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札记

2020-11-19 13:58
雨花 2020年9期
关键词:脸色面子孙子

再话脸色与面子

我宅家百日郁闷难奈,偶尔翻阅《报刊文摘》,读到一篇题为《脸色难看》的短文。此文先是从孔子有关“色难”的话题说起,随后转向针对当下独生子女不善待老人,常给老人使脸色的不良习惯。未曾料想的是,脸色与面子一词,一进入我的眼帘,便引起我诸多的人生联想。

提起脸色与面子,我立马就想起许多与此相关相近的词汇。如“人有脸,树有皮”“脸好看,事难办”,如“摆嘴摆脸,察言观色”等等。可见,原先脸色与面子作为一种生理现象,或许本是一个普通的中性词汇,并无多少贬义或恶意。可由于受社会上各类人恶习和逆行的影响,竟使得脸色与面子一词和一些不良习性粘连到一起,成了贬义词。难怪人们常提及的不良用语,如“脸比城墙厚”“死要面子活受罪”“你要不要脸”等等,几乎都成了贬人之语。

在我这个耄耋老翁看来,脸色与面子一词的内涵,实在并不那么简单易解。

每当回忆起我漫长的人生经历,便想起八十年来,我在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上,所见所闻的各类有关脸色与面子的事件。在我看来,脸色与面子绝非只限于孔子所言家庭里两辈子或三辈人的“色难”问题,当然亦不只是一种人类的生理现象。脸色的背后,委实有着更为广泛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内涵。

记得小时候,当我学习用功、成绩尚好时,爸妈往往脸上有光,满面笑容,甚至不时给我买点小礼品,表示嘉奖。可当我过于调皮甚至犯错闯祸时,爸妈往往脸色严厉,有时还对我严加呵斥。每逢此刻,我立马从爸妈的脸色中,知道自己惹了祸犯了错,让他们不高兴了。那时,我即懂得小孩往往要看大人脸色。

上中学时,偶有一次我的成绩单上数学亮了红灯,老师虽未点名批评,但我自觉很没面子低头不语,见到熟人无法启齿。但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有一次,我的作文还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那时,我脸色红润,似乎特别有光彩。

直到上了大学,我的面子观才有了些许变化。那时候,我家十分贫困,我又不是党团员和班干部,几乎毫无优势可言,只能把时光全用在读书学习上,根本不敢谈情说爱,直到大学四年级入了团,还因写作发表了一篇学雷锋的短文,这才觉得有了点面子。

即便如此,直到25 岁我大学毕业时,仍然搞不清脸色和面子的各种表现形态,尤其是藏在脸色与面子背后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更不明白,脸色与面子背后,究竟还有多少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外在花样和内里蕴含。

待到年过三十,在十年纷乱岁月中,我在北京学部大院和“五七”干校里,这才初步领略了脸色与面子的一些情状。然后,在三十年编辑生涯中,进一步认识到脸色与面子的微妙功效。以至时光匆匆度过了五十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学部文学所的全国一流著名学者,如何其芳、俞平伯、钱钟书等人在北京学部大院和河南五七干校,脸面尽失,大出洋相,十分尴尬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出版社参与刚刚创办的《钟山》杂志的编辑工作,首次以省级地方刊物的一名不知名编辑的身份赴京向一些正在走红的名作家组稿时,曾经遭遇到十分难堪的尴尬局面。有一次,好不容易打听到一名中年女作家的住址,上门拜访时,被她家人挡在门外,差一点就吃闭门羹;再三求见之下,她勉强接见,却直截了当地说她一向作品甚少,根本不可能给外地不知名刊物写稿的。我虽满怀希望地前往,但也只好悻悻而退了。多年之后,回忆这段组稿经历时,我曾辛酸地写道:为了创办名牌期刊,我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拜访名作家、上门求稿的,丢了脸面也值。

卡萨帝8.5公斤洗烘一体滚筒洗衣机C1 HDU85G3以24万种洗涤模式中组合出12种洗涤程序,每一种程序,都是洁净与柔护的平衡。无论置身何处,均可以通过微信或云裳APP即可对洗衣机进行远程控制,实时了解洗衣动态。

另一次是赴京向一位刚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中年作家约稿。这是一位江苏籍作家,得知家乡刊物来人约稿,客气地接待了我,也答应愿为家乡刊物写稿,但又婉言相告,暂时手头无稿,也未说何时供稿。我只好礼貌地告退。在去看望文学所老友时,谈及此事,他立马告诉我,他与该作家甚熟,还为该作家写过评论文章。他立马又带我去该作家的家里拜访。果不其然,该作家痛快地答应为《钟山》写一部中篇小说及创作谈、作家小传。随后,连同我老友所写的评论文章,一同刊发,发表后不久还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于是,作为编辑,我顿时醒悟到,不是我有多大本领,实在是我老友的脸面,中国人的面子观,帮了我和《钟山》的大忙!

