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主久利证治体会

2022-03-15 05:50祝子贝马树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脓血厥阴干姜

祝子贝,王 琳,马树梅,任 毅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043)

乌梅丸方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为厥阴主方。本为主治蛔厥,蛔虫上扰,心烦不安,饭后吐蛔者。因其条文后有言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此方用于炎性肠病、结直肠癌等腹泻久利取得较好疗效。

1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此条文为厥阴病总纲,《注解伤寒论》[1]注释此条“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木生于火……厥阴客热……心中疼热……胃虚客热,饥不欲食……此热在厥阴经也……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患者表现出上焦热象,心烦燥热不安,同时胃中嘈杂,时有饥饿感,但不想饮食。给予清热泻下的药物后会出现久利不止的症状,说明患者中焦阳气已虚,不堪攻伐。清代吴谦《医宗金鉴》[2]提出“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心中疼热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均强调了厥阴之证寒热错杂,脾胃阳虚而下利。

《伤寒论》338条指出:“蛔厥者……而复时烦,此为脏寒……得食而呕……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历代医家注解此条时多以蛔厥入手,以乌梅丸安蛔伏蛔,对“又主久利”论述较少。《伤寒发微》[3]中说:“亦主久利者,以其能去寒湿故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4]阐述此条时指出:“乌梅丸又主久利……久利不止,寒热错杂,脏腑冷暖,下焦不约,适合用乌梅丸。”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乌梅丸方证主要治在肝脾胃,针对厥阴经寒热错杂,相火少火勃发,而脾胃阳虚的证候。所以可以此方主治肝胃不和的久利之症。

2 乌梅丸方解

《伤寒论》338条后附乌梅丸全方及服法,本文针对此方用于寒热错杂的下利之症,进行论述。原方中仲景乌梅重用三百枚,以乌梅味酸涩,能收能敛,涩肠止泻。同时《神农本草经读》[5]陈修园注释乌梅主“偏枯不仁,死肌”,说“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可见乌梅酸涩收敛之余还可以起到养血以柔肝缓肝的效果,从而调达肝经疏泄,减少下利次数。其次用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针对勃发的相火少火,黄连黄柏苦寒兼燥,对于下利的症状,还可以加用黄芩,清三焦实火虚火。接下来原方用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五味辛温之品,取其温阳去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能助大便成型,减轻溏泄。余下人参六两、当归四两两味药,人参甘润,补气生津,固护脾胃;当归甘辛润,补血活血,配合乌梅补血养肝。同时人参补气摄血,当归活血,对于久利见下血的症状可以兼顾。

3 乌梅丸加减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黏膜无菌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不明,且极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6]。临床多常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进行治疗,严重多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传统医学将本病归属“肠风”、“久利”等范畴,多以脾肾阳虚论治。临床中可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黏液脓血便者,可加用地榆炭、白芨粉,配合人参、当归活血止血;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配合乌梅酸甘化阴,柔肝止痛;排便不尽、里急后重者,可加黄芩、败酱草,联合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敛疮;遇冷复发、四肢不温者,可改桂枝为肉桂,加重附子、干姜以温阳助火。

治疗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一些城市恶性肿瘤疾病中的发病率已上升到前三位[7]。结直肠癌中医学一般归属于“肠覃”、“锁肛痔”“久利”等范畴,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法。临床中以乌梅丸加减多能取到较好效果。便次频、溏泄者,可去川椒、细辛,加重人参、附子、干姜;便脓血者,加三七、白芨等;纳呆消瘦者,可加焦三仙、山药、熟地。

《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乌梅丸加减经验。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多次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各种疾病,除蛔厥、疟疾之外,针对乌梅丸经在厥阴阳明,位在肝脾胃,灵活化裁,治以泄肝安胃,将此方用于呕吐、泄泻、肝风、暑陷、疡漏等多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叶天士将乌梅丸十味药分为酸辛甘苦四组,酸味乌梅为主,取其泄肝补津,可配合当归、白芍、地黄等;辛味干姜、细辛、桂枝、附子、川椒,以其温脾胃,散寒化浊,可配合半夏、陈皮、吴茱萸等;苦味黄连、黄柏,取其苦寒燥湿,解毒疗创,又可配用川楝子、黄芩等;甘味人参,取其补气生津培土固中,可配合白术、茯苓。

4 医案举隅

赵某,男,28岁,2021年1月29日以“反复腹泻便脓血5年”就诊。5年前出现腹泻便脓血,日6~8次,大便不成型,黏液如涕,反复发作,手足不温。于某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行病理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予口服美沙拉嗪,并美沙拉嗪栓纳肛,症状缓解。近年来反复发作,天寒尤甚。刻下症见腹泻便脓血,日8~10次,大便不成型,伴黏液如涕,时有腹痛,食后脘痞,手足冰凉,纳呆寐差,舌暗红苔薄白,脉虚数。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久利。辨证为脾胃阳虚。予理中丸加减。药用干姜12g,党参15g,炒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0g,黑附子15g,肉桂12g,酸枣仁30g,炒麦芽12g,地榆炭10g。7剂,日1剂,每日2次。复诊:诸症稍减,改善不明显,情绪波动较大,时有焦躁不安。舌红裂纹苔薄黄,脉虚数。证属寒热错杂。予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15g,干姜10g,黑附子15g,肉桂12g,人参10g,黄连6g,黄芩10g,川椒6g,当归20g,水蛭6g,白芍20g,炒白术30g,茯苓20g,炙甘草10g,酸枣仁30g,炒麦芽12g,地榆炭10g。再诊:诸症改善明显,便次减少、1日4~5次,大便稍成形,便血量少,黏液渐少。药已见效,继续服用。服上方加减2个月余,已无明显不适,已停用美沙拉嗪栓,告知将处方做丸药服用。

按:患者初诊时,腹泻便脓血,脘痞,四末不温,脉虚数。证属脾胃阳虚,予理中丸加减。理中丸方见《伤寒论》159、386、396等条文,病在太阴,可见下利、心下痞等主症,以干姜、党参温脾益气,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加附子、肉桂,增加温阳散寒之效。患者药后改善不甚明显,可能的原因是本方未顾及厥阴,对于肝的疏泄功能没有进行调节。全方偏于温燥,所以二诊时舌象有阴伤之象。同时久利易伤阴耗液,从而出现寒热错杂的表现。由此,二诊时改用兼顾肝脾胃的乌梅丸,以乌梅、白芍、当归补血柔肝,改党参为人参益气生津,稍用黄连、黄芩燥湿厚肠,便血较多,配合水蛭、当归、白芍活血止血、去腐生新。三诊时,症状改善明显。该病易复发,需长期服药,故改汤为丸巩固疗效。

猜你喜欢
脓血厥阴干姜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厥阴病篇再论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