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谋发展 勤育时代“弄潮儿”

2020-12-28 07:00崔晔徐顾琴
职业·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弄潮儿名师育人

崔晔 徐顾琴

八月十八海宁潮,气势壮观天下无。万马奔腾的潮水造就了这一天下奇观,也创造了灿烂的钱塘江文化。从古代文明源起到现代经济发展,海宁潮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学校)毗邻钱塘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主动服务海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学校坚持“海宁特色、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三名”工程建设为契机,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群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赛项和全国“工匠精神与职教名师培育”高端论坛……站在历史节点上,海宁“潮”助力学校奔涌向前,谱写了一首首海职高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赞歌。

党建引领塑“潮”魂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信仰,做“政治明白人”,是办学治校之魂。学校始终坚持党建与学校工作深度融合,在理念、文化、阵地与品牌建设方面,实施了三大党建工程,即“清廉教育”、“三学两做五走进”和“党团共建、培养红船旁弄潮儿”。

党委书记、校长王小林表示,打造“清廉学校”是建设良好教育政治生态、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践行美好教育的必然要求。围绕打造“清廉学校”的“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学校成立了“清廉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清廉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健全工作责任机制、推进清廉文化进校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育行风治理、做好教育资助扶贫工作、常态抓好正风肃纪七方面严格落实“清廉学校”建设,清廉理念浸润师生心中,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从而也树立了颇具特色的红船旁的“清廉学校”形象。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上,为了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学校提出了“三学两做五走进”,即党员教师带头“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学校纪校规”,通过“走进学生、走进企业、走进教师、走进家长、走进社会”,争“做合格党员、做优秀教师”。

以党员教师为主,建立“导生制”,为困难学生“开小灶”,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组织各支部党员走进企业,以一技之长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上进行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定期开展“蓝金领教师培训工程”,组织优秀党员教师为教职工授课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和期末开展家访活动,依托“德育积分管理”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由8名女党员教师组建的“八朵金花”心育团队,走进学生,走进家长,缓解疫情焦虑,成效显著,受到嘉兴市教育局通报表扬。党员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看守所、社区和商圈,以送教的形式,提供计算机运用与维修、汽车维修、园艺养护、心理援助等服务,向社会充分展示学校党员教师的风采。

推行“党团共建”工程是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党团关系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推动此项工程,学校成立了“红船青年学院”,实施“三个到位”,培养“红船旁的弄潮儿”,确保党建带团建做到真带、实带、常带。

运行机制建设到位,做到“真带”。党委各部门分工负责,设专人建立党组织与团组织的联系;定期召开党团共建工作例会,制定了《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党团共建实施方案》,将党团共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其纵深发展。

共建队伍建设到位,做到“实带”。依托“红船青年学院”,围绕“红色初心”“红色组织”“红色青年”“红色梦想”“红色榜样”“红色行动”“红色召唤”“红色传承”八个方面,党团联合施教,共育典型,提高团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激励团员青年奋发成才。

活动平台搭建到位,做到“常带”。利用“红船青年学院”这一平台,为团员提供完善自我的广阔空间,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促进团员自我培养、自我提升。如响应政府可持续发展号召,广泛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等行动;围绕提升技能,服务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路并进培“潮”师

王浙老师带领的汽修专业团队报名参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代表学校一路从市赛冲进了省赛,一举夺魁。同时获得省赛一等奖的还有英语团队,目前都在备赛国赛中。这场比赛,吸引了20多支教师团队参赛。

学校引导教师术业专攻,当“学科带头人”,为了打造这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从“三航期、三平台、三类别”入手,培育“潮”师。

“三航期”工程,精准性培育专任教师。学校将专任教师划分为三个阶段:引航期,针对入职新教师或没有名师荣誉的教师;近航期,指校级名师、县市级骨干教师;远航期,指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的名优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学校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四个方面,设计了“三航”教师培养任务清单,通过“三出四进”培养路径,实施专任教师培养。

“三平台”建设,阶梯式培养名优教师。“三平台”指名优教师孵育平台、多层级名师工作室平台和多类型指导团队平台。校级名优教师采用“自荐+部荐+校选”的形式进行评选,市级及以上名师则从校级名师中推荐产生,由此形成了“校级→县市级→地市级→省级”的名优教师孵育平台。建立从校级——市级——省级的多层级名师工作室平台。陆佩琴、寿斌杰及朱滢元等校级、市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着重培养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非遗传承和技术研究等;胡金龙、孙海涛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行业、专业骨干组成,将产业发展最新信息、技术传输给教师,使其教学更接近行业动向、行业标准。成立多类型指导团队平台,对参加技能比赛、教学比赛和科研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

“三类别”聘请,建立专家资源库。“三类别”指聘请能工巧匠、组建讲师团、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学校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學校日常教学、实习实训指导、考核评价等任务。聘请企业、行业中“技术过硬、能讲会说”的管理者、培训者组成讲师团,主要承担师生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聘请高职院校教授、行业协会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如今名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发展趋势,各层级名师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3名,省特级教师3名,浙江省功勋教师1名,国家交通类名师1名,浙派名师4名,省教坛新秀2名,省师德楷模2名,还拥有一大批市、县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班主任。

