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培养孩子的兴趣

2020-12-25 05:34
启蒙(3-7岁)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豪兰兰小儿子

兰兰是位全职妈妈,有两个儿子,一个8岁叫小哲,一个6岁叫小豪。小哲上小学二年级,虽然年纪小,可在学校音乐歌手大赛、校园乒乓球赛和书法大赛上屡屡获奖。小儿子小豪虽上幼儿园,有些调皮捣蛋,但是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心灵手巧、见多识广。

一次,兰兰的裤子被勾出了一个小洞,小豪赶紧拿出来针线要帮妈妈缝裤子。小豪奶奶看见了说:“一个男孩子,整天摆弄针头线脑有什么出息?”兰兰不以为然,她觉得孩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做针线活儿不是“娘”的表现,反而可以发展特长。

让孩子多接触,确定兴趣点

兰兰在孩子会跑会走时,就带他们去体育馆看别人健身,看叔叔阿姨打乒乓球,看篮球比赛;带孩子去艺术馆,看画家现场绘画,看书法家挥毫泼墨,听艺术馆的阿姨介绍走廊壁画;带孩子去游泳馆看人们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去音乐学院听音乐,看大学生们弹琴;带孩子去非物质文化展馆,看剪纸艺人、刺绣艺人等现场表演。

上幼儿园之前,孩子们就在兰兰的带领下逛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既去音乐馆、体育馆、民俗馆等高雅类场所,让孩子接受艺术与民俗的熏陶,也去市井小巷,看卖菜阿姨计算菜的价钱,看缝补工人巧手生花,观察豆腐如何制作,看纸张如何制成。孩子们在兰兰的教育下,从小见识广博。最重要的是,兰兰不只是带孩子玩耍,她粗中有细,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她发现,大儿子小哲喜欢乒乓球、喜欢音乐,还喜欢绘画和书法;发现小儿子小豪没有艺术细胞,反而喜欢木工、缝纫、手工制作、科学探索等。兰兰说,小豪的理想是当服装设计师,缝缝补补只是基本功,现在开始练习蛮好的。

让孩子多尝试,明确学什么

确定了孩子的兴趣点,兰兰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现在校外培训学校很多,艺术类、体育类培训班比比皆是,很多培训班为了扩大影响力,在正式开班之前都有一个星期左右的免费试听。兰兰抓住这一机遇,马不停蹄地安排孩子学习。她想看看儿子是否真的感兴趣,遇到困难时是半途而废,还是能够坚持。凡是能坚持下来的兴趣课程,兰兰毫不犹豫帮儿子报名。

小儿子小豪报名参加了民俗班,学木工雕花、剪纸、刺绣,学得挺带劲儿的,家里贴满了各种剪纸。兰兰索性整出一面“艺术墙”,专门张贴小豪的作品。

让孩子多参赛,建立自信心

兰兰懂得孩子的心理,大儿子练琴时,她就在一旁静静地织毛衣、看书。每当孩子贪玩连续几天不练琴时,兰兰也不催促,而是自己拿起孩子的琴谱弹琴。当孩子听到熟悉的琴声传进自己的耳朵,孩子不由自主地来到钢琴边想要弹琴。用兰兰的话说,这叫间接激发兴趣。

有时兴趣上来时,兰兰也跟孩子一起“斗歌”“斗琴”。同一首歌,相互帮助录音,发到网上,看谁的点赞多;同一首曲子,弹给家人听,看谁的掌声多。

日常时间里,只要是兴趣班或者社区里有什么才艺比赛,兰兰都给儿子报名,不为得奖,只为锻炼胆量。孩子从一开始上台表演时的哆哆嗦嗦、满脸通红,到后来的充满自信、从容大方,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当然了,孩子的奖状、奖品也得了一大堆。小豪更是成了小区的名人,普普通通的纸张,他能变成趣味十足的民俗画;谁的拉链坏了、纽扣掉了,他一会儿就能修好。后来,兰兰索性在儿子的随身小包里放了一套针线盒子,以便随时备用。

兰兰说,培养孩子的兴趣,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大人不需要帮孩子决定什么,引导孩子、提供一些参考就行了。真正的决定,让孩子按自己的心意判断,毕竟孩子的人生要靠孩子自己走!

猜你喜欢
小豪兰兰小儿子
On the green aurora emission of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动物学校放寒假
赞美的力量
爸爸去哪里了
犟孩子的转变
山鸡舞镜
爷仨钓王八
帮帮“着了魔”的孩子
没收爸爸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