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的路径研究

2021-09-15 18:59唐梓琳钱程霞
学理论·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

唐梓琳 钱程霞

摘 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桥头基地。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的常态化教育内容,就是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构建“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各科联动多方协同”的教育格局,唱响校园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教育者;教育介体;受教育者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9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愛国主义教育是厚植爱国情感的土壤,是砥砺强国之志的助推器,是实践报国之行的牵引力。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多次强调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地位、作用、责任。这迫切要求高校准确把握时代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凝聚教育合力,找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契合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相互交融为实践方向,遵循规律、抓住关键,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育者、教育对象及中介环节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以人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兼备“为人性”和“人为性”,领导班子、专任教师、学工队伍等教育主体都担负着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教,促进其发展进步的任务,因此必须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凝聚育人合力。

(一)加强组织引导,构建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高校党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引导,并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部署、评价反馈、效果考核等各环节,坚持顶层设计和部署落实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二级学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二级学院党组织应领会精神、积极响应、主动牵头,探寻爱国主义教育与学院专业特色的契合点,主动承担起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院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任务。最后,教师党支部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于“教师”和“党员”的双重身份,端好“教书”和“育人”两碗水,打造党支部特色德育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落到实处。以“党委领导——学院推动——教师落实”的阶梯式部署,构建起高校内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新格局,能够凝聚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强大支撑。

(二)提升德育意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教师作为高校知识分子队伍的主力军,是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效用直接,必须引导其具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影响力。

高校教师队伍庞大,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授等专任教师是开展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角色不同,其职责定位也有所差异,挖掘各个角色的特点,发挥特色优势,有助于勾画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同心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头羊”,在提高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承担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责任,强化专业引领的优势,建立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双向沟通机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同时也不断汲取间接经验作为教学储备,促进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不能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认知上,要积极促成自身从“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到“关注学生”的心理转化,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自身教学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肩负起“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共同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设意识强、素质高的学工队伍

高校辅导员是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最后一公里”。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充分利用这一双重身份优势开展思政工作。一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常态化工作之中,如在学院模块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以专题讨论、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在学中夯实理论基础、厚植爱国情感、汲取信仰力量的目标,同时推动以党带团的进程,激发广大团员学生的政治热情,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二是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维系好与学生、任课教师、家长等各方的关系网络,搭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专业指导的良好平台。三是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将“良师益友”的角色力量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助推力,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二、畅通载体渠道,营造蓬勃向上的爱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4]高校要坚持教育内容的纵横延伸、教育渠道的互通互联和教育方式的推陈出新,以完善的教育中介系统助力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

(一)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积极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教学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高校虽已由传统的“以智育人”理念向“以德育人”方向有所突破,但现有德育课程体系中仍存在一些痼疾难以根除,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存在着课程被边缘化、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第一,整合思政教材中的爱国主题教育资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横向贯通。高校目前开设的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教学途径,能利用纲要课、形势与政策课、概论课打造一条“追本溯源——现实形势——未来方向”的教育线索,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国情世情的分析中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四个自信”;能利用原理课、基础课开拓从“基本方法”到“投身实践”的教育向度,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道德法律进行内外约束,促进爱国情感的理性表达。第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纵向衔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本科思政课为主要载体,下与高中政治课相连,上与研究生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明晰与其他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异同,抓准本科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侧重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实干精神,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去。第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提高认同感,并基于大学生的话语接受习惯和表达习惯,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讲授式与互动交流式结合,将文字呈现与图像、声音等表意形式融通,让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并存。

(二)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发挥显隐结合的教育力量

从高校整个教育体系来看,思政课与专业课分离断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动不足等问题仍层出不穷。这些课程体系运行中的短板,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身份出现,碎片化、断层化的窘境难以保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应发挥其他各类课程的“守渠”作用,凝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优势,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而行。

第一,强化各类课程知识传授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中寻找切入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素材。例如工科类的课程,可从课本知识点延伸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进行成就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在人文类学科课程中,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着力分析其中“爱国”的地位和内涵。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应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科学取舍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对象,合理安排延伸内容、课时、难易程度等,建立衔接点,切忌生搬硬套、刻意设计,避免“为了融入而融入”的情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关系,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第三,在学校内部或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打造一批“爱国系列”特色示范课程,以“专业+爱国教育”的形式,鼓励跨学科教育,展示各类独具专业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小课堂,从多学科、多角度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向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三)打造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文化育人共同体

高校校园是师生赖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师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反哺对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6]

一是要塑造校园物质文化,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高校可将抽象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成具象化的爱国主题建筑和艺术景点,同时,综合运用符号媒介、实物媒介和人体媒介,加强爱国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二是要重视校园生活文化,延伸课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4]高校应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把握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组织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发挥涵育功能,激发爱国热情。三是要打造校园精神文化,彰显高校特色。高校要坚持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以及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将爱国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打开精神文化窗口,通过影视报刊等文化载体,促进校园精神创作活动蓬勃发展,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即时性和延时性有效增强。

三、聚焦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应把握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一)把握发展规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群体,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以及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一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已初步形成,但仍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接受能力强,对构建完整的社会认知体系的心理需求迫切。高校应搭建好其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门分析课程和专项社会调研项目等,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情民情,感受国家制度、政策方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影响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思考能力、鉴别能力有所提高,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仍需要强化价值引导。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西方价值观念的宣传,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容易将缺少坚定立场和甄别能力的青少年引入认知误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重视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的课程,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辨别文化鼓吹下的霸权主义。三是大学生的情感强烈复杂,情绪表达较为直接。高校应以榜样宣传、校园氛围渲染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涵养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引导爱国情感的理性表达。

(二)顺应教育逻辑,推动知情意行的统一

要想真正做到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就要立足于大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来思考“怎样爱”这个问题,引导受教育者认识活动的正确方向,把握好关键步骤,坚持以感性生发理性,以理论引导实践。

首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认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重要一环。依托思政课、第二课堂等多方渠道,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价值判断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地域概念,上升为抽象的以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生活、价值体系等各方面特征为依据的政权概念,从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的直接感知,引导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形成历史与时代、国家与世界、政治与道德、理论与实践的认知统一体。其次,厚植爱国情感,坚定爱国意志是深化理性认识的内部动力,也是投身爱国实践的前提条件。在专题教学、课题展示、热点讨论等综合教学形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看透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坚定爱国意志,鞭策青年学生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最后,养成理性的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高校应以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以党日团日、主题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夏令营、志愿服务等各类实践项目为牵引,将刚性约束和自愿参与相结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做出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爱国认识,让爱国主义教育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中取得实效。

(三)注重因材施教,凝聚不同学生群体的能动力量

大学生群体虽是一个有显著特色和特定标签的整体,在其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依据不同的标准有所区别。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刻分析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聆听学生的心声、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学生的现实诉求,激发各个群体的优势,才能切实做到教育直指人心、深入人心。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双重身份的互动优势。学生党员享有“党员”的政治面貌优势,有坚定的政治站位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利用“学生”的角色特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党员优秀事迹的宣传和爱国角色的塑造,以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意志,以实际行动强化报国意识,增强学生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第二,提升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品牌学生活动。高校的学生组织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利用学生组织影响力大、参与度广的优势,整合资源打造爱国系列的品牌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组织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极大调动学生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3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5-12-30.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8.

[6]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