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志版本述略

2021-10-18 20:52黄俊杰
荆楚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荆门方志

黄俊杰

摘要:荆门专志的编纂,始见宋代。《宋史·艺文志》所载“王铢《荆门志》十卷”为可考最早之荆门志,明初已佚。元代短祚,荆门志未见有纂。明代荆门志有洪武叶原瑛版、正统邢宁版、弘治韩铣版、嘉靖林球版和陆里版,皆佚;另有天启版,今馀残篇。清代所修荆门志,以乾隆五十六年荆门改直隶州为界,前此署《荆门州志》,后此署《荆门直隶州志》,增所辖当阳、远安县志。清代荆门志有康熙四年本、乾隆舒成龙版、嘉庆王树勋版、咸丰黄昌辅版、同治恩荣版等。历代史书中的《地理志》及舆地类著作对曾经中断的荆门志编修工作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志;荆门;荆门州志;荆门直隶州志

中图分类号:K29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4-0036-07

荆门属丘陵地带,乃江水、汉水之咽喉,荆州、襄阳之锁钥;就其历史而言,是军镇名区,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硕儒贤才辏集之所。古之权城预春秋百七十国,鄀州为楚汉南郡陪都。晋以后,属武宁郡;章山、乐乡、长宁、丰乡,诸名屡更。至隋唐而定名为长林军。唐太宗年间,乃有荆门县之名。嗣后,作县、作州,升府、升军,先隶江陵,又属河南,终归安陆,属地屡变,而其名渐一。

方志可保存地方文献、弥补正史缺憾。瞿宣颖《方志考稿》在序言中称:“社会制度之委曲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一也。前代人物不登名于正史者,于方志中存其姓氏,二也。遗文轶事散在集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三也。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四也。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五也。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可与其他史事互证,六也。”[ 1 ]荆门志,可考之领纂者宋代有王铢、王棨,明代有叶原瑛、邢宁、韩铣、林球、陆里、徐天祐,清代有舒成龙、王树勋、黄昌辅、恩荣等。其中,明代天启年间徐天祐纂修本为现存荆门志中可见最早之版本。另有清代康熙朝之版本,其编者俟考( 1 )。

一、明代以前有关荆门志的资料

荆门之沿革,散见于史册,脉络尤在。汉唐以来,地理志、郡国志、风土记、耆旧传,亦有迹可循,未曾湮没。然荆门专志见诸史载,实始于宋。考明以前有关荆门地志之史料,除正史地理志及一般舆地类著作,今可知者如下:

(一)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宋满中行《新复荆门军记》(残篇)二文。刘禹锡一文作于元和三年(808),述及唐室王孙李昌夔“经营”“缔构”荆门城,以及元和年间江陵尹裴均广门高墉、析地建司的功绩[ 2 ]  卷六〇六。满中行一文作于元祐四年(1089),残文仅存“五季之乱,高氏盗据荆南,始建军而治当阳。艺祖建隆之初,继冲既挈版图归国,开宝五年,诏徙军治于长林,而附以襄州之乐乡”之记载,简述高季兴始建荆南、高继冲降宋及宋太祖徙治长林、增附乐乡之事[ 3 ]。

(二)朱震《荆门军图经》,已佚。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八“荆门军”屡有引用[ 4 ]。

(三)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八有“荆门军”专章,下设“军沿革”“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古迹”“官吏”“人物”“碑记”“诗”“蒙泉诗”“四六”诸节[ 3 ]  2717-2734,虽非专志,于荆门方志之编纂却有肇始之功。其文多本于正史地理志(如《汉书·地理志》与《隋书·地理志》)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皇朝郡县志》《荆门图经》等舆地类著作。

