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021-04-03 19:11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心脾胃气安神

金 玲 高 爽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香山路门诊部,北京 100093

1 失眠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是由外邪扰动,或正虚失养,导致神不安舍,临床上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征。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以及高血压、肝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1-3]。

2 病因病机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可见,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不寐发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认为导致不寐的病机大致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由外感引起者,主要见于热病过程中,实证较多;由内伤引起者,则多见于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虚证为主。现将病因病机分析如下。

2.1感受外邪 《灵枢·邪客》云:“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其他如阴寒、水湿、风寒等多是形成失眠的间接原因。

2.2情志所伤 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涣散,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肝藏血,血摄魂,由于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皆可使魂不能藏,从而不寐。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度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健运功能,以致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心安神,以致不寐。

2.3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有些饮料如酒、咖啡、浓茶也是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亦可成为不寐的间接原因。

2.4心脾两虚 《景岳全书·不寐》:“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虚,或行大手术之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导致不寐。清代郑钦安《医法圆通·不卧》:“因吐泻而致者,因其吐泻伤及中宫之阳,中宫阳衰,不能运津液而交通上下。”大吐、大泻等伤及脾胃,致使胃气不和,脾阳不运,食少纳呆,气血生化的来源不足,无以上奉于心,亦能影响心神而致不寐。

2.5心肾不交 心主火,肾主水,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2.6痰热内扰 《景岳全书·不寐》:“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说明痰热内扰,也是引起不寐的一个病机。

2.7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宿食停滞,或肠中有燥屎,影响胃气和降,以致睡卧不安,而成不寐。故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

不寐主要和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因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乘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守于内,卫阳护于外,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若思虑劳倦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心神失养,神不内守,阳不入阴,则每致顽固不寐。

3 辨证论治

3.1辩证要点 ①辨中心证候:本病的证候特征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或睡眠质量不高,或不易入睡,或睡眠不实,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眠。②辨病机:若患者虽能入睡,但夜间易醒,醒后不能再寐者,多系心脾两虚;心烦失眠,不易入睡,又有心悸,口舌糜烂,夜间口干者,多系阴虚火旺;入睡后易于惊醒,平时善惊,易怒,常叹气者,多为心虚胆怯或血虚肝旺等。③辨虚实:一般病程短,舌苔腻,脉弦、滑、数者多以实为主;而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舌苔较薄,脉细、沉、弱或数而无力者,多以虚为主。

3.2治疗原则 ①祛邪扶正,补虚泻实,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宜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②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不寐主要是由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以治疗的原则,应着重在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如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和胃化滞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③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不寐的关键在于心神不安,故安神镇静为治疗不寐的基本法则。但必须在平衡脏腑阴阳气血,也就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离此原则,则影响疗效。安神的方法,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以及安神定志等不同,可以随证选用。④注重精神治疗的作用。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在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因情志不舒或紧张而造成的不寐,精神治疗更有特殊作用,应引起重视。

4 转归与预后

失眠病证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快外,大多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又易产生变证和坏证,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或过用滋腻之品,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虚,食滞内停,往往致虚实错杂,如温燥太过,易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如病因不除或失治易致心肾阴虚,心火更盛,如过用寒凉则易伤阳,致阴阳两虚;亦可因治疗不当,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损。痰热扰心证者,如病情加重有成狂或癫之势。肝郁化火证治疗不当,病情加重,火热伤津耗气,由实转虚,病程迁延。心胆气虚日久不愈,亦有成癫之虑。

本病证的预后因病情不一结果有别。但一般无严重不良后果,病情单纯,病程短者多易治愈。而病程长且虚实夹杂者,多难以短期治愈,且与病因是否祛除关系密切。

5 预防与护理

首先应注意精神调摄,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恐惧和顾虑,顺其自然,避免情绪波动,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等不良情绪。同时睡眠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忌烟酒,不喝浓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作息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病以后应尽早治疗,按时服药,掌握好服药时间,尤其重视睡前服药;可配合气功和心理治疗。

不寐患者的护理,服药方法很重要,为了使中药达到血内一定的浓度,起到安神镇静入睡的目的,一般以早晨和上午不服药,只在午后或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这种服药方法古人已有经验,临床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对于严重不寐或同时具有精神失常的不寐患者,要注意安全,以防意外发生。

猜你喜欢
心脾胃气安神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过桃花村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