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打开不一样的传奇

2022-03-15 05:04晓风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常书鸿樊锦诗洞窟

晓风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在古代,敦煌曾是一座繁盛的城市,闻名中外的莫高窟就坐落在这里。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时光倒回至数十年前,是一群执着、勇敢、热爱敦煌的艺术守护者打开了这扇通往壮美文化的大门。尽管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正如学者余秋雨所言:看敦煌,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素材看点一

走近敦煌:千年文脉璀璨生辉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在一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莫高窟本是敦煌市郊鸣沙山的一处断崖,1600年前,传说僧人乐僔在断崖上的一次眺望,心有所悟,凿下第一个石窟。此后的一千年间,经无数无名匠人之手,敦煌莫高窟,留给世人735个洞窟、492窟彩绘和塑像,成为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重要文化遗产。

工匠中诸多不知名的艺术家,集成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吸纳了无限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北宋时期,莫高窟日渐衰落,到了元代之后,敦煌停止了建造石窟,莫高窟逐渐被荒废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留居此地的道士王圆箓雇人来清理洞窟,当沙子清理差不多的时候,洞窟的墙面上露出一道裂缝,敲打洞壁时,发出的是空洞的声音。王圆箓拆除了这个破烂的洞壁,露出一个小门,凿开小门便发现里面还有一个洞,洞内塞满了白布包,白布包打开后是一些经书以及精美佛家绣像,还有数不清的古物。这就是敦煌赫赫有名的藏经洞,此洞藏有5万多卷珍贵的经书。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文化史,成就了后来的敦煌学。

王圆箓并不知道自己发现的藏经洞有多重要,闻讯而来的劫掠令大量文物就此流失而去——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以五块马蹄金换取了24箱古籍、5籍佛画及绣品;不久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与王圆箓讨价还价后,以500两银子换取了6600卷精美的经书,古藏文2700卷,非藏文3900卷,打包装车运回法国;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在这样的背景下,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莫高窟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开启了守护敦煌的这场“史诗级”接力赛。敦煌也经历了繁荣、落寞、掩埋、掠夺……从满目疮痍走向复兴,等待它新一轮的守护人。

【素材运用】

敦煌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了解敦煌的过程,几乎就是在沿着中国文化史的脉络行走: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敦煌的每一个棱面几乎都与中华文化的步履呼应着,在敦煌这个具有深刻文化印迹的“人文景观”上,人、历史、自然都已融为一体,让我们在沉郁凝重的气氛中,去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创造的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

【适用文题】身边的文化;礼赞;那一曲传奇;回首……

素材看点二

守护敦煌:一场进行中的“接力赛”

从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常书鸿,到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再到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先生等人,敦煌的保护已长达80多年,历经3代人。老一代莫高窟守护者们大多是名校毕业生,他们舍弃了大城市的安逸生活,自愿来到戈壁沙漠中,一待就是一辈子。

常书鸿:“敦煌保护神”

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的一片沙丘上,整齊地排列着一些墓碑,这些墓碑全都是曾经默默守护着莫高窟的人,其中也包括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的常书鸿。

常书鸿是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代守护者。1935年的一天,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散步的时候,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看到了一部《敦煌石窟图录》,是由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1908年从莫高窟拍摄的。看到眼前自己国家的古代艺术珍宝,常书鸿下定决心,一定要前往敦煌一探究竟。1943年1月,回到祖国的常书鸿便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敦煌之行。

常书鸿刚来到敦煌时,除了欣赏莫高窟里面的艺术瑰宝,更是亲眼目睹了壁画破坏的程度之深。洞窟被当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残垣断壁中,随处皆是。当地人求神拜佛,挖土烧香,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早已经将这个古老的历史文明践踏得面目全非。

敦煌的冬天特别冷,黄沙蔽日,黄土扑面,每天三餐就是简单的面条撒点盐、辣子和醋,没有火炉子,在寒冷的冬夜,双手都僵冻如铁。当时常书鸿一家住在崖壁下面的破庙里,桌、椅、床都是土堆成的,没有电,晚上点的是油灯,在滴水成冰的屋里甚至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住所的周围被戈壁包围,最近的村舍也在几十里外。他放弃了个人的艺术创作,带领研究人员清沙筑墙、整理资料、修复石窟塑像、临摹历代壁画,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架设在洞窟外壁的木质栈道,是通往每一个洞窟之间的唯一通道,由于常年风吹雨打,很多栈道都已经损坏了。想要进入洞窟里面开展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将外壁的通道修复好。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国民政府的经费有限,没有多余的钱去找人来修。于是,常书鸿决定自己修复,他用树木做了一个简单的爬梯,并将每个洞窟都连接了起来。

莫高窟里面壁画的颜色五彩缤纷,想要“原汁原味”临摹这些壁画,就必须要有各种绘画使用的颜料。没有画纸,没有颜料,常书鸿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就地取材,把当地居民糊窗户使用的纸作为画纸。他们还按照当地民间艺人的提示,从黄泥和红泥中提取天然的绘画颜料。