(四)《宋史》卷二〇四《艺文志》载录“王铢《荆门志》十卷”“王棨《重修荆门志》十卷”[ 5 ]  5163。明洪武二十五年壬申(1392)冬月,州人李克俭记云:“学前碑阴刻‘《荆门记》共十册六字,有其名而无其实。”[ 6 ]  48-49李氏所言,或即王铢、王棨之书。从李克俭所记“有其名而无其实”来看,王铢、王棨二书于明初已不见,后亦未见书目有载,当已亡佚。王铢之生平,《宋史》仅卷一九四《兵志》有绍熙元年(1190)知常德府之记载[ 5 ]  4848。然其父王之望却为南渡后名臣,曾于绍兴十八年知荆门军,见《荆门州志》卷十七《官师》表,《宋史》卷三七二有《王之望传》[ 5 ]  11537。另,《宋会要辑稿》载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二十六日事,录枢密院进呈知荆门军王铢奏疏一条,孝宗因之下令“特减磨勘二年”[ 7 ]兵六之二七。故其淳熙十五年尚在荆门知军任( 2 ),次年则擢知常德府。又,民国二十四年(1935)《临海县志稿》卷二十七《寓贤》载其父王之望小传云:“王之望,襄阳人,字瞻叔。绍兴八年中第。隆兴二年参知政事。终资政殿大学士,谥敏肃。绍兴初,寓临海。子镛知房州,铢知荆门军,铭历太府卿。”[ 8 ]编纂《重修荆门志》的王棨,生平则不详。

二、明代荆门志诸版本

荊门志在明代有诸多版本,然今可见之专志,唯天启间刊本与抄本残卷。《明一统志》《承天府志》亦收荆门方志材料,今就各版序跋考述如下,《明一统志》不述。

(一)明洪武年间叶原瑛辑本

李克俭叙又云:“天假之缘,府城湘王殿下召览《大一统志》,叶师应藩召,凡有涉于荆门者,必记而录之,详略相因,概可考订。旋州,在明伦堂约数十手笔,经历九年,百易草稿而始有通绪。”[ 6 ]  48-49李叙前文有述,此“叶师”名原瑛,杭郡人,洪武甲子春为荆门州学正。湘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1371-1399),洪武十一年(1378)受封湘王,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于荆州。史载湘王“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开景元阁,招纳俊乂,日事校雠,志在经国。”[ 9 ]  3581则时为荆门学正的叶原瑛受湘王之邀,得览《大一统志》(即《明一统志》),凡涉荆门之志,记而录之,又约数十手笔,考其详略,百易草稿而贯通之,于是有明初洪武本《荆门志》。

(二)明正统年间邢宁续修本

叶氏所修明洪武《荆门志》,明正统尚存。正统戊辰(1448),巡按荆门的一位官员(其名俟考)记之甚详:“近予出按荆门,获见州志一帙,乃洪武间儒官叶原瑛先生所辑。先生,浙之严陵人,尝为是州学正。缘旧志遭元季兵毁,板刻无存,先生悉心殚力,广采博询,至于断碑残碣,罔不搜访;片言只字,凡州志所载,无不采录而收之。有所未备,则考诸《大一统》,增而足焉。且能区别门类,井井有条。其于历代沿革、山川、庙宇、名宦、人物、题咏、碑碣之类,分为十卷,各有小序以启其端,简而不繁,略而有要,深有得于记事纂言一体。”[ 10 ]  6此序又云:“今州守毗陵邢宁偕其佐益都张聪等……又于志书旧刻已磨者治之,后事未入者收之。叶公作志于前,今守续之于后,均美同芳。”观此序,不惟知叶氏所修洪武《荆门州志》有十卷,亦可知正统年间尚有当时州守邢宁等续修之《荆门州志》也。

(三)明弘治年间韩铣本

弘治年间,又有州守韩铣“祖《一统志》为义例,考校删定”之《荆门州志》若干卷。据弘治十六年(1503)州人刘春序记载:“上虞韩侯以弘治十四年来守吾州,廉明慈惠。越二载,政通岁成,民罔弗乂。乃索志,得旧稿于掌故。观之,病其未悉,遂祖《一統志》为义例,考校删定,厘为若干卷。”[ 6 ]

