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播剧必须紧抓“三要素”

2021-12-11 11:03徐凯霞
中国广播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要素

徐凯霞

【摘要】具有现实意义题材的历史广播剧作品,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广播剧《出淤泥而不染》为例,从题材选择、匠心设计、声音塑造等角度对历史广播剧创作过程进行剖析。

【关键词】时代主题    故事设计   声音魅力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新時代历史题材广播剧如何才能吸引听众,是当前广播剧创作面临的现实问题。2020年,由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录制的广播剧《出淤泥而不染》在第二十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中被评为单本剧一等作品。本文就该广播剧在创作中如何选材、设计故事和塑造声音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呼应现实,精选创作题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为文学作品与广播声音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播剧只有捕捉时代脉动,用声音更好地描绘出故事情节,吸引更多的听众,才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由于历史题材广播剧故事背景与当下现实生活相隔久远而形成代差,因此,听众对于历史剧的感知度和接受度有着先天的隔阂。要想消除隔阂,就必须搭建起和现实有效沟通的桥梁,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身心共鸣、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广播剧。

广播剧《出淤泥而不染》讲述的是北宋年间儒家理学思想家周敦颐在端州查处端砚官营一案时制止端州官员与民争利、中饱私囊的故事,展现了周敦颐清廉自守、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为人为官理念。主创者在选材时,把历史事件与现实关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剧作没有把重点放在展示周敦颐作为北宋大儒和理学创始人这方面,而是把创作重心放在周敦颐巡察治贪上面,这与十九大以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反腐主题共通,更易引起听众的兴趣。正是通过周敦颐故事中反腐题材的深入挖掘——身为文人、洁身自好的周敦颐和知州杜咨之间围绕“端砚官营”展开的一系列斗争,让受众对这个距离当今已久远的故事产生浓厚兴趣。

二、匠心设计,凸显艺术张力

广播剧离不开成功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剧本的灵魂,只有让人物立起来,才能把全剧的故事情节讲得透彻生动,引人入胜。作为一部历史广播剧,《出淤泥而不染》运用象征手法,故事冲突设计张弛有致、线索清晰,展现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是运用象征手法凸显人物性格特点。象征艺术手法常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其妙处在于容易让人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周敦颐因他的名篇《爱莲说》为人们所熟知,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现主人公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剧作始终把周敦颐和一尘不染的莲花紧紧联系,“出淤泥而不染”的语句在剧中多次提及,莲花的意象在剧本中多次出现,对主要人物周敦颐的形象进行了多次强化和升华。

二是故事冲突的设计张弛有致。广播剧的故事要引人入胜,首先故事情节要有矛盾冲突,其次故事冲突要张弛有度,把握好叙事节奏。为了体现出剧情的矛盾冲突,该剧设计了两大对立群体,一是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正面群体,包括雕刻师傅林大柱、塾师赵大愚等,他们维护百姓利益、勇于斗争;另一方是以杜咨为首的与民争利的贪官污吏。双方明争暗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听众也随之心情起落,随故事推进而悲欢喜乐,情节安排令人拍案叫绝。

三是线索脉络清晰,抽丝剥茧。一部广播剧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才能让听众形成完整的印象。近似探案剧的《出淤泥而不染》以一方小小的砚台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杜咨贪财忘义、与民争利,雕刻师傅林大柱因砚台和杜咨产生矛盾,之后,杜咨还想拉拢周敦颐下水,被周敦颐严词拒绝。通过一方小小砚台,生动地展示了砚台背后两种不同的志行操守,人的高洁和卑下也推动了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束,始终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四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完美的剧作往往结构紧凑,处处渗透着巧心设计。在结构上,作品采用首尾呼应便是其中一项典型设计,周敦颐作为文人的一面也借此做了展示。该剧开篇场景用莲花设置出场铺垫,场景设在荷塘边私塾,一方面在环境实景中有莲花之态,另一方面又有稚子学童在书塾中齐声诵读《爱莲说》,引出听众耳熟能详的“独爱莲”的作者周敦颐,让周敦颐在这一番铺垫中登场亮相,就不显得突兀。结尾周敦颐在驿馆书案上留下了手书的《爱莲说》、吟诵《爱莲说》以及学童一起合诵《爱莲说》,均与该剧开头实现首尾呼应,巧妙收口,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

