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对郁证的调治

2020-12-20 15:5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6期
关键词:郁证内经黄帝内经

肖 苗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1 郁证的病因病机

1.1 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曾经提出:“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中医认为阴阳的平衡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出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与《内经》的阴阳学说相似。阴阳辩证是论治繁杂万千疾病的根本,阴阳学说中见:一切积极的、向上的、温热的都属于阳;一切消极的、向下的、寒冷的都属于阴等。而郁证症状以抑制消极为主。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与阳气不足相关,阳气不足不能振奋精神,患病者会以长期情绪低落、精力下降、嗜睡、消极、失落无助等症候为主,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1.2 气机紊乱

“百病生于气”,该理论的出处是《素问.举痛论篇》。人有7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均会让患者出现不同的状态,如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惊则气乱等, 目前临床出现的多种疾病均源于情志刺激。《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提出:情志与脏器息息相关,心在“喜”,“怒”在肝,“惊、恐”在肾,说明人在不同的情绪下对脏器影响不同。人在世事中出现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治病因素。但长期在同一情志刺激的作用下,如过度兴奋或压抑,才能引发机体阴阳失衡,致脏腑损伤,循环失衡从而发病[1]。《内经》对郁证的形成,归于情志不遂而令气机运行不畅的范畴,广义理解为情志、外感、内伤造成的脏腑气血瘀堵,引发病理[2];狭义理解则是由于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心情抑郁、胸胁满闷,善悲欲哭,或急躁易怒,咽中异物等一系列表现的病证[3]。

1.3 脏腑受损

《灵枢、邪客》有云:“天有风雨,人有喜怒。”人的生理情志由于自然界的天气一样,依据规律发生。若出现情志失调,则可能引发疾病,损伤脏腑,百病的起始,就是风雨寒露,清湿喜怒。《素问.宣明五气》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是中医古籍中首次准确提出人情绪变化与脏腑的关系。情志活动与脏活动相关并相互影响,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帮助脏腑功能顺利进行,而异常的情志活动,尤其是强烈且持久的情志活动,无论是哪一种情志活动均会因为脏腑损伤引发气机失调,导致疾病发生[4]。

2 《内经》关于郁证的调治

2.1 法于阴阳 和于自然

《内经》因为外界因素是影响人心理的重要原因,如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诱因。《素问》中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内经》非常总是社会生活和外界因素对人的影响,建议人的生活应顺应社会,以保持良好的情志关系和心理活动实现养生。但在养生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虚静状态,保持思想清净,情志稳定,不因外界繁文琐事干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也进一步说明了顺应社会生活对养生的重要性。能坚持本性不受物欲诱惑,思想上没有过于烦忧的事情,少思少欲、无忧无虑,身体内部真气充沛,即使有来源于外界的强力的致病因素,也能通过有效调节和抵御不受外邪伤害

[5]。这提示郁证患者日常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家关系,减少社会因素对精神状态的不良刺激,心情愉悦、精神健康,气血充盈,脏腑和顺,可有效保持身心健康。

2.2 培元固精、安脏解郁

人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三要素是“精、气、神”, 而“精、气、神”主要来源于肾,肾藏精,是先天之本,水火之宅,是元气和阴镜的发源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女子和男子在成长过程中,肾有不同的作用,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发育、生长和生殖,人年老后也决定生命的妖夭寿。肾气亏损致使肾精缺失,正气不足从而发病。郁证患者多易受情志影响,脏腑气虚,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久病必虚,穷必及肾,致使郁证反复发作,病程延长。最终患者元神失养,因此需要培元故精、安脏解郁。临床中医有多重方法调肾养精,如食疗、药膳、 节欲保精等,保持机体有旺盛的精气,才能维持体格强健,神采飞扬。

2.3 疏肝利气,宣阳开郁

内经云:“木郁达之”,肝为藏血之脏,若肝气郁滞,导致血流不畅,则可致肝络瘀阻。《素问.调经论》有云:“人之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根据血气“喜温而恶寒”的特点,要解除血气郁滞,除了治疗以疏肝利气活血外,当佐以温运开郁,方可有效。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王庆其运用仙灵脾、仙茅、菟丝子、巴戟天等温阳补肾之品来治疗由于肾上腺素降低而导致的内源性抑郁症,有改善症状,提高疗效的作用。

3 结语及展望

郁症易反复因此导致病程较长,患者情绪与机体出现的症状互为联系并影响,治愈难度大。该病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内经》养生思想是中医特色的优势所在,深入探讨《内经》中有关郁证的病因病机和调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郁证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