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成因与对策

2021-09-28 03:08白利莉何丽贞相晓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失配生涯效能

白利莉,何丽贞,2,相晓庆

(1.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琼海中学附属小学,海南 琼海 5714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1]。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生涯教育与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已经受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日益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生涯辅导中,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自我效能)是最受关注的两大影响生涯发展的因素[2-4]。两者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前人研究也发现,存在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vocational interest/self-efficacy discrepancy)的情况[5],即个体的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高低分布不一致,如在兴趣高的领域自我效能不足,或在自我效能高的领域却缺少兴趣。有国外学者[6]认为这种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人,在生涯选择中容易遇到困难,应在生涯辅导时加以关注。近期在中国文化下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会带来生涯决策困难[7]。但对这种失配的成因及对策还缺少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存在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情况?本研究围绕这一问题,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成因,以期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与辅导提供指导。

1 文献综述

职业兴趣(vocational interest)指人们对活动和活动发生的情境的偏好,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8],是与工作有关的人格的一种表现[9]。常用的职业兴趣测验一般通过列举许多活动和/或职业,让被试评估自己的喜好程度,从而测量被试在各个领域的兴趣水平。能力(ability/competence)一般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生涯辅导领域,由于有些类型的能力(如社会型能力)难以通过客观的测验来测量[10],所以学者们经常使用主观自评的方法来全面测量各种类型的职业能力,这样测量出的职业能力也常被称为职业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并且,相比客观能力而言,主观自评的能力/自我效能可以更直接地影响生涯选择[3],更常用于生涯辅导,研究者也越来越倾向使用“自我效能”一词来描述主观自评的职业能力。因此,本研究侧重关注主观的能力,并采用生涯辅导领域目前更常用的“职业自我效能”的说法来形容主观自评的职业能力。

关于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自我效能)二者间的关系,有两大生涯理论对此进行过阐述。其中,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认为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都是职业人格的表现,可以归为同样的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相互影响,某个领域的职业兴趣越高,会促使人们参与越多相关活动,从而提高相关能力;而更高的能力也会激发该领域更高的兴趣。

另一个生涯理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3](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简称为SCCT)则认为主观职业能力(职业自我效能)是生涯发展的核心要素。与霍兰德理论所认为的兴趣-能力处于并列的地位相互影响稍有不同的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更侧重描绘自我效能对兴趣的影响。社会认知生涯理论里的职业兴趣模型(见图1)认为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职业兴趣。个体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有较高的能力(高职业自我效能),并且从事这一领域的活动/职业会带来满意的回报(积极的结果期待),就更容易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自我效能还会通过影响人们对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兴趣。例如,在某个领域自我效能低的人,更容易预期自己在该领域难以取得积极的结果回报,从而降低对该领域的兴趣。同时,该理论也认为,个体在某领域的高职业兴趣会促使其更愿意参与相关活动、从而更多地投入到相关活动中进行练习实践、从而获得一定成就,进而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形成一个动态的反馈回路。

目前生涯领域对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二者相关的强度以及二者共同对生涯选择的影响。Lent,Brown and Hackett[14]对13项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兴趣和自我效能二者间的相关平均达到0.53。另外一些研究显示,兴趣和自我效能对选择的职业都有独立的预测作用,当用两者一起进行预测时,预测效力更高[11,15,16]。这些结果表明,兴趣和自我效能既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变量。还有纵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和兴趣并不是简单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17]。

然而,我们看到,无论是霍兰德的理论还是社会认知生涯理论,都只关注了职业兴趣和能力(自我效能)的联系和二者相互影响趋于一致的情况,没有关注二者间不一致的情况。虽有前人研究指出二者的相互独立性,却对二者间的不一致,即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现象缺少探讨。如前文所述,这种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会给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值得研究者关注。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质性研究,进一步揭示引起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原因,以期对大学生生涯辅导提供指导和建议。

在理论框架方面,本研究主要以社会认知生涯理论里的职业兴趣模型(见图1)为指导。因为该模型虽然没有对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进行探讨,却是所有主流生涯理论中对职业兴趣和职业自我效能二者关系阐述最为细致的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本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存在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二者间的关系路径,从而导致了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

图1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兴趣模型

2 研究方法

由于有关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成因前人尚未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期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情况,并据此为如何减少这种失配的情况提供对策建议。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和个体访谈。采用质性研究常用的“目的性抽样”选取研究对象,即按照研究目的选择那些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多信息的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生涯发展与辅导”课上,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是否一致,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这种方式搜集了大三、大四两个年级共131名同学的作业。之所以选择这些学生是因为他们系统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刚刚在“生涯发展与辅导”课上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了深入自我探索,相比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自我剖析,给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思路。此外,数据采集时,被试尚未在课堂上学习过有关职业兴趣与能力关系的理论知识,可以避免前人理论对他们自我剖析的干扰。我们对这些作业文本进行编码,从中初步提取出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失配的可能成因,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列出访谈提纲。此外,我们还从这131名学生当中选取3名具有失配情况的学生作为下一步的访谈对象。

