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契刻研究綜述*

2020-12-02 19:38趙孝龍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0年0期
关键词:領域甲骨甲骨文

趙孝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甲骨文字大多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是契刻或書寫在甲骨上的文字,其載體主要是龜甲和牛肩胛骨,另有少量其它動物的骨骼。甲骨文字是迄今爲止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嚴密系統的成熟文字,它出自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包括商王、貴婦、王室成員、卜官、貴族、各方巫師、地方要員等。(1)宋鎮豪: 《尋繹中國思想淵藪的最真實素材》,《光明日報》2017年11月19 日第二版。甲骨文字“内容豐富,問題繁複,殘文斷句片羽吉光,無一不是商代的直接史料。”(2)胡厚宣: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北京: 商務印書館1951年版;又宋鎮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34册,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頁1—23。它涉及3 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態、天象祲異、氣候灾害、王室組成、宗法與宗廟制、王權與神權關係、卜官與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社會經濟構成、立邑任官、交通出行、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權貴階層的日常生活狀況,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嫁娶、養老教子、夢幻思維、情感追求、宗教信仰、祀神祭祖、飲食宴享等等,爲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資料,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獻遺産。(3)宋鎮豪: 《尋繹中國思想淵藪的最真實素材》。甲骨文在2013年進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録》,2017年更是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録”,這兩項成果更加昭顯了甲骨文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甲骨文涉及文字起源,其内容亦極爲重要,故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焦點之一。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在這一百多年來,學術界對甲骨文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龐大的甲骨著作群體,這些成就主要分布在甲骨綴合、文字考釋、文獻解讀以及相關歷史文化的探索等領域。(4)王襄: 《簠室殷契類纂》1920年;L.C. Hopkins, Chinese Writing in the Chou Dynasty in the Light of Recent Discover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Ireland 43 (4),1911, pp.1011-1038. 胡厚宣: 《甲骨六録》,成都: 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版;郭沫若主編: 《甲骨文合集》,北京: 中華書局1979—1982年版;于省吾主編: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 中華書局1996年版;宋鎮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等等。相比之下,國内外學術界對甲骨文字契刻領域的研究要少得多,到目前爲止,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書與契的關係。董作賓是較早討論這個問題的學者之一,也是少數支持“先寫後刻”的代表人物,他認爲書與契是分工的,“卜辭有僅用毛筆書寫而未刻的,又有全體僅刻直畫的,可見是先寫後刻”。並且解釋道:“如果不寫而刻,那末在每一個字的結構上,稍繁的便不容易刻,何況每一筆畫又須刻兩面刀鋒。一個字猶難先直後横,何況全行?何況全版?”(5)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台北: 藝文印書館1977年版,頁458、459。董作賓的公子董敏亦持相同觀點。(6)董作賓、董敏: 《甲骨文的故事》,海口: 海南出版社2015年版,頁12。屈萬里從《殷虚文字甲編》中爲“先寫後刻”找到了一個證據,他指出:“申字缺刻末畫,此末畫書寫之迹,尚隱約可辨,此乃卜辭先書後刻之的證。”(7)屈萬里: 《殷虚文字甲編考釋》,宋鎮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4册,頁352。有些學者對“先寫後刻”持反對意見,例如陳夢家在《殷虚卜辭綜述》中提到,“刻辭有小如蠅頭的,不容易先書後刻,況且卜辭所常用的字並不多,刻慣了自然先直後横,本無需乎先寫了作底子。”(8)陳夢家: 《殷虚卜辭綜述》,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版,頁15。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提出,“甲骨文是信手刻上去的,並不是先書後刻。”(9)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1972第3期,頁2。趙銓等學者們認爲,在甲骨上刻字是依靠熟練的技藝,以刀爲筆信手刻成。並推測在書刻細小文字時,可能先在甲骨上塗色,以便於字劃的觀察與掌握。(10)趙銓、鍾少林、白榮金: 《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然而,多數學者傾向於“先寫後刻”和“直接契刻”兩種方法都存在。例如胡厚宣指出:“卜辭文字,先寫後刻。惟習之既久,或不經書寫,而直用刀焉。卜辭中之大字者,因須刻多次,始能完成,故必先寫而後刻之。至其小字者,則往往隨刀一刻,即可成文。”(11)胡厚宣: 《卜辭雜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三分,1939年,頁401。與胡先生觀點相似的還有孟世凱、(12)孟世凱: 《殷墟甲骨文簡述》,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陳煒湛(13)陳煒湛: 《甲骨文簡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兩位學者。吴浩坤、潘悠也在其著作中提出,甲骨文或先書後刻,或不書逕刻。(14)吴浩坤、潘悠: 《中國甲骨學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此外,范毓周認爲,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寫在甲骨上,然後用刀刻出綫槽,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刻成的。(15)范毓周: 《甲骨文》,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艾蘭在對英國所藏甲骨文字進行顯微觀察後,提出在英藏甲骨中没有發現毛筆書寫的痕迹,不過,有證據表明刻手是在抄寫一種底本。(16)艾蘭: 《論甲骨文的契刻》,李學勤、齊文心、艾蘭: 《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上册,北京: 中華書局1992年版,附録,頁203—208。陳煒湛認爲,所謂“殷虚書契”者,當有三種情況,有但書而不契的,有先書後契的,也有不書而契的。(17)陳煒湛: 《讀〈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小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105。劉一曼對甲骨文字的契刻方法做了一番總結,她認爲,先寫後刻與直接刻寫都存在,但先寫後刻屬於少數。(18)劉一曼: 《試論殷墟甲骨書辭》,《考古》1991年第6期。

