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亮相国博看看古人穿什么?

2021-04-27 06:44陈思静
艺术交流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服饰

文本刊记者 陈思静

▲皇朝礼器图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命允禄、蒋溥等初纂《皇朝礼器图》。它既是一部描绘清代礼器的图谱,也是一部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皇朝礼器图》有多个版本,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为乾隆年间内府彩绘本,共十八卷,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六个部分。

春节期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打卡,其中不乏身着古装的小哥哥小姐姐,使得工作人员不得不屡次限流控制观众数量。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不仅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展期拟定为一年。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Ancient Costume Culture Exhibition" host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has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visitors to check in.Among them, there were many youngsters wearing ancient costumes, forcing the staff to repeatedly limit the flow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visitors.This exhibition is the first general history of clothing exhibition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Based on decades of academic research by scholars such as SUN Ji, it not only vividly depicts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wearing scenes of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 but also systematically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has deeply explain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arried by clothing.The exhibiting period is planned to be one year.

15尊服饰复原人像呈现古代衣冠整体形象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但中国服饰之繁杂,我们对各朝各代服饰样式也常常混淆不清,伴随着古装历史剧的热播,关于剧中服化道是否准确的争议纷纷不断。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表示:“表现历史人物的时候是要通过这些人物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但是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不知道,在塑造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时,服饰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有些电视剧,一个镜头里的服装就能相差好几千年的时间,从先秦跨越至明朝,给观众造成混乱的感觉。但是我们不能要求这些电视剧、历史画的作者去研究服装史,因为服装史很复杂,而通过博物馆,可以把一个基本的轮廓清楚地介绍给大家。”

汉代服饰的端庄朴实、唐代服饰的艳丽浪漫、宋代服饰的简约雅致、明代服饰的尊贵华美、清代服饰的满汉交融……展览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6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都很强。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本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与以往的服饰展不同的是,我们希望展出的是一个整体形象,即从人的整体形象出发。”孙机说:“一些出土的古代衣服比较肥大,出土的颜色比较暗淡了,看起来也不知道怎么穿,我们希望展出的形象是容易理解的,是穿在身上的整体效果,而不是摊在那里的样子。”

概括阐释服饰的演变

唐宋官员的幞头有什么区别?明清官服上的“补子”图案与官员等级之间有什么联系?还在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的男子发型傻傻分不清吗?类似问题在展览中都能找到答案。孙机介绍,在展示服饰整体形象的时候,展览还要解决服饰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即古代服饰变化的原因,当然生产生活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胡服骑射”等。但是服饰既代表了人们御寒保暖方面的需求,又代表了民族以及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等,另外还体现了时代的审美,“所以服饰的演变不是一句话能够讲清楚的,但是展览希望尽量能够把它说清楚”。

展览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我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我国服饰演变之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我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为我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不仅能对不同历史时期古代服饰形制留下印象,也能在了解到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基本脉络、重大转折等服饰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展览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知道古人穿衣到底是什么样的。”孙机说。

▲有孔金带头(附穿针) (西汉)每块带板长13.3、宽6厘米,扣舌长3.3厘米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该组带头为金扣嵌贝腰带的组件,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穿针组成,但带体已朽坏不存。带板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体为猛兽咬斗场面,主体纹饰的周边为勾喙鸟首纹。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针穿入。这副金带头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看,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头,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戴鹖冠三彩俑 (唐)高96.5厘米陕西西安独孤思贞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武官立于束腰台座上,眉头紧锁,眼神凌厉。头戴鹖冠,身着交领宽袖袍,外罩裲裆铠;双手交握于胸前,袍领与裲裆铠前片施白色釉,袍底白色,裙缘为白色百褶边。古代武官佩戴鹖冠,象征无往不胜。北魏武士鹖冠上的鹖鸟栖息于冠顶,唐代鹖冠则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型,鹖鸟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造型高大,冠后还有包叶,颇为生动,造型似雀。

▲组玉佩 (战国)1954-19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组玉佩为挂在腰间巿以上的饰物,虽然也基本出土于墓葬,但与覆面上的玉饰件性质完全不同,组玉佩大多数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礼记·玉藻》有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这与当时贵族标榜的步态也有关系,身份越高,迈步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金丝䯼髻 (明)高9厘米,直径11厘米 重64克 无锡博物院藏䯼髻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此件䯼髻由细金丝编结而成,两侧做成长条状镂空钱纹装饰,顶部向后收分,略成弧形。前后左右编结时均留有小孔,用以插簪饰。此种形制的䯼髻是明朝常见的样式。

▲六棱金带钩 (春秋)长5.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带钩为金质,通身无饰,呈琵琶形。带钩的主要用途为系连革带,使革带系牢于衣袍上,带钩还可用于佩挂随身的小物件,如印章、铜镜等。

▲蟠龙双龟纹鎏金铜带头 (西汉)长8.7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此带头作横长方形,表面鎏金,牌心浮雕蟠龙双龟缠绕纹,龙昂首,躯体卷屈成两圈相连的“∞”字形,两圈内各有一龟,位置倒向,均引颈回首。背面平素,中间竖立两个长条形的环钮。带头出于内棺中部左右各一块。在横长方形的铜片上铸出透雕或浮雕的动物纹,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在中国长城内外燕山一带及蒙古和西伯利亚发现的带头多以羊纹为主。器物上以龟为饰,则是商周中原文化所独有。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龟的形象更多。可见,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蟠龙双龟纹样具有强烈的汉化特征。

▲彩绘木雕女舞俑 (汉)高15.8厘米1957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木俑以白粉作底,墨绘头发、眼眉和衣服轮廓,头部高高束起发髻,上身着深色长袖上衣,下身穿浅色裙,双臂屈伸表现出舞蹈姿势。雕刻刀工简练,仅表现出舞者的大致轮廓,却能显示出舞蹈的翩翩动态,其头上的发髻呈现出汉代特色。

▲彩陶靴 (新石器时代 辛店文化)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1989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彩绘纹饰以双线条纹。靴筒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陶靴虽然是一种容器,但是它的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此靴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它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猜你喜欢
国家博物馆服饰
《漫话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六站(上)
《漫画国宝·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七站(上)
《漫画王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四站(下)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运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观察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