第二部分通过自编问卷选取访谈对象。问卷中用5道题目(例如,“我擅长从事的活动恰好都是我感兴趣的”)测量被试的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匹配程度。要求被试使用7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进行评分。此外,问卷中还要求被试报告自己最感兴趣、最不感兴趣、最擅长和最不擅长的活动类型。调查问卷回收145份,根据问卷结果选取6名职业兴趣-自我效能较不一致的被试参与访谈。上述9名受访者都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访谈。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

访谈为半结构性个体访谈,每次40~60分钟,共计396分钟,转录形成4.3万字的访谈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一级和二级编码,再将之前对作业文本分析的编码分析结果和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结果整合在一起,结合理论框架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整理分析。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3 结果与讨论

从作业文本中可以看出,虽然职业兴趣和职业自我效能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仍有很多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情况。通过对作业文本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导致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几点主要原因,并据此对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兴趣模型进行了补充,构建了新的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关系模型,见图2。其中,影响职业兴趣-自我效能间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自主性支持、学习资源)显示在原始模型的上方,内在个体因素(功利性价值观、能力内隐观和天赋)显示在原始模型的下方。

图2 结果分析框架

3.1 缺乏自主性支持的教育环境

自主性支持指教育者能够从学生/子女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感受,为他们的选择提供相关信息和机会,尽可能少地施压和提要求[18]。我们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充分的自主性支持,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按照孩子自身的兴趣特点而是施加了较多干涉和逼迫,虽然能够培养能力提高自我效能,但这种高自我效能却不会转化为高兴趣,甚至反而会削弱兴趣,导致出现自我效能高但兴趣低的情况。例如有学生谈道:“很多家长让家里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许多人学会了很多的技能,但是这些所学的东西都是家长要求的,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原本感兴趣的,但是因为被家长逼着学习,兴趣就消失了(作业资料47)”;“被家长要求学钢琴,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仍然对钢琴不感兴趣(作业资料119)。”这与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18]是一致的,该理论认为,自主性支持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动机的内化,而缺乏自主性支持,过多的外部奖惩会削弱兴趣。结合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模型,我们认为自主性支持除影响高自我效能是否能转化为高兴趣(即模型中的自我效能→兴趣这一路径)外,还会影响学生的活动意愿能否转化为实际的活动选择与实践(即模型中的参与活动的意愿→对活动的选择与实践这一路径)。当缺少自主性支持时,孩子常常难以自由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即使对某个领域有高兴趣和高意愿,但受到父母干涉,难以把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选择和实践,也就不能在该领域取得成就,自我效能也不会高。

除了家庭教育环境外,学校教育环境中缺少自主性支持也会起到类似的作用。从文本资料中我们看到,学生升入大学前,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得不优先培养应试教育所要求的能力,哪怕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此;而与此同时,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某些领域可能被视为“不务正业”而未能发展这些领域的能力。例如有学生谈道:“现在的教育讲究统一,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程序增强了事务性能力,虽然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但在反复的强化下,我们也逐渐接受、发展这方面的技能,并认知其为我们的能力(作业资料2)。” 升入大学后,由于很多高校不允许学生随意调换专业,一些学生进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在这些专业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在兴趣领域外的能力,提高了相应的自我效能却没有培养起相应的能力,导致了低兴趣-高自我效能。

3.2 缺少学习资源

不少学生从小课业繁重,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兴趣领域相应的能力和形成高自我效能。还有些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没有接受过兴趣领域相关的课程培训,缺少学习资源,导致兴趣高但是自我效能不足的情况。例如有学生谈道:“兴趣和经济状况冲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经济条件学习。兴趣和时间冲突,感兴趣的东西没时间学习(作业资料16)” 、“因为家境之类的客观原因会想说不要在兴趣上花时间和金钱(受访者C)。”结合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框架,我们认为,学习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到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是否能转化为具体的选择行为和实践。当缺少学习资源时,学生即使在某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意愿,也很可能由于条件所限不会真正去参与该领域的活动和学习实践,也就不能在该领域取得成就,自我效能也不会高。二是学习资源会影响学生的投入和实践能否带来相应的成绩结果。当缺少优质的学习资源时,即使学生由于高兴趣而坚持选择某领域的活动并进行大量的学习实践,但也很可能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指导而事倍功半,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从而自我效能也不会很高。

3.3 功利性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除职业兴趣和能力之外另一个影响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作业和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功利性价值观也可能影响职业兴趣与能力二者间的关系。一方面,功利性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职业兴趣能否转化为参与相应活动的意愿。人们在形成活动意愿时,有时会进行价值判断,倾向于从事他们认为能够培养有实用价值能力的活动;而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为觉得相应的能力实用价值不高,不足以作为谋生手段,于是降低了从事该活动的意愿,放弃培养相应的能力,导致高兴趣低自我效能。例如有学生谈道:“我能够接受的,对我来说有帮助的能力,我就会去学(受访者X)”;“一开始喜欢唱歌跳舞这些比较艺术类的事情。但是,随着个人的成长,发现这些事情想成为谋生的手段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这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下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其他可以谋生的能力(作业资料8)。”另一方面,根据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价值观与人们对结果的预期也有密切相关,而结果预期会影响到兴趣的发展。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一领域能力很高,但出于功利性的价值观觉得这种能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能带来功利性的结果(例如帮助自己获得成功、获得老师同学的赞赏等),那么这种高自我效能也难以激发兴趣,导致高自我效能低兴趣。