(二) 文字筆順。在甲骨文字的筆順方面,大多數學者認爲甲骨文字有契刻筆順,具體爲先刻豎畫後刻横畫。例如,郭沫若認爲,“每字先刻豎劃、斜劃,等全文刻完,再轉移骨片補刻横畫”;(19)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頁2。董作賓指出,“筆順蓋先直而後横,斜筆則同於直且一次成書”;(20)董作賓: 《商代龜卜之推測》,宋鎮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17册,頁18。彭邦炯也提出,“有直有横的字,先書契直(豎)畫而後横畫,斜筆(左右斜或後世説的撇捺)等同于直,曲筆的豎形者亦然”,並總結了甲骨文字書刻慣例的五個特點;(21)彭邦炯: 《書契缺刻筆畫再探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頁191—201。陳夢家也認爲甲骨文字的筆順是先直後横。(22)陳夢家: 《殷虚卜辭綜述》,頁15。對甲骨文字的筆順提出不同意見的是艾蘭,她對英國所藏甲骨進行觀察分析後指出:“甲骨文缺乏慣用筆順,契刻時屢見違反文字的結構。”(23)艾蘭: 《論甲骨文的契刻》,頁203—208。

(三) 契刻工具。學者們都認爲契刻甲骨的工具爲刻刀。孫詒讓指出,“金契”即開書之刀鑿,將卜,開甲俾易兆;卜竟,紀事以徵吉;殆皆有契刻之事。(24)孫詒讓: 《契文舉例》,宋鎮豪主編: 《甲骨文獻集成》第7册,頁164。董作賓提出:“在第三次發掘大連坑附近大龜四版出土之地,我們曾發現一把小的銅刀,甚似現世刻字者所用,這大概就是殷人契刻文字的工具。”(25)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頁458。石璋如根據小屯出土的兩把青銅刀,推測其是契刻甲骨之用刀。(26)石璋如: 《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李莊: 《六同别録》上,中研院史語所1945年版,頁34。郭沫若認爲,“甲骨文字是用銅刀或石刀刻在相當堅硬的龜甲獸骨上的東西”。(27)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頁2。郭寶鈞推測殷墟武官墓出土碧玉刻刀是“仿當日實用刻刀而模制者,至今鋒利仍可刻劃龜甲”。(28)郭寶鈞: 《一九五零年春殷墟發掘報告》,《中國考古學報》第5册,1951年。周鴻翔通過搜集殷墟出土銅刀和玉刀資料,認定甲骨文字的刻畫工具有銅刀和玉刀之分,但銅刀應用較爲普遍,並推測刀鋒大約存在四種形態。(29)周鴻翔: 《殷代刻字刀的推測》,《聯合書院學報》1967年第6期,頁36。朱鴻元認爲殷代擁有使青銅刀刃硬化的技術,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試製了三種鋒刃的青銅刀以模擬甲骨契刻。(30)朱鴻元: 《青銅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討》,《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此外,趙銓等人根據殷商的生産條件和工藝,製作了四種不同合金配比的青銅刀,並根據類比實驗指出,青銅刀和玉刀都可以刻劃甲骨,但玉刀鋒刃極易折斷,其加工難度大,即使曾經使用,也不會作爲主要的刻字工具。(31)趙銓、鍾少林、白榮金: 《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艾蘭認爲,甲骨文字的U形刻道應是石質刀所爲,而V形刻道應爲銅刀所爲,而玉刀不但合於禮儀,而且是常用於契刻甲骨文的刀。(32)艾蘭: 《論甲骨文的契刻》,頁203—208。侯乃峰通過對“契”字的字形進行分析,指出商人契刻甲骨的工具是青銅刀。(33)侯乃峰: 《商周時期契龜刻字專用刀稽考》,《殷都學刊》2011年第2期。