(四)明嘉靖年间的两种版本

另据嘉靖九年(1530)古闽凌云序,又知弘治以后,《荆门州志》之纂修未尝间断:“《荆门州志》,前州文学三山林子球之纂修而梓成者也。秩满去,板归之州,已浃岁矣。嘉靖己丑(1529)冬,太守陆侯莅事初,暇登览秀亭,见有残板委诸地,命取而观之,则州志梓板也。侯乃叹曰:‘此一州之文献也。剥落如此,考古者能无杞宋之恨邪?既而询之学诸生,有以集本进者。侯披阅之余,益重惜之。因校其旧本,捐已俸而重锓之以行。而荆州伯丰山公教至曰:‘郡向无志,文献亡征,可参订州典以成书。侯拜奉命,命云按旧志事类增收以入,就笔削。既成,籍诸库而令递守以传。”[ 10 ]  7浃岁,即一年。又曰林球“秩满去,板归之州”,按中国古代任期三年之惯例,则林氏之修志,当亦在嘉靖年间。陆侯,据乾隆版《荆门州志》,知为陆里。故据凌序,则知嘉靖年间至少又有两次对于州志的修纂。

考明代《荆门州志》,见诸序跋者虽夥,然检《明史》卷九七《艺文志》,则仅有“林球《荆门州志》十卷”[ 9 ]  2412。固知清初修《明史》时,除嘉靖年间林球所修州志外,他志皆已散佚。即此林志,逮乾隆朝舒成龙编纂《荆门州志》时,亦未得见:“余自癸亥(1743)莅荆,甫下车,索州乘,冺然无片纸焉。”[  6  ]    27

(五)明天启年间徐天祐刊本

明后期,天启年间有徐天祐所刊《荆门州志》,为现存可见最早之版本。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 该志现存两个版本:一为明朝天启年间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一为民国间抄本,藏于湖北省图书馆。二书均为残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存第3至14卷。其版式为:双栏白口,单黑鱼尾,半页9行,每行18字。存卷目录为:卷三:学校、公署、邮传、备防;卷四:官师;卷五:名宦、荐举、制科、进士、乡举、贡士、武科、例贡、吏籍、赐封、乡贤、忠孝;卷六:贤节、高士、寺观、仙释、祥异、杂志、搜遗、辨疑;卷七至卷十四:艺文。其中,卷之七所录为春秋至宋代的文章,题材多为序言、游记、题记等,卷之八收录的是元代文章,有序言、颂、题跋等,卷之九至卷之十一收录的是明代文章,除序、题记外,还收录了一些碑记、传记、祠记等;卷十二至卷十四,所录为汉至明代的诗赋。此本第三卷卷首钤印章二枚:一曰“稽瑞楼”(清代陈揆之藏书楼),朱文;一曰“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亦为朱印[11]。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民国抄本亦自第三卷学校始,形制悉依刻本,半页九行,无格。无旧印,每页均钤“湖北省图书馆藏书”,卷之三首页钤“中南图书馆藏书”印。

(六)明万历年间所修《承天府志》

明代设承天府,含荆门州,有《承天府志》。考《明史》卷四四《地理志》所载:“承天府(元安陆府,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直隶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弘治四年,兴王府自德安府迁此。嘉靖十年升州为承天府。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于此。领州二,县五。”[ 9 ]  1076所领二州为荆门州、沔阳州,五县为钟祥、京山、潜江、当阳、景陵。今《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收明万历《承天府志》二十卷。该书卷一、二为龙飞纪上、下,卷三沿革、星野、考古、疆域,卷四山川、城郭、形胜,卷五庙学、典祀、公署、乡市,卷六风俗、民数、田赋、徭役、方产,卷七仓储、兵防、邮传、津梁、堤防,卷八封爵、秩官,卷九宦迹,卷十制科,卷十一人物,卷十二至卷十六艺文,卷十七寺观,卷十八高士,卷十九古迹,卷二十杂志。该本双框白口,单黑鱼尾,半页九行。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12 ]。

