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7 08:11冯文芳常晓珂相炎红
大陆桥视野·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

冯文芳 常晓珂 相炎红

摘 要:结合协同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对目前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提出完善措施。

关键词: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各种体制深层次改革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过去主要抓投资和项目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是进入人才取代资本的阶段,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通过采用本科生和研究生贯通的长周期人才培养计划,连贯性和长周期特征能够适应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规律和精英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部提出实施“质量工程”号召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我国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分析

我国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一些“211”和“985”院校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贯通性不够

首先,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均存在问题。我国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权大多隶属于学校和学院的不同职能部门。从学校层面来看,研究生教育由研究院(部)负责,本科教育则由教务处管理;从学院层面来看,负责研究生事务的是科研秘书,负责本科生的是教学秘书,往往两个职位由不同的人承担,容易导致懒政、掣肘或监管空白等现象,影响了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其次,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贯通性不够。高校课程是按照不同身份的学生(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放的,而不是向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学生开放,贯通式博士生课程一般是从硕士生课程、博士生课程中选择若干,知识结构和逻辑上存在断裂,教学方式上也与一般博士生培养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另外,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存在专业和学科之别,管理类专业和工科类的数学课不管从学时、难度和深度都存在差异,课程间缺乏纵向兼容性,成为跨领域科学研究的拦路虎。

最后,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贯通性不够。贯通式博士生与一般博士生培养过程相似,即都是先进行课程学习,然后开始科学研究,最后撰写学位论文,导致学生纯粹为了完成学分要求而学习,与科学研究没有联系,而在后期的科学研究中需要相关知识时又要自学课程内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二)开放性不足

首先,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生源选拔方式开放性不足。一般来说,申请攻博资格的学生应从品德、成绩、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上都以本科生各学年的课程成绩为主,这对一些成绩不太理想即便是其他方面突出的学生也很有可能与这种培养机制失之交臂,曾空和胡银银指出,这种仅凭成绩就评判一个学生是否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是否有能力完成博士教育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

其次,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培养环境相对封闭。本硕博贯通式生源一般来自本校或本校生源占较大比重,这容易导致生源的同质性;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培养年限几乎没有低于8年的,学生在同样人文地理环境中学习8年甚至更长时间,面对同批老师,学习一脉相传的知识,会造成信息、观点甚至思维的单一和固化。

(三)保障性不足

首先,奖助体系保障性不足。我国现行的奖学金制度偏重于奖优型,奖学金更多与平时的课程成绩、科研成果挂钩,这种奖助制度有悖于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同时,由于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时间较长,学生毕业一般平均都接近30岁左右,处于成家、立业等关键时期,但现有奖助体系奖助金额普遍偏低,这导致一些学生着急毕业,想早日工作,不利于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

其次,创新体系保障性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意识强烈、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备系统的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本硕博贯通式教育的核心,虽然,近年来高校有大量的创新创业项目,但总体上资金资助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明显不足等。

三、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措施

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必须肯定该机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优势,同时也需要正视该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外部环境建设

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只依靠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机制还不够,需要外部环境和平台建设的配合。高等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学术环境,还需要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具有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和谐校园与社会环境。改变过去以“成绩判英雄”的压抑学术环境,激励学生享受创造与发现的乐趣,使其更有活力和意愿去进行创新与探索。同时,重视人文理念的塑造和培养,科学需要人文精神支撑,没有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健全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恒久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机制内在完善

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但归根到底在于培养机制内部的建设和完善。首先,建立严格和灵活的生源选拔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唯分数论、不囿于专业限制,注重对科研潜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科研素质和探索精神的考察,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方面、多条途径选拔生源。同时,在完善培养机制,严格管理过程中,建立考核机制。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有益于促进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的进步。我国目前博士生淘汰率较低,应该在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淘汰和补录制度,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健全人才竞争机制;其次,建立完备的跨学院、跨专业选课的信息系统,解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贯通与本硕博连读培养之间的矛盾,加强学科和知识的交叉、不断更新前沿理论和方法,把课程学习融汇贯穿于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再次,导师组团制和“因材施教”。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应该实行以导师为主的团队指导方式,不同博导之间可以学术优势、思维方式、多学科知识等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和“从一而终”的缺陷。最后,本硕博连读生作为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更多地激励、引導和警示,摒弃功利思想,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顺利完成学业。

(三)保障和激励配套

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顺利、有序进行,还需要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措施支撑其落实。首先,完善监督机制。为使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得到有效落实,监管者必须狠抓每个重要环节、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其次,我国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般中途是不授予学位的,这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淘汰考核制度应该允许那些不适合进入博士生阶段培养,但满足硕士生、本科生毕业条件的学生,在达到相应阶段学位授予条件后获得相应学位,缓解其压力和后顾之忧。最后,奖学金的评定不应该只追逐课程成绩的高低,也不一味专注于暂时的科研产出,应注重学生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前景,配套助学金和生活补助,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其能够潜心科研。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但同时也是发展的薄弱环节。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采取本、硕、博贯通的“长周期”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注重“创新性”目标,成为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先行者,该机制利弊共同。在后期的践行中不但要完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式,提高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要注重适应社会的需求。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S[2018]GHBBKZ024):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玲,李忠. 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1-15.

[2] 张国栋. 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8.

[3]曾空,胡银银.“协同教育”视域下“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1):147-150.

[4]韩春玲, 左志香.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下奖助体系的探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1):49-50+94.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创新人才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