在一片漆黑的洞窟里,大家把绳子绑在腰上,悬在半空中,借着煤油灯微弱的亮光,一笔一笔地描摹壁画。

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条件,常书鸿和他的团队还是坚持了下来。哪怕因战争被断绝了一切经济支持,没有了工资,妻子离去,其他工作人员也都相继离开敦煌,荒凉的大漠里,常书鸿和他的孩子,也一直继续守护着这座艺术瑰宝。

1994年7月,遵照常书鸿生前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从北京带到了遥远的敦煌进行安葬,好让他与守护了一辈子的莫高窟永远相伴。

人物速写

如果没有常书鸿的存在,或许就没有人知道,当年经历过战乱的敦煌莫高窟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他曾经说过:“如果真有机会重来这个世界的话,我将还是敦煌常书鸿,我要继续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1963年夏天,一个瘦弱的年轻女孩在北京火车站背着大大的背包,头戴草帽,满怀理想,登上开往西部的列车。她就是樊锦诗,那年她25岁。樊锦诗出生在北京,成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年轻的樊锦诗根本没想到自己毕业后会到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工作,更不会想到一去就是50多年。

那时候,莫高窟几乎是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

当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息后,担心她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的恶劣环境,就给学校写了封信,恳请北大不要派她去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

可这封信被樊锦诗悄悄扣下了。

敦煌的美震撼人心,敦煌的苦同样令人心惊。“初见敦煌,惊艳无比。可只有真正留在这里才知道,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樊锦诗感慨,“和北京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

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衣食住行苦,工作更苦。每天进洞去做研究,都要跟先生们爬“蜈蚣梯”。在大城市长大的樊锦诗,哪里见过“蜈蚣梯”啊!一根斜立在崖壁上插着树枝的木杆就是“蜈蚣梯”。每次爬它,樊锦诗都心惊肉跳,在梯子上左摇右晃。最令她难以置信的是,前辈们已经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工作生活了20余年。

为了给敦煌编写考古报告,樊锦诗走遍了735个大小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2011年,她历时40年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正式出版,被誉为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

2016年5月,经过不懈努力,“数字敦煌”上线,在这项巨大工程最终落地时,樊锦诗已经78岁。

人物速写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栏目写给樊锦诗的颁奖词。

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樊锦诗用尽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她被亲切地称为“敦煌女儿”。在她瘦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倔强的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樊锦诗用一生的痴守,诠释了她这一代人为国家担负的使命。

【素材运用】

当我们在莫高窟壁画塑像边流连,在各地的敦煌展览上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摹品时,禁不住赞叹它们的恢弘、精湛、直击人心的魅力,却不知道那一位位修复者、临摹者曾在暗无天日的洞窟里艰辛地借着小镜子里折射的微光来描摹那些残破不堪的壁画。这看似光鲜的大作背后,是每位热爱敦煌、热爱古文化的守护者在洞窑里和寂寞作战的一生、和清贫相守的一生。

是他们,让敦煌继续盛大地绽放,让国之瑰宝——敦煌的华彩再度熠熠生辉。

【适用文题】守护;心中的灯塔;赤子之心;清澈的爱……

素材看点三

数字敦煌:当敦煌遇到“高科技”

壁画和人一样,不可能永葆青春。對比100年前拍摄的照片,莫高窟现在的壁画很模糊,颜色也在逐渐褪去。这么珍贵而脆弱的艺术如何才能“活”得更久?樊锦诗陷入沉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65岁的樊锦诗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2016年4月,“数字敦煌”成功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即能一览无余。比如,点击进入第254窟,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近则可以清晰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东西两披上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的手持莲花、忍冬天人图案都清晰可见,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2020年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展现精美的敦煌壁画,还在丰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与现场参观相比,云游敦煌不仅可以清晰、细致、不受时空限制地观赏石窟艺术,也避免了实地参观为石窟壁画保存带来的不可逆损伤。

【素材运用】

今日中国,在令人耳目一新的“打开方式”中,一幅充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从洞窟壁画和文物的复制品展览,到视频为主的多媒体节目,再到全景漫游节目为主的虚拟互动体验……近年来,科技发展让古老的敦煌不断拥抱新技术,在活化利用上多元探索,让敦煌艺术走近更多人。

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敦煌这颗沙漠中的明珠,正逐步走向“永远保存、永续利用”。飘逸的飞天、端庄肃穆的佛像……这些珍贵的人类艺术珍宝,让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尽情领略它们的魅力,在数字化世界中,敦煌石窟焕发出新的光彩。

【适用文题】文化自信;出发;新起点;传统与科技……

猜你喜欢
常书鸿樊锦诗洞窟
敦煌,一生的“情人”,一生的守护
——常书鸿与敦煌的不了情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 续写敦煌精神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守护敦煌大漠的痴魂 常书鸿故居寻迹二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