三、清代荆门志诸版本

清初,荆门改属安陆府。除载于《清一统志》的府志、州志内容外,清代另有渐为完备之《荆门州志》,且流传有绪。除康熙本未刊行外,馀皆梓行,然亦有未传者。

(一)康熙年间《荆门州志》

康熙本《荆门州志》,今仅见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康熙四年(1665)抄本残卷[ 13 ]。存本一册,为第二卷(残)至第八卷。半页八行,每行二十四字,无格。卷二存水利、驿站、桥梁;卷三户口、赋役、土产;卷四官职、公署、灾祥;卷五坛壝、庙祠、寺观、仙释;卷六名宦、教职;卷七乡贤;卷八忠孝、节烈、古迹等。此本他处未见,当未刊行。

(二)乾隆年间舒成龙领修《荆门州志》

乾隆八年(1743),舒成龙任荆门知州,到任后,他有感于荆门之志阙焉无存,自乙丑(1745)年起,以纂修州志为己任,延耆宿、征文献、访遗佚,人凡八易,岁经十载,于经史诸部,正借旁求,遍加征采,终于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编成《荆门州志》,主要编纂人为李法孟、陈荣杰等。此本有宗陆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十五家国内图书馆有藏,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亦藏。此本八册,三十六卷。四周双栏,单鱼尾,版口上刻书名,中刻卷数、卷名及页码,下为细黑口,宋体,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约三十四万八千字。书中有小字双行夹注。扉页有“乾隆甲戌秋刊《荆门州志》宗陆堂藏板”字样。序五篇,又于目录后附舒氏所得明洪武及弘治本序文两篇。国图藏本书首钤印两方,一为“武昌柯逢时收藏图记”,一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均为长形朱印。哈佛大学藏本每册卷首钤“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印”;卷之二末有“贵利芳记”印;文中部分“州牧舒成龙”字抹去,代以“余”字。

乾隆版《荆门州志》在荆门地方志的书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刊本均受其影响。所设建置沿革、星野、地舆、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官廨、壇壝、学校、风俗、水利、户口、赋役、物产、封爵、官师、宦迹、戎制、选举、乡献、忠义、循吏、孝友、文学、武功、懿行、贤节、封赠、隐逸、侨寓、仙释、古迹、祥异、杂识、文苑等36个门类,涵盖了荆门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文化、教育、人物、掌故等各个方面,分类明晰得当,且文笔讲究,既注重“实录”,也不忽视文学性,可读性极强。此书有荆门市档案馆整理校注本[ 14 ],但不知何故,序文却不尽相同。宗陆堂藏板序文作者依次为沈世枫、明德、李敏学、张世芳、舒成龙,目录后附洪武本李克俭序与弘治本刘春序。整理校注本序文作者则依次为严瑞龙、刘方蔼、张世芳、舒成龙,洪武本序与弘治本序附于例言后,且严瑞龙序与刘方蔼序皆作于乾隆庚午(1750),是时书尚未大成,显系先请之序。序既有异,所据刻本当亦不同,不知荆门市档案馆藏版是否有别于他本。因未亲见,不敢遽定( 3 )。

(三)嘉庆年间王树勋重镌续修《荆门直隶州志》

乾隆五十六年(1791),荆门改直隶州,增辖当阳、远安,不久便有了第一部《荆门直隶州志》。嘉庆年间,州牧王树勋见旧板漶漫残缺无存,且近事阙而未载,“爰于鞅掌之暇,网罗放佚,采辑旧闻,与廖士琳诸君子鞠醺研究,兢兢讨论,仍其旧,增其新”[15],重镌续修。自嘉庆丁卯(1807)王氏摄篆荆门,至十四年己巳(1809)秋日,近三载而续修完成。据李应聘序记载,嘉庆志在重镌时,“循前志成规,补其板之腐坏,著其字之漫漶,分门别类,毫不删易。叙于前者曰原叙,志于前者曰原志;乾隆甲戌以后,曰续补续修。”[15]嘉庆志虽然没有“各著其长”,但它很好地保持了与乾隆志体例上的一致性;充分利用原板,也避免了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可以专事于材料的搜辑与增补,更好地体现方志纪事存史的功能。

