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粒细胞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12-04 20:21高鲁平王小菊
医药前沿 2020年29期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支气管

高鲁平 王小菊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支气管哮喘以气道高反应、气流可逆性阻塞为特征,多反复发作,是一种呼吸道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1]。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2]。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损伤气道组织以促使炎症发生和发展,通过观察该指标的水平变化可指导临床制定诊疗策略[3]。本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收治的病情缓解期与急性发作期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同期内于医院行健康检查显示正常的儿童为例开展研究,探讨嗜酸粒细胞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于2019 年3月—2020 年6 月儿科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共230 例,按照患儿病情及症状,分为病情缓解组、急性发作组,并将同期于医院行健康检查的100 例正常儿童列为对照组,病情缓解组:110 例,男女比例59:51,年龄2 ~13 岁,平均年龄(7.8±2.3)岁,病程5 个月~3 年,平均病程(1.4±01.2)年;急性发作组:120例,男女比例68:52,年龄2~14岁,平均年龄(7.6±2.4)岁,病程6 个月~4 年,平均病程(1.5±1.2)年;对照组:100 例,男女比例54:46,年龄1 ~14 岁,平均年龄(7.7±2.3)岁。三组人群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5]中关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分期标准;(2)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系统疾病;(2)有激素药物服用史;(3)合并心、肾严重疾病;(4)对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药物成分过敏者;(5)疗程未结束退出实验或再行嗜酸粒细胞水平测定时无法联系者。

1.2 方法

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均于治疗前接受嗜酸粒细胞水平测定,方法为:于空腹状态下,清晨抽取患儿肘静脉血5mL,并在离心半径10cm,离心速3500r/min 下离心10min,后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产)分析取得清液,计数嗜酸粒细胞。对照组则在行健康体检时抽取其肘静脉血。

给予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患儿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其中沙丁胺醇(国药准字20053412)为常州亚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 喷/次,3 次/d;布地奈德(国药准字H20163253)为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μg/次,2次/d。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三组人群再次测定嗜酸粒细胞水平,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对照组人群治疗前嗜酸粒细胞变化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将计量资料(嗜酸粒细胞水平)纳入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患儿治疗前后诱导痰、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而急性发作组诱导痰、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又高于病情缓解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患儿治疗后诱导痰、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人群治疗前后诱导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变化比较(±s)

注:*表示治疗前后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别 例数 诱导痰嗜酸粒细胞(个/μL)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个/μ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急性发作组 120 258.87±29.83 219.41±16.81* 81.93±9.66 57.10±8.23*病情缓解组 110 198.63±22.39 173.92±15.70* 51.61±7.33 34.19±6.04*对照组 100 164.21±17.63 159.44±19.62 16.33±3.60 15.79±3.11 F 436.29 365.69 2103.76 1186.97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支气管哮喘为一种呼吸道慢性疾病,有轻度、中度、重度及危重之分,目前受环境因素影响,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且该病受多种炎性介质与炎性因子影响,如嗜酸粒细胞、T 细胞、肥大细胞等,表现为顽固性发作疾病,患儿可表现出持续性气道高反应,咳嗽不止,且有胸闷、气急等表现,影响日常生活质量[5]。严重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时,可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威胁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作为白细胞组成部分,是支气管哮喘发生与发展的炎症重要因子,被激活后,可释放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递质,趋化炎性反应,损伤支气管壁,导致黏膜水肿,从而诱发支气管哮喘[6]。

张长生[7]纳入86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探讨细胞间黏附因子-1、嗜酸粒细胞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其研究结果患者用力肺活量、呼吸峰值流速、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等肺部功能指标与嗜酸粒细胞、细胞间黏附因子-1 水平呈负相关,而嗜酸粒细胞水平进一步受细胞间黏附因子-1 表达增多影响。本文对比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20 例、缓解患儿110 例,健康儿童100例,结果显示,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患儿治疗前后诱导痰、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而急性发作组诱导痰、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又高于病情缓解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上述研究趋同,证明嗜酸粒细胞水平变化可表达部分气道炎性反应,提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而嗜酸粒细胞水平越高,则提示气道炎性反应更重。

此外,给予了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就治疗前后三组人群的嗜酸粒细胞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急性发作组、病情缓解组患儿治疗后诱导痰、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布地奈德具备高效局部抗炎作用,而沙丁胺醇则可作用于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过敏物质释放,减轻支气管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嗜酸粒细胞水平[8]。从该结论可以发现,利用嗜酸粒细胞水平检测可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若其水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则可考虑更换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嗜酸粒细胞水平变化能够反映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发展,早期检测患儿嗜酸粒细胞水平有助于尽早发现疾病,而在治疗过程中检测嗜酸粒细胞水平可以评估患儿治疗效果,为临床观察患儿病情发展与预后情况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嗜酸粒细胞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