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目标下资源型地区低碳转型引发的金融风险思考

2021-07-23 03:34冯雨晴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长治市碳达峰金融风险

摘 要: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地区低碳转型及其引发的金融风险防控成为重要课题。以长治市为例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研显示,低碳转型推动长治市GDP能耗持续走低,高碳行业信贷增长得到有效管控。但也存在高碳企业整体偿债能力下降、金融风险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聚集和煤炭行业贷款存量规模大、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建议科学规划转型路线,发挥财政激励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努力提高绿色信贷规模占比,尽快构建完善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关键词:碳达峰 低碳转型 金融风险 长治市

在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地区低碳转型成为必然。避免转型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成为摆在资源型地区金融业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原煤产量居全国第四、山西省第二的长治市为例,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长治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长治调查队、长治市能源局、长治市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

一、能源结构及金融支持高碳行业现状

(一)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长治市工业经济中煤、焦、铁、电四大支柱产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煤炭消费量长期占据能源结构主导。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量约4286万吨,同比增长2.6%,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1.4%,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73%,与上年同期总体持平。其中,六大高碳行业六大高耗能行业指:化學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融矿业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煤量占比超过96%,石油加工、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用煤量占比达5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用煤占比接近33%。随着长治市纳入京津冀“2+26”污染防治通道城市及“煤改气”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天然气成为全市能源消费新的增长点,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天然气占比约8%,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中天然气占比约1%。

(二)能源革命撬动全社会单位GDP能耗下降

2020年,长治市围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焦化、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整合,积极推进7座煤矿减量重组,全年压减煤炭产能105万吨;关停所有焦化企业4.3米及以下焦炉,将原有16个焦化项目整合重组为8个,压减焦化产能288万吨;有序推进钢铁企业1200立方米以下高炉等生产装备改造。受此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2%,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1%,推动全社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

(三)在绿色信贷政策约束下高碳行业贷款增速减缓

2020年,长治市高碳行业银行表内外融资余额227.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年回落54.9个百分点。其中表内贷款余额176.5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较上年末回落73.6个百分点。各金融机构在科学合理控制信贷总量增长的同时,实施差别化管理策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其中,新能源发电项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1%,高于同期火力发电项目贷款增速32.8个百分点。同时,部分高碳企业积极开拓债券市场融资新渠道。2019年,山西潞安矿业集团非公开发行两期绿色债券,合计募集资金58.4亿元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主要用于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和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此举有助于降低集团公司融资成本,推动区域经济低碳转型发展。

二、低碳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影响分析

长治市产业结构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占比52.5%,整体能源利用率不高,碳排放强度较高,远高于全国1.07吨/万元平均水平。随着国家碳达峰目标时间节点的确立,能源革命和产业低碳转型势必节奏加快,在中短期内将对资源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一)工业碳排放量受到约束,高碳行业经营效益或将下滑

工业是碳排放重要领域,工业低碳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长治市境内所有火电企业上榜,钢铁、水泥、化工等高碳行业也将陆续入局。由于高碳行业在长治市工业经济体量中占据近30%,尤其是用煤量超过50%、工业经济体量占比10%的现代煤化工行业,作为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行业,近年来受用水、用能及环境容量等指标日趋收紧,企业生产承压。叠加2020年煤化工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全市煤化工企业成本倒挂,亏损严重。如长治市某煤基合成油公司3月份被迫停产,某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同年10月份起采取限产措施,年产能利用率由原先的80%压缩至30%左右。

(二)煤炭产量增长受到约束,煤炭工业对经济拉动力减弱

长治市“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造成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煤炭工业发展。长治市煤炭及相关产业对全市GDP、财政收入贡献度均超过70%。2020年全市原煤增长6.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5.1%,工业增加值增长6.1%。煤炭企业实现营收111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总额的55.9%。受低碳转型及全国多地碳达峰目标日期提前的影响,煤炭生产总量增速将随着能源需求结构调整和煤炭需求增速的放缓而持续走低。按照国家能源局2030年60亿吨煤炭消费峰值测算,全国煤炭产量年均增速约在2%左右。若价格不变,长治市原煤产量增速降至2%,将下拉工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煤炭产量增速回落将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对10余万名矿工就业保障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低碳转型引发金融潜在风险需引起关注