嘉庆志今国家图书馆有藏本,荆门市文史办公室(辖原方志办公室)有宗陆堂板印本,荆门市档案馆有慎馀堂板复印本。全书三十六卷,共十二册。四周双栏,黑口,单鱼尾。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夹注。约四十三万六千字。嘉庆志之形制体例皆依乾隆志。增序三篇,分别为知州王树勋、州同莫汝霖和学正李应聘所作。因成书仓促,嘉庆志错板、错字、衍文颇多。如从荆门档案馆所藏慎馀堂版来看,舒志五序,漏李敏学序一篇;所附刘春序落款,亦将原署“弘治十六年”补板时误刻为“顺治十六年”。又如卷三十二《仙释》第五页重出,后页亦系衍文,与第七页、第八页内容重复。王志虽有错漏之处,然瑕不掩瑜,亦自有其佳处,如其卷十《学校》于“文昌祠图说”后附“(嘉庆六年)所有奉旨颁发祭文、祭品、礼仪一切章程”,卷十二《水利》补湖广总督汪志伊《湖北水利篇》,均极具史料价值;又如移卷三十三《古迹》之“全忠祠”入卷十《学校》,以昭忠烈,亦颇见苦心。此本卷五学校、卷二十八贤节较乾隆本增补内容多达十七万字。

(四)咸丰年间黄昌辅修《荆门直隶州志》

咸丰年间之荆门志,据《清史稿》卷一四六《艺文志》载,有“《荆门直隶州志》十二卷,黄昌辅修”[16]。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此志现存咸丰九年(1859)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荆门市档案馆等机构有藏。此志共十卷,计两册。四周双栏,花口,单黑鱼尾,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二字。第一册:卷一赋役、官师;卷二戎制;卷三官职、选举;卷四忠义;卷五文学;卷六懿行;第二册:卷七节孝;卷八致祭;卷九物瑞;卷十文苑。卷首列黄昌辅《续补荆门直隶州志序》,其序云:“余丁巳冬权篆是邦,孝子忠臣、义夫节妇及人才学艺,彰彰在耳目间,足以励翼纲常,维持风化。爰博访旁搜,得悉其详,续入州乘以纪实云。至若星野、舆地,前志已登,故不赘。其中间有字句讹谬处,悉仍其旧,未敢稍增损焉。”[17]诚如序所言,此志较乾隆、嘉庆两版,惟续增新事而已。黄序落款云:“咸丰九年岁次己未(1859)端阳后三日。”则于嘉庆志,已去五十年矣。

(五)同治年间恩荣领修《荆门直隶州志》

同治年间,有知荆门直隶州事恩荣主持所编《荆门直隶州志》,是清代最后一部综合性的荆门志。此本现存同治七年(1868)明伦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三十多处有藏。宋体,单页十行,行二十字,四周双栏,单鱼尾,版口上镌“荆门直隶州志”,中刻卷数、卷名、页码,下为白口。从形制上看,除下为白口外,馀皆同舒本。序六篇,除恩荣序外,皆为旧序;序作者依次为恩荣、黄昌辅、王树勋、舒成龙、李克俭、刘春。此本十二卷,分别为舆地志、建置志、政典志、戎制志、祀典志、祠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杂录志,卷首专设宸翰志。各卷(志)下又分细目。卷一舆地志,分七类:星野、疆域、山川、古迹、风俗、物产、祥异;卷二建置志,分四类:沿革、城池、官廨、堤防;卷三政典志,分六类:户口、赋役、仓储、学校、书院、贡院;卷四戎制志;卷五祀典志:卷六祠宇志,分两类:古祠、寺观;卷七职官志,分六类, 前代职官、牧佐、师儒、武职、循良、忠烈;卷八选举志;卷九人物志,分十类:仕绩、忠义、乡献、孝友、文学、武功、懿行、隐逸、侨寓、仙释;卷十烈女志,分三类:贤母、寿母为一类,孝妇、节妇、烈妇为一类,孝女、贞女、烈女为一类;卷十一艺文志,分三类,赋、文、诗;卷十二杂录志[18]。恩荣修志之宗旨,意在考察民间利弊疾苦,裨补地方之政治,其序有云:“所望于诸君者,欲告我以民间疾苦,俾知政有先务,将以见于实事而后笔之书,并以诏后之宰斯邑者,非徒务观美、博著述虚誉已也。”又曰:“志者,所以志一邑之利弊,使后人得所考循而兴除之。山川夸其盛,人物艳其名,何与于斯民之利?赖志所已载者,皆为陈迹;而所不能载者,始为要图。吾不能悉载于志,吾恶敢不悉知于心,以施于事,急为除疾苦而兴乐利乎?”因其非务观美、不博著述之虚誉的修纂理念,故同治本荆门志更加质实,在结构上也大异于舒志与王志;细目之设置,或有裨于主政者,但也降低了阅览时的直观便利,可谓有得亦有失矣。此本有今人李勋明校勘本[ 10 ],增明正统佚名序、明嘉靖凌云序两篇,并增刘春序第一段文字。