专业抱团创“潮”品

皮革服装专业学生在高三第一学期开始“爸爸的皮衣”主题性生产实习。整个过程围绕产业链所需的岗位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设置,包括准备、设计、制作、展示四个阶段。通过学生为父亲量体、设计、裁衣,在毕业汇报舞台上亲自为父亲穿上皮衣,并共同走秀等系列活动,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使学生实现德技并修。现在“爸爸的皮衣”已成为学校“链上教育”品牌项目之一,它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一次考察,也是学校“链上教育”理念在“链上专业、链上课程、链上德育、链上融合、链上服务”五方面的具体落地。

链上专业,实现产业与专业融通。学校整合皮革服装、电子商务、平面设计、市场营销、影视影像、物流六个专业,构建皮革专业群,打通六个专业之间联系,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及跨专业知识融通;制定专业群online to offline 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皮革产品基地←→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客户端这条线为线上培养模式,皮革产品基地←→实体店←→客户端这条线为线下培养模式。

链上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融通。整合原来六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融通;以皮革服装为中心,为链上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添加专业载体,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平面设计的专业课程都以皮革产品为载体。

链上德育,实现技能与素养融通。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寓思政教育于学科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组织主题性生产实习,开展学徒制拜师仪式,融素养教育于技能教学。

链上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融通。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共建校内外体验中心,如研发设计中心、制版打样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皮革物流中心、皮革體验中心,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校企教学融合过程中,对接产业链生产需求,主题性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实行淡旺季交替模式,生产淡季安排主题性教学实习,旺季安排顶岗实习,改变了原来顶岗实习时“学生无事干,师傅无时教”的状况。

链上服务,实现生产与创新融通。学生提供生产服务,缓解企业用工压力;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员工素养培训等服务,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助推企业发展。牵头成立海宁皮革职教集团,搭建了皮革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有效促进产业链和专业链对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2019年,学校加入了“浙江省时尚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借地方政府部门“打造时尚产业为千亿产业”之东风,着手开展“海宁职高新仓时尚艺术分校”建设。时尚分校以皮革服装专业群为主体,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丰富专业链内涵,建设“时尚艺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时尚创意学院”“非遗艺术学院”“文旅体验中心”,构建涵盖“设计—制作—销售—非遗传承—服务休闲”于一体的链上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转型升级。

厚培素养育“潮”生

“唰,唰,唰……”在2019年世界轮滑锦标赛的速滑场上,运动员风驰电掣,你追我赶,一个个如利箭般地冲向终点,最终来自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张振海同学取得了冠军,这也是我国男子运动员取得的第一个轮滑世锦赛冠军。成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强度,每一场比赛他都充满信心,不达目标不罢休,也是这股“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让他化压力为动力,战胜无数困难,最终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成为红船旁的弄潮儿。张振海的成长与学校培养“弄潮儿”的育人目标密不可分。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当好“学生引路人”,通过“五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心育育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潮景”布置,环境育人。依据海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学校建造了潮雕、潮墙、潮牌、潮人大道、“潮”文化长廊和红船广场等,注入了“红船”基因,营造了“潮”文化氛围。在教学楼、实训楼、体育场、宿舍等进行了“潮景”建设,增加“潮”元素,增添“潮韵”,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弄潮儿”的人文素养,传承工匠精神。

双规互融,制度育人。双规指学校和企业两方的规章。学校不断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出台了《“弄潮儿”学生成长手册》和《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引企入校,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及规章制度,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习企业制度和文化,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素养渗透,课程育人。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文化、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和岗位迁移能力以及品德、人文和身心等综合素质。推行“1+1”(1个项目加1个案例)案例渗透课堂职业教育素养模式,让职业素养教育有载体、有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融有核心素养教育内容,推进了学校“链上德育”的建设。

润德于心,活动育人。学校每年开展最美学生、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榜样。如浙江省师德楷模寿斌杰老师,勇救落水儿童的省中职学校“最美教师”徐银祥老师,救人不留名的海宁市道德模范“最美小伙”於辛申同学等。通过徐志摩诗歌创作大赛、演讲征文比赛、文明风采比赛等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承办全国技能大赛、现代学徒拜师仪式、新生职业体验活动和优秀毕业生、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练就精湛技能。通过“阳光体育节”和“文化艺术节”两节活动、阳光跑操、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出拥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时代劳动人才。

“一体两翼”,心育育人。学校实施了“一体两翼”心理激励特色教育,一体指打造“自强体”,激发学生成才内驱力,激励学生好好就业创业,成为自强一体;“两翼”中一翼“推进翼”是家校合作有效培育学生健康心理,一翼“展翅翼”是打造心育教师队伍,全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教师自身心理调适能力,提高育人能力。让每一个“弄潮儿”都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灵、强壮有力的身体,从而在波涛汹涌的潮水中乘风破浪。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个个优秀的“弄潮儿”。如世界冠军张振海同学被评为全国“最美中职生”,唐哲涛、邱斯远同学的事迹入选《中学生天地》。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和“双创”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国际奖项5人次、全国奖项40人次、省级奖项101人次,其中张建康同学获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项目金牌。

潮起钱江,奔腾不息;勇立潮头,奋进不已。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作为临江而居的“弄潮儿”,以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气质,生动谱写着时时奔涌的发展新乐章,为把学校建成“海宁特色、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中职名校而奋斗!

猜你喜欢
弄潮儿名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新GMP认证催生的洗牌潮,谁能成为新一代弄潮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街头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