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海绵城市

2021-09-10 21:24周军
天天爱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涝绿地海绵

周军

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加快。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绿地面积则相应地减少了。由于缺乏绿地下渗作用,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被破坏,带来的后果就是一遇到暴雨,城市就进入“看海”模式。城市内涝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

海绵城市建设指的是新一代城市雨水、洪水管理概念。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城市要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有需要时再把蓄的水释放出来,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

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引发的此类问题,近几年在一些地区不断“发酵”,为给城市寻找“治病良方”,建设海绵城市的提议应运而生。

如今,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 :有的城市一边喊着“缺水”,一边任凭雨水资源白白流失或者雨水和污水混杂后随意排放;有的城市虽然建设了花坛绿地,却高出人行道,无法起到蓄滞雨水的作用。

以上问题都可以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解决。通过雨水和污水分流以及城市绿地的改造,一方面可以将污水控制在源头,大大减少治污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绿地的天然作用——蓄滞收纳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缺和洪涝问题。

不过,海绵城市建设并不能根治城市内涝问题,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范围大,多暴雨和洪水,内涝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果内涝灾害超出了海绵城市的承载能力,那么就必须与其他水利工程措施相配套,才能应对此问题。

在雨天,海绵城市更能突显出它的价值——像海绵一样自动渗水、吸水、蓄水。生活在海绵城市,再也不用因鞋子被积水浸湿而烦恼了。

我们来看一看传统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对比吧!

传统城市道路

约75%的道路面积是不透水的,地表径流可达55%,路面积水严重。

海绵城市道路

道路的透水面积远大于传统道路。下渗面积增加,促使道路能消化和排放地表的雨水,地表径流大大减少。

传统城市花园

透水性差的路面不利于雨水排入公共绿地,雨水在地表滞留,造成内涝;传统的小区植被过于单一,地形过于平整,不利于雨水渗透到泥土中。

海绵城市的雨水花园

设计成下凹样式的雨水花园,可以更好地收集周边的雨水。雨水通过植物、土壤、细沙等过滤下渗,形成了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传统城市的小区园路

小区的路面一般不做渗水处理,导致路面积水;绿地缺乏根系发达的植被的覆盖,导致滞留雨水的能力下降。

海绵城市的小区园路

小区道路设计成透水路面,并在两侧增加植被。这样可以高效回收雨水,存储到地下水箱里以便再次利用。

传统城市建筑的屋顶

城市的屋顶约占城市地表面积的30%,国内大部分建筑的屋顶是裸露的,硬质化屋顶和路面使得雨水滞留无法下渗,加剧了屋顶的老化速度以及城市内涝的程度。

海绵城市的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有很多好处:用绿色植被覆盖城市屋顶,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通过雨水管收集屋顶的雨水并储存在水箱里,可用于浇灌绿地等;绿色屋顶的多层结构还可以保护建筑表皮,吸收建筑热量,降低室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

2013年底,我国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将目标定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2015、2016年我国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截至目前,很多试点城市初见成效。

要想达到城市发展和自然水文相和諧的目标,不仅要靠城市建设,更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一些国家的民众非常注重人、水和谐共处。人们普遍会在住宅房屋安装雨水回收利用设施。有的国家甚至对雨水回收设施的规模、大小、使用有严格的要求。

目前,我们在雨水和污水分流、雨水收集再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每次“城中看海”,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清扫,但很多人可能只会关心交通出行方不方便,而忽视了城市环境问题。

你是一个对城市环境漠不关心的人吗?其实,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保护城市环境的方法。例如,发现路旁的排水井堵塞了,可以及时拨打市政电话请工人叔叔来清掏,等等。

建设海绵城市,你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
内涝绿地海绵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走进绿地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我心中的那片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