宣统年间,另有包世臣纂修《荆门州志士传》,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为宣统二年(1909)湖北官书处影印原稿本。此志暂未见,且非综合性州志,不述。

清代诸本中,同治本被宣统年间所编《湖北通志》著录;乾隆本与同治本已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丛书《湖北府县志辑》第40与41册(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嘉庆本则收入《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以上所述,仅限于宋、明、清时期荆门古志编刻的情况。民国以后,荆门降州为县。新中国成立,仍设荆门县,行政区划上属荆州。改革开放以后,分设荆门县、荆门市,仍属荆州。直至1983年,合并县、市成为今天的荆门市。区划屡变,荆门志书亦未断绝,然则此后之县志、市志,不在叙述之列。

注释:

(1)丁文英《湖北省荆门市辖境旧志考述》(硕士论文,宁夏大学,2010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统计,称荆门旧志可考者27种,现存15种(含钟祥县、京山县旧志),实则有误,如将盛弘之《荆州记》误作《荆门记》;以满中行《新复荆门军记》之文为佚著等(丁文英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又此文所述荆门旧志,未计《明一统志》《承天府志》《清一统志》《安陆府志》,这些志书有关荆门之记载,亦对乾隆时期舒成龙版荆门州的成书有重要作用。

(2) 此据荆门市社科联嚴勇先生所提供《荆门知军生平事迹考·王铢》一文考证之结果,谨致谢忱。

(3)丁文英《湖北省荆门市辖境旧志考述》称荆门档案馆所藏乾隆荆门州志系从中医周克明处获得,又言周氏藏志历七世,其渊源尚未可知。

参考文献:

[1] 瞿宣颖.方志考稿[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 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123-6124.

[3] 王象之.舆地纪胜[M].李勇先,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

[4] 刘兴亮.宋人著《荆门军图经》相关问题考辨[J].古籍研究,2015(2):266-269.

[5]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舒成龙.荆门州志[M].清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48-49.

[7]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6868.

[8] 张寅,何奏簧.临海县志稿[M].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9]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荆门直隶州志[M].李勋明,罗天福,校勘.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

[11]天启荆门州志[M].徐天祐,等,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1621.

[12]万历承天府志[C]//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13]康熙荆门州志[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1662.

[14]关明成.荆门州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5]王树勋,等.荆门直隶州志[M].嘉庆己巳(1809)刊慎馀堂藏板.荆门市档案馆藏.

[16]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4293.

[17]荆门直隶州志[M].黄昌辅,修.咸丰九年(1859)刊本.荆门市档案馆藏.

[18]荆门直隶州志[M].恩荣,修.同治七年(1868)明伦堂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荆门方志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唤醒你,治愈我
《渡荆门送别》引发的幽思
Study on the Phenomena of Non-fluent Repetition i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Prepared Oral English Output
“完美杀妻案”告破:人脸搜索器寻来的“胞弟”非凶手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金秋赏菊
“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又添两部新作
请到我们家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