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种植业发展路径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2021-12-01 12:08俊,严菘,赵刚,米微,杨
云南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水田甘蔗群众

赵 俊,严 菘,赵 刚,米 微,杨 烊

(1.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昆明 650224;3.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昆明小哨 650212;4.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昆明 650031)

班母村位于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东南方,距县城17 km,国土面积39.75 km2,人口主要由佤族、拉祜族和汉族构成,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曾是西盟县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度高达44.1%。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2000 m,最低海拔1190 m。年均气温20 ℃。干湿分明,降雨集中在5-10月,年降水量达2558~3200 mm。全村共有耕地719.8 hm2,其中水田面积173.5 hm2。根据班母村自然资源现况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是班母村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亟需破解的瓶颈。

一、推广新项目新技术提升种植效益

班母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产业和劳务务工收入。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旱谷、茶叶、甘蔗以及咖啡等农作物。粮改饲、甘蔗轻简高效栽培等政策项目和技术逐步推广,农作物整体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内部种植区域和结构逐渐优化,传统经济作物产业收益明显增强,群众对种植效益更加注重,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得到接纳,让群众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经济收入,是拓展增收渠道,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二、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对产业发展的认识缺乏前瞻性

(一)基础设施薄弱

班母村水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4.1%,其中“雷响田”占据了高达73.6%的水田面积,水田灌溉仅靠常年流水的山箐引灌,有效利用的三面光水渠不足10 km,小水窖利用率为零。甘蔗新技术的推广有效减少了村内坡地面积,但耕地坡度陡、作业台面窄。虽然砂石生产路的贯通缓解了雨季生产物资进不了地,农产品出不了村的局面,但路面建设坡度大,加上长期降雨的冲蚀,损毁严重,导致砂石生产路的使用年限仅为1~2年,群众投工投劳修复压力重。

(二)种植效率偏低

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 游牧半农耕下的“刀耕火种”才逐渐在班母村减少,“种植一偏坡,收获一箩箩”的低效生产方式普遍存在,旱谷亩均单产不足100 kg的情况延续多年。截至2020年末,全村农业机械总动力不足5000 kW。在甘蔗新植换桩的政策性项目补贴下,甘蔗种植实现了全部机械化耕翻地,但收获时劳动强度依然大、用工多,再加上村里的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

(三)产业发展认识不足

长期粗放式的生产管理,致使生产技术环节严重缺失。当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较慢,尤其是对精细化管理的产业更是缺乏系统化的生产经验,造成蔬菜等产业推进力度慢,群众对蔬菜管理的时效性淡漠,整体契约精神不足。

三、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地力产能

着重对海拔1200 m的水田和1400~1600 m的旱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水田重点进行并小改大,建设灌溉管网,确保常年可灌溉;二是旱地重点实施坡改梯,提升耕地质量,合理规划建设机耕路,充分利用常流水的箐沟建设梯级蓄水小坝塘,配套灌溉沟渠或管道;三是将旱地改为有水源保障的水浇地,提高冬春旱季有效灌溉面积;四是种植皇竹草、饲用薏仁以及建设防护林,为陡坡地建造生物护坡绿篱;五是鼓励秸秆还田、堆捂腐熟农家肥、种植绿肥,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地力产能。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生产

针对班母村产业结构现状,重点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抓好经济作物生产。在低海拔水田重点推进高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减少旱谷等低效作物的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围绕拉巴科牛场,综合考虑运距以及经济效益,重点在8个村民小组实施粮改饲项目,保证青贮玉米的产量。甘蔗种植要严格规划,根据西盟县糖厂产能进行面积调节,严禁毁茶种蔗,优先将甘蔗种植区调整在道路通畅、冬季有水源保障的区域,适时推进旱地甘蔗冬灌,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效益,摒弃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茶叶重点发展绿色有机茶,在茶园增加或更替樱桃、木姜子、香樟等有经济价值的覆荫树种,实现立体经济效益。

(三)推广新兴产业,发展冬季农业

班母村冬季光热资源充足,海拔1200~1400 m的冬闲田需要充分利用。结合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新发展起来的无筋豆种植基地,重点在富母乃、小街伞以及汉族寨子等海拔1200 m以下的区域发展无筋豆订单农业。对于爬街新发展的蔬菜基地,要强化销售订单,布局好蔬菜种类供应上市时间。做好水肥一体化建设、示范种植样板地建设、育苗场的建设及种苗供应链建设,合理规避内部产业对土地的竞争,形成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

(四)变劣势为优势,推动产业转型

每年5-10月,产业增收渠道有限,仅以采茶为主,如何将长降雨制约农业发展的劣势转变为优势,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依托班母村丰富的竹林、草地资源,借助拉巴科牛场的粪肥、糖厂的蔗渣,优先在海拔1400 m的佤族寨发展姬松茸等菌类种植,再逐渐向拉祜小组扩展。菌棒等废弃物可以堆肥还田,实现“夏菌冬菜”的产业内循环发展。

(五)科技走进田间,培育乡村人才

一是推广水稻宽窄行高产栽培模式和拐子苗段空式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二是推进甘蔗全膜覆盖轻简栽培技术,扩大省力化栽培范围;三是在产业推进过程中,不断强化培训蔬菜育苗和无筋豆生产技术;四是用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直观的方式讲授技术知识,结合理论与实践,让群众在生产中掌握新技能,提高种植水平,达到培养乡村人才的目的。

(六)聚力群众管理能力,解决产业公共事务难题

结合实际,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党支部和脱贫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作用,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对农村产业中的公共事务管护和维护进行合理组织,助力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指导村两委班子和群众共同商议,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来维护管理,避免书面管理、档案管理带来无法操作的僵局。产业只有在群众共参与的状态下,才会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长效力,从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水田甘蔗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红楼梦》中的“水田衣”是啥
《红楼梦》中的“水田衣”是啥
甘蔗的问题
《红楼梦》中的“水田衣”是啥
甜甜的甘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