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2021-11-08 21:43冯敬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肿瘤患者睡眠障碍放疗

冯敬华

摘  要:目的  探究对接受放疗后出现睡眠障碍的肿瘤患者施予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施予的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睡眠护理),每组43例。对两组患者行不同干预措施后的睡眠情况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记录比较。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睡眠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放疗后睡眠障碍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肿瘤患者;放疗;睡眠障碍;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2-0066-02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疼痛、肿块和出血等,并发症较多[1]。目前,临床多采取放疗等方式治疗恶性肿瘤,虽然可取得确切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多,同时在治疗期间,容易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睡眠障碍。因此,在放疗过程中需要开展对应的护理干预工作,旨在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本研究着重于对接受放疗后出现睡眠障碍的肿瘤患者施予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并将近期医院收治的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资料均为在医院就诊的肿瘤患者,共86例,对纳入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研究时间介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之间,根据施予的不同护理方法将纳入患者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年龄为(52.53±4.78)岁;疾病类型:肺癌12例,鼻咽癌10例,乳腺癌11例,胃癌8例,结直肠癌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为28~68岁,平均年龄为(51.83±4.91)岁;疾病类型:肺癌10例,鼻咽癌9例,乳腺癌10例,胃癌8例,结直肠癌6例。本研究获得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属于肿瘤疾病,均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均明确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的肝肾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健康宣教、饮食及用药方面的指导等。

观察组应用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具体为:①环境护理。在患者的病房内需要严格做到无菌管理,在病房显眼处摆放绿色植物。②健康宣教。护理工作者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的内容,如疾病症状、病因、特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③心理护理。肿瘤患者多会因自身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并尽量满足。同时还需多与患者家属交流,指导家属在心理上多给予患者安慰,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④饮食干预。在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病种类型、自身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食谱,帮助调节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提升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于放疗期间出现肠胃严重不适的患者,进行联合镇静治疗,可以适当地进食一些蔬菜水果调节中和胃酸,促进胃肠蠕动来缓解患者的胃黏膜刺激。⑤睡眠护理。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会出现入睡困难等情况,护理人员可给患者播放有助睡眠的音乐,除音乐外,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也有助于患者入睡。同时,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夜间巡查注意动作轻柔;入睡前,指导患者用热水泡脚,并饮用热牛奶。对于上述方法不管用的患者,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为患者使用催眠药物让其入睡。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多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到安心,也有助于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此外,还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睡前半小时运动也有助于患者睡眠。

1.4  观察指标

采用PSQI[2]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量表总分为21分,量表评分与患者的睡眠质量成反比。

采用SAS、SDS量表[3]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100分,量表评分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成反比。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PSQI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SQI总分为(7.85±0.27)分,对照组为(10.26±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施予干预措施前两组的各项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予不同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等特点,多数患者存活时间较短,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悲观、紧张和抑郁等,加重患者病情[4]。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认为危险因素包括外源性、内源性两种,其中外源性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生活习惯、生物因素、慢性刺激和医源性因素等,内源性因素则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等因素。放疗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放疗治疗期间容易引起睡眠障碍,主要是由患者的身体疼痛不适、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等方面引起[5]。因此,在放疗过程中需要开展对应的护理干预工作,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临床医护工作开展时,需要重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调节改善,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指导措施,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消除精神压力,调节不良情绪状态,营造一个健康、科学、舒适的医护环境。针对性睡眠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护理,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通过给予患者精神、情感支持达到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目的[6]。从本研究结果中可知,干预后观察组的PSQI、SAS及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从语言、心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护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能够更为积极地面对治疗。同时,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着重对患者进行睡眠护理,能够保证患者有一个优质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提高治疗效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放疗后的肿瘤患者施予针对性睡眠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负性情绪,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房永纯,李天添,江志兰,等.针对肿瘤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6(7):163.

[2]赵立红.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17(29):95.

[3]夏园园.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17(15):103.

[4]罗巧婷,宁亮.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3):75.

[5]刘国芳.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J].医药前沿,2019,9(1):207-208.

[6]宋燕.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2):251-252.

猜你喜欢
肿瘤患者睡眠障碍放疗
非运动性症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探讨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替吉奥同步放疗序贯化疗治疗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分析
某社区门诊苯二氮类助眠药处方情况及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