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实现路径

2022-04-08 02:39孟翠艳马俊年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

孟翠艳,马俊年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13;2.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与新时代要求相契合,服务于新时代发展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的所在。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传统各学段思政课无论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还是从教材体系、内容体系来说没有实现统一规划,致使思政课没有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已成为制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思政课将难以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前制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入手,为思政课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即实现一体化。随即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指导性意见,即《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等方面来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1]。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亦或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不是作用于课程内容来得以实现的。因此,实现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对于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言无疑是关键所在。

1 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从课程目标出发检视课程内容建设,查找、解决课程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实现目标引领与内容建设相统一。《意见》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总体规划,从人才培养层面出发进行科学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坚定自觉自信、永葆爱国热情,自觉为新时代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力量[1]。这一规定使课程内容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意见》着眼于不同学段的特殊性,把课程目标有效分解为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这是由于思政课是采取分学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组织,如果各学段没有相应课程目标来对课程内容建设进行规范,那么势必会造成各学段课程内容建设莫衷一是的情况,因此形成不同学段课程目标势在必行。《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聚焦道德养成,运用启蒙的方式方法来实现情感的学段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聚焦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以实现打好思想根基的学段课程目标;在高中阶段聚焦政治这一核心素养建设,以实现提升政治认同的学段课程目标;大学阶段聚焦行动力,即在行动中要凸显当代大学生的使命、责任与担当[1]。由此形成了从情感到思想到素质再到担当这样的一条目标主线,并以此为逻辑顺序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体现了学段课程目标明显的层次性特点。当前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思政课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引领出现脱节现象。

以课程目标引领进行课程内容建设,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二者的契合与统一,这是进行课程内容建设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凸显出二者相脱节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小学思政课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忽视课程目标引领,表现为往往就课程内容本身出发,把课程内容作为备课的依据,这样导致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出现相脱节的情况。忽视目标导向的课程内容建设,往往会出现情感目标知识化的倾向,即以知识目标的实现代替情感目标的实现。二是虽然对课程目标有正确的认识,但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如何实现课程目标引领模糊不清,进而导致二者出现脱节的情况。因此,如何将课程目标真正有效地落实到课程内容上,进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引领课程内容建设,这对于小学思政课而言,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小学思政课出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脱节的问题,使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的实现打了折扣,进而影响初中乃至后续学段课程目标的实现。

2)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内容衔接不畅。

一是存在重复。特别是在不同学段相同或相似主题课程内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法制教育内容在小学和初中教材中占据较多的篇幅,但有些课未能实现科学合理布局,如:六年级与八年级在此类课程内容上就是如此。课程内容重复使各学段课程内容界限模糊不清、衔接不畅,会导致学生产生炒剩饭的心理。与此同时,高中与大学也存在这类情况。二是存在断层问题。从显性层面来看,课程内容在供给上显得比较突兀。如高中《经济与社会》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专业词汇,如经济体系、去杠杆。这些经济学领域的专业词汇,高中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相关经济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导致课程内容供给上出现断层问题。从隐性层面来看,学生主体性需要体现不明显。学生主体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现实中共性需求上的断层与个性需求上的忽视共同导致主体性需求满足的断层问题。在共性需求满足方面,小学、初中思政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见所闻的具象事物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大学思政课用理论阐释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与学生成长需求契合度较高。而高中思政课在满足学生成长的主体性需要层面体现不明显。这种主体性需要在高考指挥棒面前已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淡忘,导致高中阶段思政课更多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而不是真正满足学生主体性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突破应试教育的窠臼,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和功能[2]。较之共性需求断层而言,学生的个性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明显降低甚至出现被忽视的情况,这种情况与共性需求的断层叠加在一起使思政课课程内容断层问题尤为严重。

2 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来检视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来进行课程内容建设,以此推动课程目标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要围绕课程固有属性来进行、围绕实现一体化来安排、围绕凸显学生主体性需要来设计,遵循以下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

1)遵循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要求。

遵循时代性最为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不断强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当今时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得到了显著提升。伴随着中国崛起和强大,中国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也纷至沓来,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屡屡就意识形态问题对中国发起猛烈的进攻,不断诋毁、中伤、妖魔化中国。为有效应对这种局面,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进而取得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为此,必须强化时代内涵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

遵循科学性最为基本的要求是把握规律性,也就是说,把遵循客观规律作为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依据。一体化建设充分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体化建设才会取得成效,否则一体化建设如同一腔热血被泼了冷水。把握规律性,一是要遵循知、情、信、意、行这五个要素在辩证、均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3]。实际上,各要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其最终结果是趋向平衡。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要经过中间环节的层层传递才能得以实现。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五要素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甚至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但这一过程并不可逆。二是要遵循认知规律。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认知发展并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呈现出螺旋上升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人的认知发展的螺旋上升与阶段性特点表明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应注重连续性并体现学段差异,避免出现重复、断层问题。

