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同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022-05-06 21:19杨梅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国乐曲情怀

杨梅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情感目标明确要求:“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人音版音乐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中的一节乐队与合唱作品《大爱无疆》为例,探讨基于认同教育理念下如何在音樂课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剖析教材,明确目标。《大爱无疆》选自我国著名作曲家关峡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而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大地安魂曲》的第三乐章,音乐传递了守望相助和互助互爱的人间大爱。本课以“爱”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分别从初步感知情绪感染、了解背景情感共振、分段聆听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板块体验爱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模仿中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认同,对同胞的悯恤之情。在多次聆听体验中感受当国家、人民遇到危难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

初步感知,情绪感染。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形象和生动形象的言语材料结合起来,更易帮助存储信息。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视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内心。这段视频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体验到这场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巨大苦难和伤痛,万千家庭痛失亲人,灾难波及之处满目疮痍;感受到当国家遇到危难时,全国人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不惧危险,抢救伤员,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给灾区人民带来希望;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与国血脉相连。

了解背景,情感共振。这首作品的体裁属于交响合唱,情绪舒缓宁静,要求在聆听的过程中做到静听、静思。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信息,在聆听之前,教师对作品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形成铺垫。《大爱无疆》整首作品以“大地”命名,采用安魂曲的形式进行创作,是对在汶川大地震中逝者最深切的告慰,表达对人类大爱的寻求与礼赞。由于聆听之前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所以在后面的聆听和观看演奏视频时,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境中,在这种低沉、悲伤、怜爱的情绪中产生情感共振,表达出对灾区人民的痛惜抚慰之情。

分段聆听,情感体验。这首乐曲包括交响乐队演奏和合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乐曲开始由木管组长笛奏出纯朴亲切、带有童谣风味的主题旋律。长笛独有的圆润、柔和细腻的音色,犹如在抚慰着人们遭受灾难的伤痛。紧接着由木管组双簧管和弦乐组小提琴演奏,在圆号的伴随下奏出跌宕起伏和高旋低回的旋律。乐曲后半部分还加入长笛演奏,使得情绪更加激动,仿佛一股股涌动着深情博爱的暖流从四面八方喷涌而来,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这首乐曲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乐曲配器中使用了古老的羌族骨笛,并大量运用了羌族音乐的元素,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第二部分采用了一段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歌词,在卡农等创作手法的映衬下,让听者感受到爱的天使带着希望与力量,召唤着人们重建家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段聆听分析作品,学生能够从音乐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课程最后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升华,教师抓住当前热点话题,播放孟晚舟回国在深圳宝安机场时振奋人心的演讲,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映衬下把情感推向高潮。那一句“祖国,我回来了!”湿润了多少国人的双眼,凸显出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一位民族企业家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和无数国人对同胞的关爱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在音乐课中渗透家国情怀,需要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性、情感性、方向性等功能进行熏陶和感染,洗涤学生的灵魂,逐渐把家国情怀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培养有责任、勇担当,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好少年。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家国乐曲情怀
始乱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