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被核酸检测带火的“基因狂人”

2020-12-10 06:50咖喱
东西南北 2020年16期
关键词:华大基因检测

咖喱

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埃隆·马斯克”,也有人说他不过就是一个爱忽悠的“基因狂人”,汪建则用12个字来形容自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即使全是贬义词,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惜命”。

汪建一直在“神人”和“骗子”之间切换。有人称他为“基因教父”,也有人骂他狂妄自大。

他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复活猛犸象、用化学手段合成任何生命、降低新生儿残缺率、彻底治愈肿瘤和多种遗传疾病……甚至,他要求自己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活到100岁。因此,在外人看来,汪建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但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他也的确带动了中国基因技术的飞速进步——将基因检测的价格拉低到千元以内、病毒基因检测的时间缩短到几天之内、参与建设并运营国家基因库……

在华大基因内部,员工们喜欢叫66岁的董事长汪建为“汪老师”。在一档视频采访节目中,他坦言已经早早地给自己做好了墓碑,上面写着“1954-2074精彩人生”。汪建从不掩饰自己对“永生”的渴望,活到120岁是他的目标,他多次表示,基因技术最终能够让人类实现永生。外界对汪建的评价趋向两级:有人信奉汪建的永生梦想,也有人认为汪建是一位不断创造热点的营销大师。无论外界如何质疑或赞扬,汪建评价自己只有12个字:“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他的招聘原则也很简单:“贪生怕死的跟我走,玩命的一边去。”

危机面前屡立战功

2003年,一场从广东爆发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席卷全国。作为中国基因领域顶级学者和企业家,汪建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在一次广东省非典防治小组的临时会议上,他通过老同学的帮助,乔装混入现场后,向相关部门立下军令状:“我们华大基因只要拿到病毒样本,几个小时就可以解出结构,有了这个,你们能够立马着手疫苗研发!”一场颇为慷慨的发言,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最终,汪建的急脾气为他赢得了机会。拿到病毒样本后的36个小时,华大破译了四株非典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随后他将全部共计30万份诊断试剂,捐献给了政府,帮助防治非典。华大基因无偿捐赠30万人份“SAKS病毒酶联免疫试剂盒”。外人盛赞汪建上演的奇迹,但他却不以为然,“我只不过是小露了一手,让你们看看厉害”。17年后,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贪生怕死的汪建,却成为了逆行者。

据财新网报道,早在今年初新冠病毒开始小范围传播时,华大就第一时间成功研制了核酸检测试剂盒,提供给各级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使用。

1月26日大年初二,66岁的汪建动身去了“封城”后的武汉。到达武汉的第四天,在他的主导下,华大启动了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项目,命名为“火眼”实验室。

实验室从设计到启动运营,仅仅用了5天时间,日均检测能力达到万人份,被认为是“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众多抗疫堡垒的前哨。与此同时,“火眼模式”也迅速推向全国各地。

在日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口罩捐赠箱刷爆网络的时候,汪建捐出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早已抵达日本。他还调皮地在官微上说:“没来得及写诗,行动也算是优美的诗句,希望网友们别失望!”

进入6月,北京疫情苗头再起,华大又第一时间驰援。6月22日,由华大负责搭建的三组气膜式“火眼”实验室在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内试运行,大幅提高了北京的检测能力,缓解了当前的核酸检测压力。

当然,同时伴随的还有市场可观的回报。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华大实现营收7.91亿元,同比增长35.78%。6月23日,就在北京卫健委将华大旗下华大医学检验所正式列入可供核酸检测机构名单当天,华大股价在近半年持续上扬的趋势中,再创一个月内的新高。

围绕汪建的质疑和争论始终不绝,一方面是基因研究天然面临的伦理之争,另一方面则因为他语出惊人,时不时冒出匪夷所思的“汪星语”。

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埃隆·马斯克”,也有人说他不过就是一个爱忽悠的“基因狂人”。

创立华大初衷很魔幻

从非典到新冠,多次力挽狂澜的汪建,拥有着颇为传奇的人生。

1954年,他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大概是受父母野战军出身的影响,他骨子里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别突出。22岁考入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汪建觉得学校录取分数太低,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曾多次向校方提出退学重新参加高考,但未能如愿。參加工作后的几年,他开始大展拳脚,不仅实现了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的目标,还赴美6年,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华大成立的过程也颇为魔幻。1999年,汪建联合志同道合的几个科研学者组建华大,初衷仅仅是为了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当时,汪建的团队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没有国家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外人也不懂他们到底在做什么。汪健不得不抵押变卖了部分资产,才成立了早期基因研究的“草台班子”。

