也不感兴趣。有些家长受自身观念影响,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农民身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读农类专业。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不足,名师引领作用不强。

三是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明显,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结构的衔接度不高,专业特色挖掘不够,不同专业发展契合度不强。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构建 “四组合”发展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将学生操作能力与岗位需求能力相衔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与探索,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四组合”发展模式——农村职业学校+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职业教育集团+涉农生产实践基地(企业)。

一是依托现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以培养能够熟悉并且满足新时代农业生产要求的、引领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行“打造理论基础—认知、跟岗实习—理论提升—顶岗实习”四段式培养,建立厅属职业院校全日制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科技园区开展科研,直接對农民进行指导和科普,通过帮助农民开展生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科技服务活动等,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二是依托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开展水库移民劳动力培训、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创业劳动力培训等,助力广西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育。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科技特派员等围绕广西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开展技术扶持和产业指导行动,探索“产业指导员+学生志愿者+特色产业种养殖基地”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整合科技资源和学校、企业资源,师生深入基层实地参与科技服务,搭建和完善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力,推进乡村振兴。

三是依托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探索立足行业、依托企业、适应广西市场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构建广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集团成员单位互惠互赢,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支撑广西乡村振兴发展。

四是紧跟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涉农生产实践基地(企业),采用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的模式,联合地方农业农村局等举办“乡村振兴青年精英班”,采用“学校+企业”“管理+技术”“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特色教学模式,满足广西乡村振兴人才多元需求。

(二)打造一支有技术、有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推行“师徒结对、教师培训、专业实践、团队建设、成立名师工作室”的方式,打造一支师德师风好、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师徒结对传帮带,以老带新共成长。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职教名师、技能大师、优秀教师、业务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职教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是多方位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利用国培、区培、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进修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通过专业化培训,培养和打造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一懂两爱”教师队伍。

三是深入一线提技术,专业实践强技能。充分结合广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和工作要点,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农类专业建设情况和实训特点,严格按照职业院校关于教师深入一线的锻炼要求,依托校企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助力广西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四是聚焦团队建设,助力教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教学团队”,紧紧围绕广西乡村振兴工作部署,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工作实际,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农类专业教师技术和素质水平,通过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以教师个人发展促进团队提升。

五是名师引领促提升,辐射带动共成长。结合广西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属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工作室”,引导工作室成员不断增强内驱力,实现“成就教师”的目标,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工作室成员之间积极沟通,不断进取。

(三)实施“岗位导向+理实一体”专业发展思路

以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工作为契机,紧抓优质专业建设,围绕乡村振兴需求,构建“大农业”发展格局,加强纯农专业学科建设,聚焦乡村振兴需求,优化学科方向和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以农为本、兴教为农”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推进院校“双优”建设,服务广西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遴选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课程试行混合式教学,开发活页式校本教材,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打造出一批具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直属职业院校特色的教法、教材,努力培育出一批“一懂两爱”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

二是聚焦专业建设。结合广西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申报新型专业服务农类专业,争取参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小结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四组合”发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涉农类专业的吸引力,职业院校涉农类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保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人才能力需求相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广西乡村振兴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珍珍.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2]高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9(4).

[3]张志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4]吴梦涵.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0所农村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为例[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0.

[5]美琦,贾红杰.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留农”与“离农”发展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4).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