三、以声画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广播剧是凭借声音来塑造人物的,人物语言是展示故事的基础,听众依靠声音想象人物形象,凭借演员的特色声音辨别角色。广播剧可以给听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听众也参与了广播剧的创作。听众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着语言和音效,使听众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①如国画中的留白,无胜过有,具有无穷韵味。

《出淤泥而不染》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中,都有匠心呈现。在人物语言上的精心设计让声音演员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功底,使该剧实现了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音响和音乐的有力加持,让剧作更加完美。

1.用精准语言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人物语言。“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②通过对话,听众能对剧中人物形象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广播剧的语言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听其言,知其人。在该剧中,每个场景的人物对话都注意设计个性语言,力求达到声如其人的效果。如驿馆内杜咨、林大柱、周敦颐三人的对话,个性鲜明。

周敦颐: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杜大人严责下属,不徇私情,反倒叫敦颐心中不安了。

杜咨:哪里哪里,杜某与周大人同朝为官,理当相互照应。周大人,听黑三儿说,他今天抓的那人,似乎与大人有旧?

周敦颐(笑笑):喏,这位便是。

林大柱:(行礼)见过杜大人。

杜咨:哈哈哈,好一条壮汉!杜某今天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你放心,以后想在哪儿采石料,跟本官打声招呼,一律放行。

林大柱:那……那草民还有几个兄弟都、都能采石料吗?

杜咨(怔了一下):还有几个?

林大柱:村子里还有十来个……

杜咨:行,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看周大人面上,你把他们都叫上,明天老夫让捕快们认认人,免得再生误会。

在这段人物对话中,听众可以感受到周敦颐宦海多年的成熟老练、杜咨的老谋深算、林大柱的耿直和作为乡民面对官员的一丝畏惧。短短几句话,让三个人的个性立显。下面这段话中,人物个性也有很好的体现。

周敦颐: 这样说,老夫就更不能收了!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杜大人,你我都做个君子可好?

杜咨:(尴尬的)你!……哈哈哈。

上面这两句对话,在剧中设计十分精妙。初次见面,杜咨刻意拉拢周敦颐,知其作为文人可能爱好风雅,故以名为“亭亭净植”的一方巧思端砚相赠。杜咨语言中体现的欲收买人心而被识破的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其他人物的语言,如黑三的蠻横无礼、杜母的心机重重、赵大愚的书生意气,都在剧本生动的语言演绎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2.用细致音响完美再现人物环境。恰到好处地运用音响能够准确地向听众提醒故事发生环境的变化,也能烘托剧情氛围。如上集第一幕有蝉声、蛙声、读书声,一下就将听众带入一个夏日炎炎的荷塘边,似乎能看到满池荷花,花香阵阵,点明了故事环境。第五幕杜咨府内,杜母敲木鱼的声音、黑三闯入的脚步声,清晰再现了一个佛堂的典型场景,同时烘托了杜咨老母心欲静而终不能的心境。下集第三幕驿馆外电闪雷鸣,寓意山雨欲来风满楼,为周敦颐的雷厉风行处事风格渲染了浓厚的氛围。第四幕的电闪雷鸣展现的是杜咨感觉不妙的处境。音响的细致表现都起到了极强的带入效果,为该剧增色不少。

3.用恰当的音乐巧妙烘托人物心理。这部广播剧在音乐的选用上恰如其分,做到了水乳相融。开头以悠远的古琴入剧,一股古风扑面而来。在上集第三幕,轻缓的笛声和古筝加入,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气氛,恰如周敦颐和赵大愚师生的绵长情谊。在赵大愚述及杜咨强抢砚台时,音乐表现出紧张而愤恨的情绪,把周敦颐嫉恶如仇的性格展露无遗。而在林大柱叙述自家贫苦之状时,低沉的箫声如泣如诉,更添几分愁绪。

注释

①朱宝贺:《广播剧编剧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王行之编:《老舍论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本文编辑:黄一樑)

猜你喜欢
三要素
“三要素”思维模式解决一次函数图像综合题
浅谈探究学习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要素
“三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激活“三要素”,让课堂高效
浅谈电火花加工的要素
浅谈电火花加工的要素
用人所长要具备“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