由此可见,往小里说,脸色与面子看似只是个人刹那间的心境或心理的反映;可从大处瞧,说它是涉及人间道德和社会心理变化的某种症候,大约并不过分。简而言之,青少年时,我主要把脸色与面子看作是一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待到中老年时,我更愿意把脸色与面子当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行文至此,本该收住了,然而我忽地想起,大约二十多年前,我曾有感而发,写过《且说面子》《面子面面观》两篇杂感式随笔,谁料想,年过八旬之后,我竟又就此话题写了这篇短文。究竟是现实生活触发了我,还是我这年迈老人又犯了爱唠叨好絮叨的毛病呢?

与孙子说胖瘦

谁也没想到2001年6月21日出生时体重八斤二两的小孙子,如今即将20 岁了,竟长成了体重180 斤的大胖墩!虽说当下独生子女中,小胖墩甚多,肥胖者不少,但一想到过度肥胖将会影响到孙子现在的学业、将来的职业,甚至毕生的人生道路,我这年过八旬的爷爷,不由得为孙子的减肥而操心。

从遗传学角度说,人的胖瘦程度自然不能完全摆脱父母或祖上遗传基因的影响。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大约也包含此意。故而人们常说,胖瘦,爸妈给的。

在我看来,人的胖瘦程度,或许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上去探究。

从小处说,胖瘦显然与个人的生活习惯、人生志向有关。如果从小到大,从不注意在吃、喝、拉、撒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加节制地尽吃些高脂肪的肉类食品,且从不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你不胖才怪哩!难怪人们常劝说一些胖子管住嘴,迈开腿。又对瘦子云:心宽才能体胖。

从大处看,胖瘦又与社会、家庭的贫富、文化教养和职业类型不无关联。大约谁都知道,相对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瘦子多于胖子,优秀的马拉松长跑运动员中黑人居多;而美国黑人中,也有不少多吃肉类而发胖者。这大约是人之常见,不言而喻的。

显而易见,当社会经济宽裕,食品丰富时,一向宠惯小孩的家长们,对孩子的饮食疏于管理掌控,孩子们便更易于发胖了。

总之,胖瘦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其实颇为复杂。看似纯属个人审美意趣,实质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审美观念并非全无关系。因此,我这耄耋老翁在此饶舌地多说几句,也便并不奇怪了。

当然,要说我这八旬老人费神地就胖瘦问题写这篇短文,全无私心,那也未必。我写此文的动机,原本就是想为胖孙子减肥提点小建议,出点小主意。

胖孙子一向嫌我唠叨,称我为“韶爷”,谈理论说道理,本非我所长,亦非我所愿。为此,我只想在此为胖孙子提几点减肥建议。

首先,尊重医学专家的意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切勿暴食,少吃肉类。

其次,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可贪睡,少玩手机电脑。最好坚持长跑锻练,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随意休息,酣睡不已。

最后,“韶爷”想告诉你的,仍然是那句老话: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你若想将来大学毕业后,做个稍有成就的建筑学家,除了努力学习好专业课外,现在就得从节食减肥上切实做起。

刚上大学的孙子虽已年近二十,不过在爷爷眼里总还是个小孩子。有时,我不免还跟孙子开玩笑:壮壮,你再不注意节食和健身,再胖下去,将来可就找不到漂亮女朋友了!孙子或者笑而不答,或干脆说:不找就不找;找不到漂亮的,就找丑女凑合吧!

不过,说归说,事后,我还是发现,孙子已经在晚上适当注意节食,有时干脆禁食不吃了。尽管,我们不免有些心疼,但还是忍住不说不劝,由他自己做主。

猜你喜欢
脸色面子孙子
孙子壵
某贪官的面子
孙子列传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杞人忧天
孙子垚
孙子垚
看脸色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