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请把目光面向谁?

2020-11-04 04:57杨柳风
北方音乐 2020年24期
关键词:投向音乐学目光

杨柳风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音乐学目光面向人

从日常生活以及行为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事风格。郭乃安从幼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语文天赋极高,造就他在今后编著《民族音乐概论》书籍时郭乃安老先生敢于执笔,另一方面原因是“文革”时期集体编写可以逃避罪责,直到最后大部分人都退缩了。这本书系统地对传统音乐做了细致的划分,通俗易懂,贴合大众,得到了极大的赞赏并且成为各高校的教材。随后考入音乐院校后开创先河组织“山歌社”,广泛收集民歌,正是这一举动得到音乐界人士的关注,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表面和平的背景下,“山歌社”的成立代表当时新青年们的朝气蓬勃和过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表明新的胜利是时代的综合及进步的标志。用锋利的笔尖渗透着中国音乐的历史。在担任主编时对管理杂志的制度以及态度,副主编居其宏因其叙事文章遭到谴责、赵建伟文章的发表无不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音乐学者的保护,郭乃安先生对音乐的态度不分阶级地位。看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优缺点,加以评论,实乃严谨。郭乃安先生的两句话印象深刻:“写事,句子要短;说理,句子要长。句子短,干净利索,条理清晰。句子长,逻辑贯穿,阐述有力。”句子要铿锵有力、简短,加以史料佐证,说服自己才说服别人,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毕竟写论文的人肯定能写书,而能写书的人一定写得好论文。第二句:“学者要干三件事。第一是写作,第二是编辑,第三是教书。”经历过才知深浅,写作容易,但是如何写一篇好的文章就很难,“灵感”的来源至关重要,第一步如此难行,可见后面路程如此艰难,编辑对文章无用无理之处删除修改,教书育人的思路清晰,简单易懂。

音乐学是一个大的学科,详细分类会从中分出很多专业,由于专业众多,就会出现分歧,下面的问题随着而来,“音乐学的目光面向谁?”是“人”还是“音乐”?展开讨论。郭乃安先生的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面向人》,题目的标新立异及内容引起音乐界的强烈反响,人们陷入反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想学习音乐学最初的目的,可以说是郭乃安先生的毕生经验之谈。从不同层面、不同专业方向阐释了“人”在音乐学中所起到的作用,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更加增强了人在音乐学中的重要性。

文章中关于萧和笛音准的问题,人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笛上六个指孔之间的距离截然不同,食指和中指距离较近,中指和无名指的距离就比较远,身体结构上,中指和无名指在一个神经上,因为指孔和笛子大的缘故,两个手指之间需要锻炼,防止吹奏时漏缝隙导致音准问题;在天气变化时,笛膜也有所变化需调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笛膜导致音准出现偏差;吹奏变化音时口风气流的大小控制音高,这对音乐素养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去听变音的变化表现曲子内涵,并且手指按孔的大小及时调整。如《大漠》,口风的大小和力度;都需要结合实际的演奏而发生变化,萧亦如此。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人用身体的律动、灵魂来展现原始时代少女祭祀的场景、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带来的希望,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美学原则到“勾、弯、曲”,难以想象在当时时代的创作并且演员在舞台的整体呈现,内心承受的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春之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渗透到舞蹈之中。选择权在我们手中,所以音乐、舞蹈都是随着人想表达的情感展现,“人”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任何活动都是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从1949年到当今时代无不遵循这个规律。《1949年以来中国音乐史学中唯物史观的回顾与思考》从唯物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阐述,站在人的立场进行研究。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对传统音乐的收集,去实地考证,民间田野调查研究其历史产生的背景,不同的视角下取证。项阳《接通的意义》一书中从历史人类学视域去研究音乐文化史,只有去实地考察,才知其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知人在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二、音乐学把目光面向表演

音乐学和音乐表演是不同的两个专业,侧重的方向不同,音乐学专业考察的更多是文化课,师范类型,而音乐表演注重的是专业技能。两个不同专业和方向如何结合在一起?音乐学目光通过什么方向面向表演?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旨在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阐明它们的本质及规律。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作活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模仿《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的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写《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的作者承认音乐学把目光投向“人”,所以文章标题加入一个“也”字和文章最后“再次呼吁: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也把目光投向表演!”,在“人”的基础之上对“表演”进行相关的解释,“表演”是支撑“人”在舞台上的支架,相当于人体的骨架(骨骼),内部由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细节决定成败。首先,为下文做铺垫,文章从科学性和真理性出发,举例说明前辈艺术家们的成就,证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音乐艺术热爱的前辈致敬。再次,文章主题“表演”的出现,戏曲、文学、诗歌朗诵、舞蹈等结合各方面的文学艺术来说明“表演”的重要性,加入中国的特色——传统音乐,近年来,随着电视剧的翻拍和历史剧的播放,主题音乐用传统音乐,在一度创作上进行二度创作,演唱者根据情感的表达进行表演。其次,如今音乐的“表演”艺术达到了顶峰,从三方面举例说分别是古代的音乐表演者、专业院校的精心培养、当今对于“表演”上国家的大力支持。最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生活水平、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标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表演”的期望值随着提高。音乐真可谓“兴于谱(作曲家创作)”“立于演(表演)”,加上听众的创造性欣赏,才能“成于乐”“游于艺”。