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工作完成,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向中国科学家表示感谢,因为中国项目组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这才让汪建和华大第一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而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成为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列的人类三大科学计划。

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汪建带着自己不算成熟的科研团队,打造出了一个堪称顶级的生命科学帝国。

他们在国际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和《新英格兰医学》上,共发表了200多篇论文,科研产出量名列中国产业机构首位。

2007年10月,华大研究院宣布绘制完成全球首张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序列图谱。汪建还期待利用基因技术攻破人类的三个难题:一是清除出生缺陷,二是对肿瘤发起挑战,三是突破寿命极限。

理想很丰满,但国内针对基因研究的争议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担心基因技术是变相地提供“上帝视角”,帮助打造完美人类;有人认为这是有钱人的游戏,让他们更长寿、子女更优秀,扩大阶级分化;也有人担心基因这种最隐秘的数据被获取后,隐私遭到破坏。

伴随沉重的伦理争论,汪建这一路走得并不顺畅。从私营企业到非典后进入中科院,再到因业绩不达标、不服管南下深圳再次挑旗单干,汪建和他的华大一直游走于官方和民间之间。

2007年落户深圳后,华大有好多年都被看作是“四不像”,外人搞不清它到底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甚至是公益组织。

“他这辈子注定孤独”

2010年之后,汪建也想通过融资走上正常的企业发展之路,但在赚钱这件事上,他对资本的态度颇为另类。

在投资人面前,汪建从来不提钱的事儿,口中三句不离“长命百岁”,总想把华大的目标和“生优病少,吃喝玩乐,人间仙境,两质永葆”16字战略方针安利给金主爸爸。

2012年下半年,华大首次对外融资之时,即报出了100亿元的估值,并且不允许投资人讨价还价。王石女友田朴瑁曾在一篇文章中提起汪建,说这位“汪叫兽”是她见过的唯一一个敢对投资人拍桌子咆哮的人。

2017年,华大上市那一刻,汪建又不走寻常路地开始“叛逆”。到了敲钟环节,他借口上厕所,不敲,跑了。事后,他自嘲地说:“钟是铜铸的,有味儿,得离远点儿。”

上市后,华大的业绩一度旺得不得了。当年11月,其市值冲破千亿大关,成为仅次于贵州茅台的第二高价股。可好景不长,2018至2019年,伴随研发投入不足、基因测序不准、财务造假、董事长大忽悠等质疑声,华大从千亿市值一路下滑到200亿。但这样的大起大落,并没有让他产生困扰,汪建的佛系或许源于他对生命科学的解读。他形容自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即使全是贬义词,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惜命”。

在公司内部,汪建规定了“三大纪律”,即员工中不允许有出生缺陷、不允许肿瘤晚于医院发现、不允许放支架(心脏搭橋)。其中第三条“不允许心脏搭桥”,引发不少医学从业者的质疑。

“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和肿瘤不允许晚于医院发现,从华大基因的业务来看,都还可以理解,但是第三条不允许心脏搭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比较高,实际上,冠心病在我国人群中的比例已经非常高,城市居民中每1000人有16人患病,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再好预防也无法百分百避免。”一位心脑血管专家告诉记者。

专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除了我们常说的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控的致病因素。还有性别、年龄、遗传背景、精神压力等不可控的因素。心血管疾病,再好的预防其实也无法百分之百避免。

很多人认为汪建是大忽悠,这些言论不过是哗众取宠,但汪建照样奉行他“金山银山,不如寿比南山”的人生哲学,还把微信的签名改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老汪”。

跟汪建一起登顶过珠峰的王石更能理解他,于是送给他一句“认了吧,这辈子你注定孤独”;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送给汪建的八字箴言是“活在未来,混在当下”;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则更实际地给他开脱,“汪建是个有争议的神人,不知他说的话会不会有下一个突破呢?我们不妨宽容一些”。汪建这种率性而为的个性,也让很多投资者担忧,认为他的存在就是华大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如今疫情让围绕汪建的种种争议暂时平息,也让华大在一路走低的行情中找到了转折点。

或许,在经历了这场充斥着生离死别的疫情之后,对于曾经被指“华而不实”“大话连篇”的汪建,人们会多一些维度去看他。

猜你喜欢
华大基因检测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华大智造或将香港IPO两重关口待闯
基因事件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基因
华大:基因暴走
华大:基因暴走
基因搜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