(四) 運刀方法。董作賓認爲細如毛髮之字以刀尖“單鋒”刻劃而成,“雙鋒”則兩面皆有刻劃(兩次運刀)之痕,大字以“平鋒”而字畫之底似鑿成者,(34)董作賓: 《商代龜卜之推測》,頁18。董作賓先生的論斷成爲推動甲骨契刻研究深入開展的重要力量;張光遠在董作賓“三種筆道”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道“斜鋒”,並對刻刀捏法及走刀方法進行了復原實驗。(35)張光遠: 《從實驗中探索晚商甲骨材料的整治與卜刻的方法(上)(下)》,分别載於《漢學研究》第二卷 一、二期,1984年。郭沫若認爲,“刻横畫時也用刻豎劃、斜劃的刀法,每刻一字,如遇有横畫必須轉移骨片”,並指出“甲骨在契刻文字或其他削治手續之前,必然是經過酸性溶液的泡制,使之軟化的”。(36)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頁2。趙銓等人認爲:“卜辭刻字基本上應是一字刻完再刻一字,而不是許多字先豎後横地刻。爲了減少轉動骨版的次數而采取通篇或通行先豎刻後横刻的流水作業法,不見得是普遍規律。”同時他們還指出:“運用青銅刀在骨料上刻字,無論是含水較多的新鮮骨料,或是已經幹硬的陳骨,不經軟化處理完全可以進行。”(37)趙銓、鍾少林、白榮金: 《甲骨文字契刻初探》。

在諸多學者的努力下,甲骨文字契刻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是甲骨文字研究的薄弱環節,因此還有許多問題存在較大争議或没有進行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探尋甲骨文字的契刻方法需要對實物進行觀察分析,然而甲骨爲珍貴文物,多數學者無法接觸到甲骨實物,許多研究只能圍繞着照片和拓片來進行。其次,學者研究甲骨契刻方法的手段較爲傳統,很少借助現代先進的實驗儀器。到目前爲止,甲骨契刻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根據研究,甲骨文字確實存在“先寫後刻”的現象,但是這類方法在甲骨契刻過程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它是否具有普遍性等都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第二,甲骨文字是否存在書寫筆順。第三,不同時期的甲骨文字是否存在不同的契刻特徵,如果存在,這些不同的契刻特徵又是否能够成爲解決甲骨斷代争議的一項證據。第四,契刻工具的材質是青銅還是玉石,抑或是其它材質;其形制有哪幾種;這些都需要通過對文字字口的契刻特徵進行分析,同時配合模擬實驗等來做進一步的研究。第五,甲骨在進行契刻之前,是否進行過軟化處理。以上這些問題,僅靠傳統的方法恐怕難以解決,因此,要想在這一領域有所突破,改進研究方法或許是一個很值得一試的途徑。

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文物研究領域,由此還誕生了一門新興學科——科技考古學。對於甲骨學來説,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艾蘭便運用相機和顯微鏡來對其進行研究,比較可惜的是,這種方法没有被很好的延續下來。現在,我們已經完全有條件來運用科技手段對甲骨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相信在科技的支撑下,甲骨契刻領域的研究必定會更上一個臺階。

猜你喜欢
領域甲骨甲骨文
基于造字机理的甲骨字生成技术研究
21世纪以来的甲骨缀合
纸杯“飞行器”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星际猎人·考验
李稻葵 面對人工智慧,未來大量的就業機會是陪人聊天
时计新风貌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