2)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基本要求。

遵循整体性基本要求是指要打破以往各学段内容建设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局面,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使各学段内容建设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有序衔接的整体,进而使各学段形成合力,取得实效。人才培养是连续的,与此相适应各学段思政课也应该成为一个衔接有序的有机整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

遵循层次性基本要求是指课程内容在学段分布上要体现认知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这一特征是课程内容有效性的基础。这要求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要具有针对性,即和学生的接受度、理解度、思想道德发展相适应。《意见》指出课程内容建设要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吻合,强调在大中小学依次进行理论性学习、常识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启蒙性学习[1],形成各具侧重点的学段内容,体现了遵循层次性的基本要求。

3)遵循政治性与可读性的基本要求。

遵循政治性的基本要求揭示了课程内容建设的根本目的,换句话说,揭示了人才培养到底服务于谁的问题。任何国家和执政党在人才培养上都是服务于国家发展与执政党意志的,放眼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育的政治属性尚且如此鲜明,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无时无刻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其鲜明的政治属性更是不言而喻。政治性是思政课与生俱来的,因而思政课是始于政治性的,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忠于政治性、凸显政治性,将政治性贯穿课程内容建设的始终。

遵循可读性基本要求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课程内容的可读性应和学生认知发展保持一致。学生的认知发展表现出学段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可读性要与其相适应。如小学阶段对可读性的要求就体现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第二个层面是课程内容语言叙述方式应当通俗易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语言叙述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3 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实现路径

1)强化时代内涵引领,构建科学内容体系。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新时代社会实践不断向前推进,需要有新思想对其进行科学指导。首先,彰显时代内涵要在课程内容中及时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的产物,必将随着新时代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融入的主动性,充分彰显课程时代内涵。其次,构建以主线和重点内容为抓手、凸显主题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要强化主线意识,始终围绕主线进行,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主线贯穿于课程内容建设之中。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要围绕:在政治素养上要表现为高度政治认同、在爱国情感上要体现深厚的家国情怀、在道德品质层面上要体现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法治层面上要求增强法治意识、在文化素养上要求积极涵养、不断提高等重点内容进行[1]。以主线和重点内容为抓手,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形成科学布局的课程内容体系。再次,构建内容连续完整与分层实施相统一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目标引领下,对于相同或相似主题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学段的情况,教师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明确自身教学的起点,遵循课程内容连续完整与分层实施相统一的要求,做好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

2)强化课程目标引领,形成教学目标体系。

以往因缺少学段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致使育人效果打了折扣。由此可见,强化课程目标引领是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各学段思政课目标协同一致,进而有效解决以往各学段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各自为战的问题。当前,《意见》注重强化课程目标引领,形成了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侧重点的学段课程目标,为不同学段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引。

思政课各学段课程内容有了相应的目标指引后,如何强化课程目标引领,落实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进而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要回答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对课堂教学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要实现的任务或目标的一个非常抽象的概括,归根到底要通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但课堂教学目标又是非常具体的,因此要强化课程目标引领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就需要把抽象的课程目标转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即落实到对课堂教学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的层面上。具体说来,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要以整个思政课课程目标作为指引,将其分解为不同学段课程目标,进而形成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体系;强化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体系导向作用,将其转化为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体系;以不同学段教学目标体系为导向,进行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这样就构建了从总体课程目标到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体系再到教学目标体系,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强化总体课程目标引领,能够增强不同学段课程目标协同性。把课程目标体系进行科学转化,使之形成教学目标体系,有助于增进教师对课程目标以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增强教学内容建设的针对性,进而严守学段界限,使不同学段课程内容能够有序衔接。

3)强化“六要”引领,形成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关键力量。

《意见》对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相关规定是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遵循。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已趋于完善,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实践层面推动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实。顶层设计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会形同虚设,因此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强化落实无疑是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作为强化落实的主要承担者,应以“六要”引领自身建设,将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

强化落实,首先要精准把握、科学定位。其目的是为了分清学段课程内容的界限,进而严守界限,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真正做到不越界、不缺位。思政课教师要吃透学段课程内容的精华要义,做到精准把握、有的放矢,要清晰认识各学段课程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要进行常态化沟通交流。各学段要加强沟通研讨,捋顺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探讨具体解决路径。再次,强化落实还需夯实理论功底。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思政教师的底气所在;理论功底不扎实,就不能对理论进行深层次的阐释,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也就成了空谈。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在读原著品原著中得以夯实,正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原著品原著的目的是为了悟原理求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使自身的理论功底在量变的不断积累中实现质的提升。最后,要强化思维创新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冲击。强化思维创新要坚持守正立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思维,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这要求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有针对性地筛选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进而深化和创新对事物的认识,形成创新性思维。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