(一)高资产负债率使信贷资产面临损失的风险加大

资产负债率指标反映了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潜在能力,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极易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偿债能力下降。2020年末,长治市高碳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达81.8%,高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其中,钢铁行业高达104.8%,电力行业为91.4%。初步测算,期末高碳企业流动比率为1.1,较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为1.4,较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六大高碳行业中四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化工、电力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02.3%、60.1%。在贷款发放方式上,主要以信用和保证类贷款为主,抵质押类贷款占比仅为18.8%。一旦企业出现经营风险,信贷资产将难以获得保全。以某钢铁企业为例,2020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9.1%,全年营业收入虽比往年有所增长,但应收账款规模占比高,约25%左右,严重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且根据《山西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2019年行动计划》,企业须在5年内再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对现有2座530立方米高炉完成升级改造,达到1200立方米高炉装备要求,进一步加重企业经营成本,2020年,企业经营成本增长36.8%,比上年加快10.2个百分点,超出同年营业收入增速6.3个百分点。

(二)低碳转型引发的信贷风险向中小金融机构聚集

对于高碳行业,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先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采取限制性准入信贷政策,导致信贷风险向风控能力低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转移。如,2020年初某国有银行停止对长治某水泥公司办理续贷业务,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紧张,开工率下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000万元贷款逾期。2020年末,长治市高碳行业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2.5亿元和0.4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相关贷款占比分别为73.3%和89.6%。个别农村商业银行高碳行业贷款不良率高达7.4%,超出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此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大量购买高碳行业债券,风险增加。2020年末,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向煤炭及高碳行业债券资产余额达18.6亿元,在企业融资渠道逐渐收紧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违约风险。

(三)煤炭行业贷款存量规模大为银行经营埋下风险隐患

受长治市煤炭工业居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影响,银行信贷资金长期流向煤炭行业。2020年末,全市煤炭行业贷款余额524.4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量的26%,居全行业贷款之首。在碳中和目标下,传统煤炭企业经营将越发困难,甚至亏损关停。2020年,全市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8.4%,企业亏损面为32.5%,同比扩大4.1个百分点。如,长治市某市属大型煤炭企业,受原煤质量下降及外销道路施工等因素影响,2020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3.2%,存货增长17.9%,经营利润下降14.3%。企业现有银行贷款总计19.5亿元,其中1.2亿元出现不良。若依照我国煤炭企业贷款的违约率可能在10年内上升到20%以上的数据测算马骏: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长治市煤炭行业新生逾期贷款规模将达到104.9亿元,这将对银行未来经营,特别是客户结构单一、煤炭企业信贷占比大的银行机构埋下风险隐患。

四、相关措施及建议

(一)企业应加快节能减排,履行好低碳转型社会职责

高碳企业作为节能减排主体,要摒弃经营成本短期大幅增加的狭隘思想,树立低碳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长远战略目标。根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行业标准做好碳盘查,摸清自身碳排放情况及节能降耗潜力。通过设备升级或淘汰高耗能设施来达到提升产品利用率和降低企业能耗的目的。同时,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先进低碳技术和能源管理經验,通过投资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储备碳资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金融机构应强化创新,加大绿色信贷和金融服务供给

在经济向低碳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理念,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资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为长治市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不断提高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率,尽快构建完善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同时,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帮助企业加快改造升级和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过剩落后产能。不断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积极探索绿色项目PPP和BOT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政府应为金融机构支持低碳转型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推动低碳发展,政府主导是前提。资源型地区政府应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当地经济金融的影响从产业转型、金融支持等多方面统筹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制定30、60路线图,出台高碳产业退出资金奖补政策,引导高碳产业有序退出,减少高碳产业退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出台鼓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再生能源利用等补贴政策,努力营造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骏.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金融时报,2021(01).

[2]王信,雷曜,杨娉,王琰.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中国金融,2021(01).

[3]王国法.煤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能源报,2021(02).

[4]寇江泽.全社会绿色转型,行动起来(经济新方位·2021怎么干).人民日报,2021(02).

[5]刘桂平.发展绿色金融助力“30·60”目标实现.中国金融,2021(02).

(冯雨晴,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猜你喜欢
长治市碳达峰金融风险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用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倒逼机制开拓内蒙古绿色发展新未来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长治市安全设备监测中心 整体产权转让举行签约仪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小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