三、音乐学的目光面向音乐

杜亚雄研究领域主要在乐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研究一个人先从文章进行了解。杜亚雄先生注重对中小学教育的关注,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篇论文《音乐的“文本”和“本文”》有人对他提出了质疑,各有各的看法,杜亚雄的更多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事情来解释“文本”和“本文”,杜亚雄说:“‘能指’和‘所指’最初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证据呢?史料呢?没有史料容易引发质疑,涉及到“源”与“流”的问题,不知是从何而来‘能指’和‘所指’最初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文章让读者通俗易懂,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现缺点提出意见。质疑的那篇文章具有理论和一部分实践的支撑,更容易接受,一篇文章纸上谈兵,没有史料就得出结论,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在《中国民族乐理》对音乐科学的态度受到了质疑。

针对郭乃安先生的《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杜亚雄的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音乐》直接开门见山,运用理论解释音乐学慢慢引导。向大众提出问题以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表明针对的文章及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从哲学的角度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出,《音乐学,请把目光面向人》缺乏研究性,可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继续进行辩论,换个角度考虑,从其他的学科出发,还引入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和民族学家孔斯特,两者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历史人物没有根据中国音乐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传播,而是一味宣传国外音乐理论,典型的“崇媚洋外”。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对目前研究大部分学生研究课题做了典型分析,揭示了中国的现状走捷径、抄袭论文等情况屡见不鲜。杜亚雄的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音乐》有一句话:“在20世纪前半叶,音乐学过于重视音乐本身和音乐形态的研究,而对创造音乐的是人以及和音乐与其他文化事项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研究得也不够。”时代背景讲,20世纪前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缺乏对音乐的重视程度,直到1956年毛泽东在会议在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发现艺术和文化、诗歌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同时可以慢慢渗透人们思想精神层面的意义。指出了孔斯特研究的缺点,以此再次点明主题,突出中心。

四、异曲同工之妙

其一:郭乃安先生《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于1991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杂志上,杜亚雄先生《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音乐》于2019年发表于音乐文化研究期刊。中间时隔28年后和郭乃安老先生不在人世的4年后才发表,并且杜亚雄先生还有一篇《民族音乐学家,请你也将目光投向城市》于2011年发表于中国音乐期刊,可见思考和准备了很长时间,两篇文章最终指向音乐,不过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更容易引发具有相同感受人的共鸣。

其二:两者思考的点不同。杜亚雄先生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体现在文章中无时不渗透着哲学和《中国民族乐理》中。郭乃安先生“感性”,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张振涛在《人民音乐》出版的《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他——怀念郭乃安先生》里面记述了在一次答辩中挂条幅的事情,郭老当时发了好大的火。唯一一次的发火,以至于他脑海里把这件事情记得很清楚,事后他还一直记着,可见郭老是个有心人,无时无刻不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我,教导着后人如何做人做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其三:“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是和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的。因此,在我们进行研究工作时,“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 介’”。文章中大量运用哲学道理,并且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教会了读者人生道路中为人处世的态度。

郭乃安是老一代学者,这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文章,其音乐学的目的,是把人不分阶级地统统纳入,一反阶级斗争时代的标准,而杜则从音乐形态出发,也没有忘记人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两人表面是分道扬镳、实则异曲同工。其次,两人各自的观点,杜亚雄是一个懂外国民族音乐学的人,并常常从语词的属性出发,找民族音乐学一些根本问题的毛病,如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在文化之中研究音乐。

音乐学面向“人”或者“音乐”都不能走极端路线,各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和音乐息息相关,只有人才能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灵魂深处感受美的效应。郭乃安和杜亚雄都是音乐学界著名的音乐家,音乐界的贡献不同,两人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和想方设法使音乐和国际接轨。都具有深厚音乐功底和文笔,研究的方向、角度和心态的变化不同,发表出不同的感慨,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会冒出源源不断、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有了想法,有了兴趣,就会绞尽脑汁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史料,一点一点渗透终会开花结果,也许寻找材料中不得已中断或者出现拦路虎,但是过程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很有成就感。

五、结语

郭乃安作为一个老先生,当时他写文章时,负有使命,在“六四”之后,他要奉劝年青人,并要专心致志研究业余,而不要过多从事政治,并以一种人所从事的各种音乐为例。

从事音乐学的专业,两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专业领域开阔了音乐学界先锋,无论音乐学的目光在人还是音乐,对于音乐学的深入研究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最终的目的一致,使音乐被更多的人所知所懂。本篇文章展开了较深入的论述以及穿插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猜你喜欢
投向音乐学目光
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
音乐学人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展望研究
中国大商场:为什么各国零售商都应把目光投向中国
父亲的目光
我国信托业务类型及资金流向资产端发展现状
请别告诉她
背后的目光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