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堂观察与策略调整

2022-02-01 04:38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安河分校胡文涛詹世英
亚太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调整班级融合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安河分校 胡文涛 詹世英 胡 平

一、背景

对融合教育的研究已是国际性的热潮,我国的融合教育在融合人数、服务对象、特殊儿童整体发展、教师观念、同伴接纳态度、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进步。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深化,众多融合教育的研究问题亟待解决。而融合课堂作为学生在学校内的主要活动领域,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特殊儿童的公平受教育权是否得到落实。因此,融合课堂教学调整是融合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三类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教学指导方案。然而,对于在普通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儿童(包含残疾儿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而言,却存在课程与教学的困境。他们大多属于轻度、中度障碍,不需要完全使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和教材,但是又不能完全跟上普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提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可以适用普通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对其学习要求可以有适度弹性。”但如何“适度”则需要普通教育中的学科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尽可能保证特殊儿童能达到普通教育课程目标。为了解融合课堂的策略调整现状,进行了课堂观察研究,进而探讨融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二、课堂观察

(一)观察对象

随机选择某区组织的融合教育优质课参赛课例(录播课)进行观察,共计20节融合课堂,包含10节语文课,6节数学课,4节英语课,均是大班教学组织形式。

(二)观察工具

将整个班级划分为九宫格,观察教师活动轨迹和学生个人展示的分布路径占据了九宫格的份数,获得教师关注度范围和盲区范围。在特殊儿童位置上用文字简单标注活动方式,如教师个体辅导、口头提示、抽问、提供资料等,可以分析出个案获得关注比例、支持策略。以两份记录单为例(见图1、图2)。

图1

图2

(三)观察结果

1.环境支持形式较突出

环境支持主要在学生座位安排和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同伴角色支持上体现。首先,在座位编排上,所有课例均采用行列式座位安排,两人一桌,面向讲台,每个班级约45人。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授课,主要为师与生的双向沟通,有利于教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但不利于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但在少部分课堂上,教师组织了同桌互动、小组活动、大组展示、开火车等多种非座位活动,使得课堂环境能随着教学需要灵活调整。其次,对特殊儿童的位置安排,均是安置在班级前排或中间位置,是符合儿童注意力需求和教师邻近管理的。教师可以随时关注特殊儿童,也可以避免其接受过多的视觉干扰,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管理作用。有10%的课堂呈现了小伙伴支持,其他时候特殊儿童跟随小组、班级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师对学生整体关注度较低

第一,通过对教师站位轨迹图进行分析,一半的教师站位围绕在讲台上的投影仪、幻灯片、黑板区域;约30%的教师一次也没有走到学生中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也降低了对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效果的监管;有约20%的教师能将活动范围保持在教室大部分区域,通过较大轨迹的移动,较有效地监管教室后排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二,通过统计学生个体回答问题的数量、同伴互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次数,绘制成活动轨迹网,分析网状面积在九宫格中的比例,体现教师对所有学生个体的关注度。教师在提问和抽问的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30%的课堂上教师只准备了师问生答的互动形式,部分教师能将抽问的范围扩大,尽可能将学生注意力拓宽。但是在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重复抽问某几个学生,其中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占比达到班级的25%,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关注需求。25%的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小组活动;30%的课堂上大班活动组织流畅,替代了个体回答问题的数量;5%的课堂教师与每个学生至少友好互动了一次。总体观察发现,教师出现盲区的区域较大,对全体学生的整体关注度不高。

第三,通过计算个案展示次数除以班级总体展示数量的百分比,得出个案在课堂上获得的关注比,平均的关注比例为12.9%,最低的为0,最高的为40%,较多集中在5%—10%之间。不同教师对特殊儿童关注度把握不一致,过多或过少均是不合理的。

3.融合教育支持策略使用单一

从自我管理、交流与团队协作、课堂管理、指导和评估、特别支持五个方面梳理融合教育支持策略。自我管理策略中,有10%课堂提前打印材料和提供独立的学习任务材料,通过减低学习难度让特殊儿童参与课堂。交流与团队协作策略中,5%课堂选择提前告知活动顺序。课堂管理策略中,所有课堂都涉及加强学生行为管理,提供活动机会、采用邻近控制法有奖励约定、在教学过渡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提供有趣的视觉支持和动作学习任务。有35%的课堂选择了指导和评估策略,包含采用多感官授课,口语清晰、直观的视觉活动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增加练习数量,提供了与一个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提供了大量示范和引导性练习,常常给学生反馈,确保特殊儿童掌握到当堂课知识,经常检查学生的进展状况,提供了大量互动机会。特别支持策略体现在有听力障碍学生的课堂上师生均佩戴听力设备。融合支持策略集中在课堂管理、指导评估和特别支持三个方面,且方法较单一。