3.4 个人天赋和能力内隐观

个人的天赋会影响到学生对活动的选择与实践能否换来相应的成绩结果。在某个领域即使有浓厚兴趣,并出于兴趣选择了相应的活动、努力地学习实践,但如果非常缺少天赋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成绩,从而自我效能也不会很高。另一方面,根据能力内隐观理论[19],个人的能力内隐观(即人们关于能力是先天不变的还是后天习得可变的看法)也会影响学习行为。通过对作业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过于强调天赋的作用、认为能力主要靠先天的人,可能更容易因为觉得自己在感兴趣的领域天资不足而放弃选择从事相应的活动、培养相应的能力,从而自我效能也得不到提高,造成兴趣-自我效能失配。例如,有学生提道:“我喜欢画画,画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画还是很丑,我觉得可能我并不适合画画,在这上面没有天赋,于是我就放弃了(作业资料23)。”

3.5 时间因素

除了以上讨论的几点影响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内、外部因素外,我们还注意到,兴趣的产生有时只是一刹那,但能力/自我效能的形成则需要长期的培养。模型中也显示,兴趣需要通过一连串的反馈路径才能反作用于自我效能,这种反馈作用需要充分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而在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兴趣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更加容易发生快速的变化。从前感兴趣的领域会被新领域中断或取代,在琐碎、枯燥和重复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兴趣也可能被磨灭,从而造成能力培养跟不上兴趣的不一致情况。例如有学生提道:“当前信息量大,每个人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新奇的资讯,容易被影响,兴趣也容易产生(作业资料34)”;“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有时候思想兴趣跟上了潮流,能力还跟不上”;“就算我很幸运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是任何工作都少不了琐碎、枯燥和重复,这些因素会冲淡你对工作的兴趣(受访者Z)。”

4 对策建议

基于本研究发现,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减少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失配的情况,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

4.1 家庭教育中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性支持

在中国文化下,家庭对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生涯选择有着重要影响[20,21]。本研究发现,一些学生在家长的奖惩迫使下发展了某方面的高能力,却同时因此丧失了兴趣,导致兴趣-自我效能失配。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多给学生自主性,多从子女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感受,为他们的选择提供相关信息和机会,而尽可能少地施压和提要求。

4.2 大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研究发现,应试教育按照一个模子培养学生,这种缺乏自主性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的兴趣-自我效能失配。应该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发展能力,有所建树。

研究还发现,在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实习等培养了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相对较高的自我效能,但这些能力/自我效能的提高并没有带来高兴趣。这种兴趣-自我效能的不一致会给学生的生涯选择和就业带来困难,建议高校应尽可能采取更为宽松灵活的转专业政策,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并且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中,除了培养锻炼他们的专业能力,也应注意相应兴趣的培养,避免高能力低兴趣的情况。

4.3 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尤其是艺术类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不小的花费。研究发现,一些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缺少充分教育资源,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相关的课程培训,缺少方法,导致高兴趣不能转化为高能力和高自我效能。这种情况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可能较为普遍。因此,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并利用网络等平台,使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充分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一致发展。

4.4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对学习、教育和职业的态度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往往认为能来带成绩、金钱和荣誉的领域才有培养和发展的价值。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很多只考虑是否热门好就业,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兴趣。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往被视为冷门或无用的能力可能逐渐居上,而当前的热门领域可能随着时间逐渐趋向饱和或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被淘汰。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领域对社会发展都有其用处,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应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轻功利主义的影响,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4.5 引导学生建立能力的增量观

能力内隐观理论认为,人们关于能力的看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态度和动机[19]。有些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稳定的,这种对能力的看法称为能力的固存观。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人在失败时往往消极地归因为自己天资不足,从而容易放弃对自己感兴趣领域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人认为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随着学习不断提高的,这种对能力的看法称为能力的增量观。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培养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能力的增量观,促进兴趣-能力的一致发展。

4.6 帮助学生找到持久的兴趣来源

由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兴趣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一些学生存在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很容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但难以长久保持和长期坚持培养兴趣相应的能力。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学生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应当通过生涯教育,促进学生的探索,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持久的兴趣来源。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兴趣,避免在枯燥的练习中磨灭学生的兴趣。在教育中应关注兴趣和能力/自我效能两者的关系,推动两者积极的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失配生涯效能
有源相控阵雷达均衡技术研究与实现
我的教书生涯
T2-FLAIR 失配征预测IDH 突变-无1p/19q 共缺失型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一款高性价比失配负载的设计与制作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基于特征分解的方位向多通道SAR相位失配校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