三、融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尽管课例均是各个学校内部推选的优质融合课堂参赛作品,能从课堂中真切地感受到班级对特殊儿童良好的情感接纳,但调整策略大多选用了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或较大变动的外显支持,如座位安排、偶尔的提醒、课堂中督促。调整的目的是让特殊儿童遵守课堂纪律或让其参与进来,而没有建立在对特殊儿童的课程本位评估基础上去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学生没有获得适当的学习支持。这样的融合课堂处于浅层次阶段,再往深层次发展,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认为,融合课堂质量核心在于优质的大班教学。改善融合课堂教学现状,需要学科教师主动从环境与教学两个维度进行调整,积极为所有儿童搭建课堂学习的起点和参与支点,使得每一个个体在融合与无障碍的课堂支持体系中获得无痕而适宜的学习体验。

(一)环境支持策略

环境支持策略并不直接指向课堂教学内容,却深刻影响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接纳程度和掌握情况。

1.物理环境安排策略

外显的支持最明显体现在课堂座位安排形式上。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设计行列式排列、马蹄形排列、小组形排列、圆形排列、学习站、任务区等多样化的座位设计形式。灵活的安排可以包容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

2.人文环境管理策略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以让所有儿童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因此,以友善的沟通、清晰的班级规则、课前一分钟歌声等方式进行情绪疏导,有边界的协助以及使学生在有需求时可以及时获得帮助应该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二)课堂教学技术使用策略

课堂教学技术主要包含教学评估、教学目标调整、教材调整、教学策略。

1.教学评估策略

教学评估策略是学科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一项。学科教师基于知识本位进行备课,其假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一个知识点,能够学会本课的知识;上完这一课后,就应该掌握这一课的知识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与预设不符合的状况,教学评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教学前进行知识本位评估,可以知道班级学生对当堂知识点的了解情况,作为教学策略选择和调整的依据;教学后再次进行知识本位评估,可以了解班级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程度,为下一课时的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以一年级下册数学课“做个减法表”为例,学科教师计划本堂课教会学生分类整理20以内减法算式,因此设计了前测题单。前测题目包括两题,第一题测试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的能力情况,第二题测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进行前测分析发现,第一题得分率为43.2%,第二题得分率为40.3%,特殊儿童的得分率为0。说明班上绝大部分同学,无论是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还是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比较薄弱,从而找到了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后测环节,再次得出第一题得分率为64.3%,第二题得分率为53.4%,特殊儿童的得分率两题为30%。通过后测分析发现,虽然60%左右的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出20以内减法表中存在的规律,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在合作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分享,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实际操作和解答问题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师安排了第二课时的巩固练习,同时为特殊儿童设计部分已经完成,部分需要自己思考完成的材料作为练习工具。

2.教学目标的调整策略

目标的调整主要包含领域、层次、达成方式、未来方向四个方面。在融合课堂,针对全班学生,教师按照三维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针对特殊儿童则可以按照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认知、社会技能等个人能力发展的领域进行目标选择。结合学业要求,设计目标层次、达成方式以及未来方向。如在“做个减法表”一课中“补充减法表,进一步体悟减法算式间的规律”这一环节,全班学生的活动是根据刚才分类整理减法算式的方法,一起来补充完成20以内的减法表;特殊儿童的目标调整为“完整抄写”,以降低难度。

3.教学材料调整策略

教学材料调整原则是连贯和适用,要符合学生水平和能力。一般是采用当堂课所用的教学材料,只有在儿童有特别需求时,才通过对其进行简化、替代、充实等方式来匹配需求。如在美术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提前为智力障碍儿童准备已经勾线的底稿作为作品创造的基础。

4.教学策略的调整

在前测中如果发现有突出学习支持需求的学生,则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如“做个减法表”一课中,教师除采用常规的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外,另外进行了两个教学策略的调整。一是分层搭配座位。根据日常学习能力情况以及前测结果综合分析,将全班学生分成A(较好)、B(较差)两个层次,每次课根据活动需求,进行小组和同桌重新组合。二是降低教学难度策略。结合前测情况,对教学难度进行了调整:在分类整理减法算式环节(排一排),将原本分类整理45个减法算式调整为部分减法算式整理(20个),降低算式整理的难度。

融合课堂是落实融合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在融合课堂上要容纳所有学生,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中反对歧视排斥,教学过程能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这才是融合课堂的生命力所在。改善融合课堂需要通过多途径去提升教师个人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调整对融合课堂的教学评价方式,加强对教师关注融合课堂深层次的质量研究,组织教研平台。教师要主动自我学习,通过外在和内在的支持去迎接融合课堂带来的调整,最终提升自己课程与教学调整的能力。

研究所观察的样本量较少,也未选择到活动类课程,不足以代表所有的融合课堂。且本次观察对象是区域内参赛作品,也不完全代表真实的融合课堂。在下一步研究行动中,我们将深入一线课堂,丰富观察样本,更详尽地了解融合课堂发展现状,以期提出更有效、更适用的调整策略。

猜你喜欢
调整班级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班级“四小怪”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不称心的新班级
18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